王世翾
城市規劃應重視人文環境建設
王世翾
從城市的起源到城市的發展,人文環境影響著城市生活的各個層面,并成為城市社會生活的重要價值取向和基礎。城市規劃是人類為了在城市的發展中維持公共生活的空間秩序而做的未來空間安排。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是規劃設計的重要出發點和著力點。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物質利益的驅動,城市規劃設計往往偏重于自然環境的考量,而輕視人文環境的作用,導致城市發展質量不高。因此,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充分利用好人文環境,建設好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就是人類活動不斷演變的社會大環境,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社會性的,社會本體中隱藏的無形環境,它包括共同體的態度、觀念、信仰、認知環境等。
從城市的起源到城市的發展,人文環境影響著城市生活的各個層面,并成為城市社會生活的重要價值取向和價值基礎。
城市規劃設計也不例外,其變革、進步,始終都離不開人文環境的影響。
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加快,由于人口和資本的快速聚集,原有的空間框架已無法承受,在經濟和技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的背景下,《雅典憲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區原則。這個功能主義的原則,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聯系,城市空間因最大限度的商業性開發,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污水、廢氣、噪聲、交通事故等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為此,20世紀60年代,西方城市規劃界人士、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針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眾多問題,開始重新關注城市的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其中,《馬丘比憲章》提出,今天的建筑規劃和設計不應當把城市當作一系列的組成部分拼在一起來考慮,而必須努力去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建筑師華沙宣言》強調城市對人性的尊重;1992年,聯合國召開“環境與發展”會議,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城市人民”。這一切表明,人文環境因素將成為21世紀城市文明的靈魂。
在人文環境中,建筑與宗教、藝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很多城市將宗教、藝術、建筑融為一體。歐洲城市的主教堂位于城市中心,通常教堂前有廣場;城市布局以主教堂為中心向四面輻射。你說,巴黎圣母院是建筑物、是藝術品、還是宗教場所?這個建筑物早已超然于構成它的物質元素,被置于藝術、宗教、建筑的邊緣上。
在人文環境中,建筑是最脆弱的,僅僅用推土機就可以將留存千年的古建筑推倒。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城市人文環境,讓傳統遺存存在于良好“環境”中。人文環境的重大意義在于讓城市成為人的主動選擇,成為人的杰作,而非任何異化力量的副產品。
城市規劃,是人類為了在城市的發展中維持公共生活的空間秩序而做的未來空間安排的意志。
城市規劃,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個階段的龍頭。
城市規劃是調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手段。對于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城市規劃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但另一方面,城市規劃設計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違法建設、規劃制定不切合實際、規劃管理薄弱、規劃實施缺乏監督機制等等,特別是忽視人文環境的作用。
城市規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對于合理和節約利用土地,正確處理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現代化建設與歷史保護的關系,是城市規劃的重要任務。
特別是要貫徹建設人居環境的要求,重視人文環境的作用,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有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科學藝術價值的文化古跡,把開發和保護、繼承和發揚結合起來。
城市人文環境,它詮釋人的生命意義,體現城市的價值觀和文化理想。
城市的人文環境格局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關鍵。但是,城市人文環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城市的使用功能緊密聯系在一起。
城市人文環境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共性,又具有鮮明的地方個性。不同城市人文環境的根基是相通的,但由于各地環境、歷史、人物、風俗不盡相同,于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人文環境。
城市規劃不僅要重視物質功能和空間形式,更應重視其空間的人文精神內涵,做到物質空間規劃與人文精神內涵的融合。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規劃,在關照城市與自然山水環境的同時,還要重視人文環境建設。
1.城市規劃設計要以人為本
重視人文環境建設,就是城市規劃設計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關懷。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秦紅嶺教授指出:“一切為了人的美好生活,這是城市規劃最根本的倫理追求。因為離開了使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任何城市都將失去城市發展本身的意義。”
也就是說,城市規劃設計要全面體現民意,切實關注民生,把落腳點放在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上,創建舒適的民居環境,發展多樣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個性魅力。加強市民的城市環境意識教育,增進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城市的人文環境格局并非一次規劃建設而成,它是累代而積、日漸生成。但整個結構氣脈相通,文化環境的連續性和空間環境的完整性有機融合在一起。福建省會福州城就是典型一例。從清人所繪《福州城圖》可以看出,由南門、獅子樓、鼓樓、衙署、鎮海樓構成了整個城市中軸線,以此為基準,兩側鼓山、旗山相望,烏塔、白塔互映,形成城市人文環境空間格局,控制著整個城市功能布局與建設秩序。
目前我國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城市土地及空間資源配置不當、城市優質空間和景觀資源的排他性占有現象;城市更新中舊城改造模式不當,破壞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問題等。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非單純是規劃技術偏差所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對城市人文環境價值的漠視。
就拿公廁建設來說,有研究顯示,由于女性的如廁頻率、如廁方式和如廁用時等因素,加之在廣場、商場、商業街等公共場所,往往女多男少,女性還有帶小孩子上廁所的“任務”,因而女性對公廁的需求大約二到三倍于男性,也就是說每間女廁的人數容納量應該是男廁的二到三倍左右,才能真正照顧到男女的不同需要。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公廁,普遍是男多女少。這正是我們沒有重視人文環境,缺乏人性關懷的結果。
一個好的城市形態,在價值標準方面應是宜居的、居住空間有機融合的、服務于市民生活的以及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因此,在規劃設計城市的時候,就需要綜合考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居民需求等要素,統一規劃空間,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景觀水平,進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2.城市規劃要彰顯人文個性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重視人文環境,必須體現出其人文個性,要打好文化牌,體現出城市的文化特征。
有建筑學家認為,城市是文化的重要容器——不管是歷史文化名城,還是現代大都市,都是文化藝術的中心,體現了城市自己的人文氣質。對于城市來說,如果沒有了歷史陳跡,那么它就會沒有自己的個性,雖然暫時能獲得一定的利益,但卻不利于城市的長遠發展。另外,對于不同城市來說,地理位置、地形條件、自然環境和氣象條件等都存在較大的區別。也正因此,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使每個城市都具備了與其他城市不同的人文環境空間特征。
以武漢為例。武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獨具魅力的歷史街區、別具風格的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里,白云黃鶴留佳話的故鄉,推翻封建王朝打響第一槍的地方,武漢大學櫻花大道,曇華林的古舊樓臺,江漢路步行街和沿江大道的歷史建筑……行走其中,每一步都能發現文化和歷史的痕跡,喚起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因此,彰顯武漢的人文個性,其城市規劃就應以荊楚文化為底蘊,建設特有的商埠文化、碼頭文化、租界文化等十足的漢派人文環境。比如,可建設京漢大道“動感地帶”等都市新文化載體,塑造富有人性尺度的都市場景;把漢正街為代表的漢味市民文化等傳統型文化和UC(UrbanCore即都市核心)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轉化為具有鮮明地緣識別性的城市人文景觀。
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我們的城市規劃設計必須把保護、建設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實現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規劃設計出有個性和特點的人文景觀,為建設宜居的生態城市作貢獻。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六中學高三(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