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秋利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峪林場,西安 710000)
實施天保工程對林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康秋利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峪林場,西安 710000)
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在我國的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地區、東北及內蒙古地區是天保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文章以陜西省西安地區某國有林場為例,探討該林場在天保工程實施方面的具體范圍、目標思路與實際進展狀況,并重點分析了實施天保工程后對林區各方面經濟的實際影響。
天保工程 西安 林區經濟 發展思路 影響
繼1998年我國遭遇大型洪澇災害以后,國家就重點提出了有關天然林資源過度消耗而引發生態環境惡劣的現實問題,并希望未來的林業發展能夠走可持續經濟發展路線,提高發展戰略高度,實施以天然林資源保護為主的天保工程。該工程的目標就是希望大量減少對天然林資源的砍伐與使用,從整體上降低木材產量,并做到有計劃地分流安置林區林場資源,實現對天然林的養生與恢復發展,通過地方林業經濟發展帶動地方綜合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擁有重點國有林區17個,多分布于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東北及內蒙古等地區,涉及734個縣和164個森工局,這其中就包括了在黃河小浪底以南的陜西西安。陜西省西安地區擁有林業用地面積653.33萬hm2,其中林地379.33萬hm2,灌木林地73.33萬hm2,另外還有大量的疏林地與苗圃,整體工程區域森林覆蓋率超過30%。
文章所探討的是陜西省西安市境內地區的某國有林場,陜西省目前為了響應黨中央有關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求與指示精神,希望立足于保障陜西省西安地區林業發展,促進區域國民經濟,走社會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提高地方林業發展戰略高度。
就當前來看,陜西省西安地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核心區域,圍繞該區域所展開的天保工程能夠迅速遏制甚至扭轉西部地區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所以近年來西安地區各大國有林區林場也在不斷增加和恢復林草植被內容,希望做到林業產業的有效深化改革,實現林業資源的妥善分流,爭取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特別是通過天保工程來達到對林區各部分經濟環節的有益影響,最后實現林業領域的全面管護與規劃,配合統籌安排內容充分發揮林業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做到從根本上治理地方水土流失問題,最終改善生態環境,并對林區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陜西省西安地區某國有林場實施天保工程,其對于西安地區的林區經濟影響是多元化且多方向的,以下僅從3點來分析這些具體影響,證明天保工程對于西安林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自該國有林場實施天保工程以后,其對西安地區的林區經濟影響極大,從對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來看,具體可以闡述總結為以下3點內容。
首先,它對林業行業國內生產總值產生了一定影響。從2010~2016年7年間的數據來看,該國有林場不斷對林區基本建設進行投資,再配合西安市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資金,7年間整體社會經濟增長率表現為增加7.3%,但林業產值下降25.2%。因此,從天保工程實施以后來看,短期內省內林業行業社會經濟增長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林業產值則相對呈現下降趨勢,這可能與木材采伐產值下降有直接關系。
其次,作為我國西部重點林區和西部集體林區核心,該國有林場在木材產量方面也占到了全省總產量的42%左右,目前實施天保工程的省內區域也越來越多,可以證明該國有林場還具有一定的輻射及帶動周邊的作用。從木材產品銷售可以看出,2016年全省的木材產品總收入大約為3.21億元,相比于2000年降低了近5.5%。這就說明在實施天保工程以后,短期內該工程內容會對省內外林業經濟收入產生一定影響,但其后期產品銷售應該呈現逐步遞增趨勢,特別是重點集體林區在產品銷售收入方面會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為此,該國有林場還應該對產品材質與質量進行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為企業尋找全新的經濟增長點。
再次,它會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一定影響。當前,陜西省農業產業正在逐漸發展壯大規模,如糧食、烤煙等種植業產業已經占據了整個農業產值比重的60%;另外,畜牧業、林果業也有近13.2%的年產值,整體上表現為農工貿一體化推動省內主業發展,而農林畜牧及漁業則作為協調發展態勢呈現,整體產業化格局發展趨向明顯。就這一點來看,省內實施天保工程,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甚至重置可為未來省內更好的運作天保工程打下良好基礎,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要最大限度的推動地方林業產業化經營改革,通過改革來影響林業產業全局,發揮天保工程對省內林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集體林區,該國有林場集體所有森林面積達到90%以上,森林資源優勢明顯,其林區內部也已經形成了以木材生產、儲運、加工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在天保工程區域的發展促進下,其地方人均占有林地面積也已經達到0.17 hm2。根據測算,銷售商品木材,農民可收入180元/m3左右,其可占到每立方米地方商品木材總收入的20%左右。就目前來看,西安地方政府已經為該天保工程國有林場基礎建設投資1 000萬元,其中還有3 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若將其按照50%轉化為林區農民收入,其合計資金將達到2 000萬元,再加上商品木材的銷售收入,截止2016年該國有林場下農民的人均收入為230元/m3,相比于之前提升了50元,這說明基于天保工程的地區林業經濟發展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區農民的經濟收入,為農民開辟了全新的致富之路。在上述數據的支持下,林區農民的家庭人均純收入、林業純收入都有大幅度提升,這也從側面實現了對當地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幫助農民擺脫了靠單一木材生產獲得收入的問題。在天保工程的實施影響下,提高林區農民生活水平已成為現實。
目前,西安地區該國有林場已經從造林驗收林場逐漸轉型為經營性林場,其未來基建投資建設款項也已經投入(超過200萬元),希望通過助力天保工程實現林業建設新突破,打造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綜合體系,同時也希望擴大后備森林資源來貢獻林場發展進程。相比天保工程實施之前,該國有林場在后備資源方面進行了豐富改善,特別是將林場在公路與河流兩旁的森林資源劃分定性為生態公益林,對其實施天然林保護政策,嚴格限制人工采伐行為,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國有林場的發展壓力,實現了天保工程實施范圍的向外有機擴散。另外,陜西省省政府也對該國有林場進行了無償投入,并將這部分資金用于生態建設,例如專門開設的林業優惠貸款,希望迎合當前的天保工程金融體制改革,為林區在經濟產業結構方面展開調整,多為林區項目開設補貼貸款,以此來振興地方林區經濟向前發展。
文章從多方面深入探討了陜西省西安市某國有林場在實施天保工程方面對地方林區經濟的重要影響,無論是地方經濟、農民收入還是國有林場自身發展狀況的變化都說明了天保工程實施的巨大作用。通過天保工程的實施也使地方森林資源得到了合理分配與休養優化,基本實現了我國林業的區域性可持續發展態勢,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與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