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忠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農業局土肥站,濱州 256800)
魯北地區冬棗高效平衡施肥技術模式
王學忠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農業局土肥站,濱州 256800)
沾化區作為濱州市轄區,是國家命名的“中國冬棗之鄉”,沾化冬棗產業,經過30余年的精心培育,沾化冬棗面積持續穩定在2萬hm2,2016年總產3.25億kg,實現產業產值30億元,棗農人均冬棗純收入達到8 562元,成為助農增收的重要特色產業。為不斷提高冬棗產量和提升冬棗品質,結合近幾年沾化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摸索出一套適合魯北地區冬棗高校平衡施肥技術模式。
冬棗 品質 高效 施肥
濱州市沾化區屬魯北地區,位于山東省北部,徒駭河下游;北靠渤海,地處北緯37°34′~38°11′,東經117°45′~118°21′,系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灘涂以上海拔1.6~8.4 m。在河水沖擊與海水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緩崗、淺平洼地、微斜平地、河灘高地、海灘地、灘涂6種微型地貌。氣候屬于半干旱暖溫帶東亞季風區,表現出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全區耕地面積6.2萬hm2,目前沾化冬棗種植面積持續穩定在15萬hm2,占全區總耕地面積1/3。2016年總產3.25億kg,實現產業產值30億元,棗農人均冬棗純收入達到8 562元,成為助農增收的重要特色產業。沾化自2007年~2014年連續8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針對沾化冬棗進行專門研究,從土壤采集、化驗分析到肥料配方,摸索出了一套冬棗高校平衡施肥技術模式。
冬棗的需肥量,按照生產100 kg冬棗計算,需要氮、磷、鉀的數量為:3.6∶2.4∶3.2(kg)。依據冬棗的需肥特點,應本著重施底肥、適時追肥、合理補肥的原則,要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為方向,選用適宜的肥料品種,協調運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合理施肥,平衡營養,促進棗樹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相協調,使其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之目的。
提倡底肥秋施,以9月上中旬至入冬為宜在此范圍內越早越好,冬前施不上的,春季要在3月底前施完。施肥品種以有機肥為主,配合以適量中氮低磷高鉀的三元素肥料,適當增加鉀肥用量,適時補充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肥料。根系不好的,可以加質量較好的生根劑。肥料種類:圈肥、積肥、過腹肥、成品有機肥等。農家有機肥料要做到充分發酵,粗肥細施。提倡施用富含有機質、腐質酸及活性菌和微量元素的工業全價有機肥料等。鉀肥的使用應選擇硝酸鉀、硫酸鉀,特別是含鹽量較高的土壤應盡量避免使用氯化鉀肥料。
冬棗的追肥應根據各個生育階段的特點和土壤情況,靈活掌握。
1.2.1 追肥時間
根據冬棗的需肥規律,一般采取花前追肥(5月中下旬)、幼果期追肥(7月上旬末中旬初)、膨果追肥(8月中旬)、(9月上中旬)4次追肥。落果后提倡追施月子肥。
1.2.2 追肥種類
高鉀的三元素水溶肥加生根劑或穩定性長效復合肥、有機肥或三元素復合肥和鉀肥類。
以有機肥料為主,努力提高土壤有機質,是沾化冬棗產業發展的根本方向。
積極推行測土施肥,配方施肥;平衡營養施肥方案,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
增施鉀肥是目前提高冬棗品質的最佳捷徑。
重視有機菌肥和中、微量元素的使用。
有機肥不僅養分全面,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有利于冬棗根系的發生和生長,擴大根系的分布范圍,增強樹體牢固性。早施基肥,多施有機肥還可增加冬棗貯藏營養,提高坐果率,增加產量,改善品質。
3.1.1 抓住幾個關鍵時期施肥
生命周期中抓早期,先促進枝葉健壯生長,再及時控冠促,進花芽分化。年周期中抓萌芽期、果實膨大期和采收前3個時期。
3.1.2 平衡施肥
以平衡施肥為主追肥上應以平衡施肥為主,然后根據各時期的需肥特點有所側重,前期追肥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后期增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控制氮肥。
3.1.3 土壤施肥
以土壤施肥為主,結合根外追肥。
確定冬棗施肥量的辦法是以樹齡和產量為基礎并根據樹勢強弱、立地條件以及診斷的結果等加以調整。
3.2.1 根據樹齡
根據試驗結果及綜合有關資料確定了不同樹齡的冬棗年施肥量供。為了方便計算,只列出幾種常用的肥料,采用其他肥料可以根據純養分量進行換算,在生產上提倡采用復合肥或專用肥。冬棗秋季推薦施用20-10-10的復合肥,每667 m2施20~30 kg;3月上中旬每667 m2施20-10-10的復合肥55~70 kg;6月上中旬每667 m2施10-10-20的復合肥46~56 kg;對晚熟品種還應在8月上中旬每667 m2增施1次10-10-20的復合肥14~28 kg。
3.2.2 根據樹勢
中庸樹每667 m2年施純氮10~15 kg;樹勢強旺時,必須限制施氮肥量(減少20%~50%),以平衡樹勢;樹勢特強時,禁止施氮;樹勢衰弱時,必須在增施氮肥的同時進行改土,另外還要在栽培技術等方面入手,調節樹勢。
3.2.3 氮、磷、鉀配比
氮、磷、鉀的配合比例幼樹期一般為1∶2∶1,結果期采用2∶1∶2或2∶1.5∶3。
3.3.1 基肥
基肥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施入,宜早不宜晚。條溝法、放射溝、環溝法和撒施法結合進行。開溝或穴要大要多,但不必太深,40 cm左右即可。幼樹以溝施擴穴為主,成齡樹采取均勻施肥和集中施肥相結合的原則。無論采取何種施肥方法,一定要保證肥料腐熟充分及與土壤拌勻施入,防止發生肥害。在鹽堿嚴重、缺鐵黃葉病發生普遍的地塊要補充螯合鐵、硼等(也可將腐殖酸、檸檬酸等與鐵、硼混施以提高利用率)。基肥是全年最重要的一次施肥,占全年有效養分總量的60%左右,包括全部的有機肥和2/5速效肥。
3.3.2 追肥
追肥分3次施入,第1次在3月中旬,第2次在6月中旬至7月初,第3次在8月初。施肥量和種類在各期分配上可根據樹勢調整,弱樹早期的用量可適度增加,旺樹早期用量可適度減少。
3.3.3 葉面噴肥
從棗樹展葉前開始,每隔 10~15 d,進行1次葉面噴肥。生長季前期以氮肥為主,果實發育期以磷肥、鉀肥為主、花期噴硼肥。
該技術模式通過多年的應用效果表明,較常規的習慣施肥,每667 m2均可減少化肥用量15 kg以上,化肥減量幅度達10%以上。每667 m2均增加果品產量100~200 kg,增產幅度達10%以上。每667 m2均實現節本增效1 000元左右。冬棗平衡施肥技術模式已為成熟的技術,在沾化全區得到廣泛應用,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一致認可。由于冬棗經濟效益顯著,目前魯北部分縣區已大量種植冬棗,該施肥模式具備在魯北地區冬棗上推廣應用的前景。
[1] 江連仲,王同元,孫寶珩,等.沾化縣土壤志
[2] 王學忠,王立仙,張國良,等.濱州市沾化區耕地地力評價
[3] 郭慶宏,等.沾化縣冬棗技術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