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春,彭小宇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長沙 410114)
產業融合進程中張家口休閑農業發展路徑研究*
黃登春,彭小宇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長沙 410114)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突破傳統產業范式的產業創新模式,可有力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休閑農業是產業融合的典型體現。近年來張家口休閑農業的興起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但同時也遇到了產業融合程度不高、休閑旅游收入外流、地方特色體現不足等問題。重點分析張家口休閑農業的發展條件、現狀、存在問題及成因,針對性地提出產業融合進程中張家口發展休閑農業的現實路徑,以期促進其進一步良性、可持續發展。
產業融合 休閑農業 農民增收 發展路徑 張家口
產業融合是指以經濟發展為依托,同一產業不同行業或多個產業重新整合、相互滲透從而融為一體的動態發展過程[1-2]。休閑農業是產業融合的典型體現,是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發展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其充分結合了農業與旅游業的優勢,有效促進了二者的科學發展[3-4]。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產業融合”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強調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業與旅游等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可見,發展休閑農業已成國家戰略。休閑農業發展路徑的探索是休閑農業研究中的關鍵環節,如何開發休閑農業,已成為各地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不同地區受自身資源稟賦、區位、交通等條件的影響,休閑農業的發展路徑不盡相同,簡單仿效某地成功案例難以實現休閑農業的長遠發展。張家口與北京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是促進其休閑農業快速發展、升級提質的重大機遇。對張家口休閑農業發展條件、現狀、存在問題及成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產業融合進程中促進其進一步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
1.1.1 氣候獨特,空氣優良
張家口多樣化的地形地貌充分發揮了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的作用。張家口年平均氣溫7℃,夏季平均氣溫22℃,氣溫超過28℃的天氣主要集中于7月。壩上地區年平均氣溫只有4℃,8月份平均氣溫甚至不到20℃,素有“夏季爽天下”的美譽。霧霾近幾年已經成為困擾京津冀地區的重大問題。2016年全國霧霾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河北省占據7席,邢臺、保定、石家莊、邯鄲、衡水更是高居前五。而張家口空氣質量在河北省連續多年排名第一,在全國名列前茅。2016年,張家口是河北省11個設區市中唯一一座PM2.5年均值未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在河北省全年空氣質量最好的10個縣(市、區)中張家口更是占據了前9名。2013~2016年連續四年張家口全年優良天數在280 d以上,2014年甚至達到315 d,在長江以北37個監測城市中排名第一。張家口獨特的氣候條件與優良的空氣質量可以很好地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生態環境的需求。
1.1.2 旅游資源豐富,人文底蘊雄厚
張家口濃縮了北國風光的渾厚與南疆景色的壯美,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頗多,人文底蘊雄厚。壩上草原、壩下森林、溫泉沙漠、濕地湖泊等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三祖文化、燕趙文化、草原文化、軍事文化、商旅文化等人文底蘊雄厚而卓殊。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16個,省級風景區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豐富的旅游資源與雄厚的人文底蘊為張家口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1.1.3 地理交通條件優越
張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京、晉、蒙、冀四省市交界處,是連接京津、溝通晉蒙的交通樞紐,素有北京的“后花園”之稱。張家口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宣大、張石、京藏、京新、丹拉等高速公路與109、110、112、207等國道貫穿全市。截止2016年底,張家口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877 kg,居全省首位。太行山、延崇、蘇張等多條高速公路現均已開工建設,預計在建項目竣工通車后,張家口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達1 414 kg。張家口已建成運營張集、張唐、京包等多條鐵路,通車總里程達776 kg。張呼、張大、張崇、京張城際等鐵路現均已開工建設。京張城際鐵路通車后,北京到張家口的時間將縮短到1 h以內,張家口將被拉進環北京1 h經濟圈內。張家口機場于2013年正式通航,現已開通10條航線,通航上海、成都等13個城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條件,為張家口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1.1.4 知名度不斷提升
張家口通過打造“草原文化節”、“草原音樂節”等品牌,在公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張家口地區的知名度。另外,與北京聯合申辦冬奧會,對張家口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在京張聯合申辦冬奧會的背景下,張家口在國內、國際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吸引了眾多客商前來投資合作。知名度的提升進一步促進了張家口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張家口休閑農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2016年農業部認定的74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中,河北省共有4縣(市、區)入圍,其中就包括張家口市崇禮區。2016年,張家口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超5 193萬人次,同比增長34.95%,旅游收入超519億元,同比增長45.65%;接待國際游客11.2萬人次,同比增長5.4%,創匯2 922.13萬美元,同比增長1.6%。截止2016年底,張家口共有星級飯店49家,其中4星級飯店17家;國家A級景區53家,其中4A級景區12家;旅行社92家??傮w而言,張家口已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休閑農業配套格局。
張家口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多是初步的,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足,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產業融合程度不高主要表現為機械地將農業與旅游業建立聯系,未能真正實現二者自身要素與優勢的有效融合。部分地區甚至為了在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分一杯羹,在不具有豐富的休閑農業資源與成熟的市場環境的情況下,生拉硬扯,打出休閑農業的招牌。這種牽強附會的休閑農業難以稱為有效的產業融合。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程度不高限制了張家口休閑農業的良性發展。
