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冰
17歲那年,荷蘭少年斯拉特跑去希臘海邊潛水,希望能看到企盼已久的海天一色。但展現在他眼前的海邊,竟全是不堪入目的塑膠垃圾。他看到一只小海獅在垃圾堆里掙扎,幾只海龜被破舊的漁網捆住動彈不得。從那天起,斯拉特開始對海洋污染進行研究,萌生了要拯救大海的想法。
斯拉特發現,在洋流的作用下,塑料廢棄物會在海面上漂浮、集中。世界上最大的綿延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島”,就是由太平洋洋流吸附形成的。如果采用人工清理,需要用八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斯拉特通過研究,突然腦洞大開:既然塑料能在洋流的作用下漂流、匯集,那么,要清理它們,只需要設計一個收集設備即可,也就是借洋流之力讓塑料自己跑進收集設備里。
于是,還在讀高中的斯拉特將這一概念變成科研項目“海洋吸塵器”計劃。他設計的“海洋吸塵器”裝置有一組V型的長距離的浮柵,浮柵的張口面對著洋流運動的方向。各種塑料垃圾順著洋流聚集到裝置尾部的船形箱子兩側的收集口,被攔截收集的廢棄塑料得到回收利用。裝置的動力是太陽、潮汐、洋流產生的動力。因為速度緩慢,洋流帶來的各類海洋生物,會在浮柵底部通過。
斯拉特進入大學后,一直夢想把自己的設計變成現實。他開始用自己積攢的零花錢做了一個模型來驗證,在這過程中不斷地試錯和論證,持續改良和優化。他看著自己存下來的200歐元零用錢一點點花光,突然感覺這離自己的夢想太遙遠了。于是,他開始想辦法籌錢,他花了半年的時間到處推銷他的海洋拯救計劃。然而一開始,沒有人理會他的這個計劃,他記得一天曾聯系過300家公司,只有1個公司回復過他,更多的人是不相信他一臉的童真氣息,以及他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拯救海洋計劃。
2013年3月26日,斯拉特把自己拯救海洋的一個演講視頻放到了網上。讓他吃驚的是,短短幾天,就有成千上萬的人點擊他的演講,他每天都會收到1500封電郵——人們申請做志愿者,想要幫助他圓夢。
高興之余的斯拉特趕緊建立了一個眾籌平臺,15天之后就籌到了8萬美元。斯拉特率領著一支由科學家和志愿者等100人組成的隊伍進行試驗制作。2014年6月,他終于等到了這一天,“海洋吸塵器”裝置正式拖進海里進行測試。安裝好吸附過濾裝置后,他向海里扔了一個塑料物,裝置成功將扔棄物吸收。試驗成功了!斯拉特和小伙伴們歡呼起來。
2015年6月,斯拉特已通過眾籌獲得200萬美元。他選擇在日本與韓國之間的馬島海域,部署了一個長約2公里的“海洋吸塵器”裝置。目前一切運行正常,設備收集到的垃圾通過船只被運到電廠,轉換成了清潔的電能。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斯拉特計劃在2016年年初,部署了一個長達100公里的設備,開始對“太平洋垃圾島”的清理工作。斯拉特估計,在太平洋垃圾島,用十年時間即可收集7億噸的塑料垃圾,清理每公斤垃圾的成本是4.53歐元,僅為現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即可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島消滅干凈。
拯救海洋的路相當漫長,因為塑料廢棄物不僅漂浮在海洋表面,還廣泛存在于水中甚至水底。而斯拉特的“海洋吸塵器”設備目前只對在海面漂浮的垃圾有效,并且目前的設備還不能“抓住”小于兩毫米的微型塑料。但無論如何,斯拉特都決心要做下去。
當然,斯拉特除了清理海洋的夢想,他還打算造出更高級的垃圾清理器,投入污染水域使用。
17歲時的夢想,21歲時就實現了,僅僅用了4年時間。
把海洋變成心目中的樣子,想了就去做,這才是你報復平庸的開始。荷蘭少年斯拉特,要用自己的夢想,和強大的海洋垃圾打一場戰爭,他堅信,自己一定能贏。
(選自2016年第4期《青年博覽》,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因為一次潛水,荷蘭少年斯拉特萌生了要拯救大海的想法;因為受“塑料能在洋流的作用下漂流”的啟發,他開啟了研制“海洋吸塵器”的計劃。可是對一個少年來說,完成這樣一個拯救海洋計劃不啻于天方夜譚。然而,斯拉特堅信,自己一定能贏。
為此,這位少年開始了種種努力。經過他的不懈努力,“17歲時的夢想,21歲時就實現了,僅僅用了4年時間”,盡管拯救海洋的路相當漫長,盡管“這才是報復平庸的開始”。
這篇人物通訊以時間為序,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清晰地展現了荷蘭少年斯拉特為實現“拯救海洋”的夢想的努力過程,表現了一個陽光少年執著夢想的熱情。
讀有所思
1.為把海洋變成心目中的樣子,荷蘭少年斯拉特做了哪些努力?
2.讀完這篇文章,你能感悟到文中荷蘭少年斯拉特有著怎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