休閑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增長,但并不一定能夠使得農民收入增多[5]。目前張家口休閑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是農民就地轉崗就業,而就業機會主要集中在收入層次低、技術含量小、勞動強度大的行業,休閑農業的投資主體多是由外來資本構成。在休閑農業開發運作中,實際的收益分配是不均衡的,投資主體占據了休閑農業收益的絕大部分。2016年,張家口全市景區累計吸納農民工就業1.2萬人,每人增收約1.3萬元,增收總額僅為全市旅游總收入的0.3%。休閑旅游收益過多流向外來投資商,使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利于向當地農民收入增多的方向轉化。
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張家口農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整體素質偏低,經營和管理的專業知識與理念缺乏,由此甚至出現了拉客宰客、惡性無序競爭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張家口休閑農業的形象。張家口全市的農村勞動力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高中文化程度也僅為10%左右,而文盲與半文盲約占9%,小學文化程度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約占50%。另外,張家口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也缺乏新生力量的注入,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很少考慮回到農村發展。休閑農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有文化、有技術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獨具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產品與項目是支撐休閑農業長久有效發展的有力保證??v觀張家口休閑農業產品與項目,高度趨同、地方特色體現不足現象較為普遍,自主創新不夠,從本地產業實際出發打造的特色化項目不多,主要集中在以農民自家庭院與自產農產品為載體的農家樂休閑旅游、以農村自然景觀與農業生產活動為載體的農業觀光旅游等項目上。休閑農業產品沒有與當地生態建設、特色農副產品、民風民俗等很好地結合起來。缺乏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對游客的吸引力減弱,將造成游客滯留時間縮短、重游率低等現象,不利于其長遠發展。
產業融合進程中發展休閑農業,必須要以產業融合為基本理論,實現以農業資源為依托、以旅游服務為路徑的新型產業發展形態。休閑農業已經成為未來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范式。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對農業與旅游業融合潛力的深度挖掘,為推動產業優化、促進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張家口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潛力挖掘,應切實從當地的實際出發,積極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深度挖掘民俗文化、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等當地文化,充分發揮自身獨有的資源優勢,延長產業融合鏈條,以增強發展活力。
休閑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以農民為主體,不斷提升農民收益。廣大農民是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毫無疑問,農民應該是休閑農業的投資經營主體。農民的深度參與是休閑農業發展與繁榮的根本保證。當地政府是發展休閑農業的主導力量,因此在引導農民深度參與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政府可通過加大對當地休閑農業的支持力度與資金投入,強化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民深度參與提供必要的社會條件支持;另一方面,對于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經營的資金來源渠道,政府應當積極創新,由主要依靠招商引資向當地農民入股參與方式積極過度,讓外來企業與當地農民結成緊密的利益關系,使休閑農業的發展向有利于當地農民收益增多的方向轉化。
對于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深入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強調培訓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從業人員職業化與專業化水平,并逐步推動持證上崗制度。針對不同崗位定期開展相應的培訓,特別是對于項目的管理人員,有必要進行在職培訓,學習與掌握現代化、專業化的管理方法。對于未從業而有意愿參與到休閑農業發展中來的人員,開設系統的、定期的職業教育培訓班,提高其文化水平與服務理念,為其成為高素質的休閑農業參與者做好準備。另外,建立科學、合理、人性化的薪酬及激勵制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農村,服務當地休閑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提高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
產業融合進程中發展休閑農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避免千篇一律、盲目效仿。休閑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堅持傳統與創新并行,有助于促進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傳統是對地方特色的保護與傳承,以當地獨具特點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為主開發休閑農業產品。強調創新是對地方特色的豐富與升華,在原有資源與基礎上進行休閑農業產品的創新開發。體現地方特色、注重差異性是避免休閑農業產品趨同、增強休閑農業產品吸引力的有力保證。不同區域在休閑農業產品的開發中需盡量體現出當地特色,以形成區域亮點,使游客感受到不一樣的休閑農業。休閑農業產品的創新開發根本意義是適應市場多樣化、高級化、個性化的需求,更替不合時宜的舊產品,以贏得激烈的市場競爭。休閑農業產品的趨同定會讓地方休閑農業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沉沒,堅持傳統、發現需求、啟發創新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1] 郝立麗,張濱.新時期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與推進機制.學術交流,2016,(7):116~121
[2] 黃蔚艷.農業旅游特點與發展模式研究—基于產業融合視角.中國商貿,2013,(23):119~120
[3] 唐書轉.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河南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3):221~224
[4] 林茜.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游發展新模式.農業經濟,2015,(9):61~62
[5] 李繼峰.中國農村發展休閑旅游應注意的問題.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4):70~73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4BJL073);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四化兩型背景下湖南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理論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1YBB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