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發展,公眾人物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一言一行影響著整個社會輿論的走向。雖然我國法律沒有對公眾人物明顯地規制,但通過學理分析知法律實際對公眾人物社會責任承擔和隱私權限制保護上都有要求。
關鍵詞 公眾人物 社會責任 隱私權 網紅
作者簡介:劉衛云,天津師范大學2014級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118
一、公眾人物應承擔社會責任
(一)公眾人物的概念
公眾人物的概念起源于1964年美國的著名案件“紐約時報訴薩利文一案”中的“公共官員”。美國的首席大法官沃倫將公眾人物定義為:公眾人物是其在關系到公共問題和公共事件的觀點與行為上影響公民的程度與政府官員的影響程度幾乎相當 。而我國,是直到2002年范志毅訴《東方體育日報》侵犯其名譽權一案時,才將“公眾人物”概念引入。
至今學界未對公眾人物的概念形成一致的觀點。張新寶教授認為“公眾人物”是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相當高知名度的社會成員。王利明教授認為“公眾人物”是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筆者贊同兩位教授將社會知名度作為公眾人物定義的重要因素,但筆者認為僅將社會知名度作為公眾人物定義的唯一要素,不夠嚴謹。所謂概念,是要把所描述對象的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對一個事物的描述必須將概念的兩個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同時涵蓋才算嚴謹。故筆者認為在對公眾人物進行法律研究時,必須要明確其概念,豐富其內涵,體現法律嚴謹性。“公眾人物”概念出自美國判例,對其溯根求源,可知與公共利益的相關性是其重要概念因素之一。故筆者認為對公眾人物的界定至少應包含“較高知名度”和“公共利益相關性”這兩個要素。即公眾人物是指在特定時間、地域、領域為人們所知,其言行會對社會輿論、意見、議程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會涉及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的主體。
(二)公眾人物的分類
美國將公眾人物一般分為這三類:在政府機關擔任重要公職的人員;自愿型公眾人物,指娛樂圈明星等;非自愿的公眾人物,指本身非公眾人物,但被卷入某些事件而成為暫時性公眾人物。
張新寶教授認為依據主體成為公眾人物的主觀意愿分為自愿型和非自愿型。自愿型,即主觀上對成為公眾人物持有積極追求或者放任態度的并已擁有較高知名度的人,包括政府要員、明星等。非自愿型,即主觀上對成為公眾人物沒有明確意思表示甚至持有排斥態度,客觀上是因某一偶然事件受關注而順帶提高知名度的人。
王利明教授認為依據公眾人物產生的基礎分成兩類:一是政治型公眾人物,主要指擔任國家公職的人員;二是社會型公眾人物,如各個行業的“明星”、各個學科的知名人士等。就這種分類而言:前者的言行會更多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輿論監督的問題;而后者多是因為公眾興趣而使之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時引人注目 。
就上述三種分類方式,筆者較為贊同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將其分為政治公眾人物和社會公眾人物。但是就社會公眾人物內容的廣泛性筆者認為又可將其分為自愿型和非自愿型。這樣利于對不同類型的公眾人物進行差別性隱私權的保護,下文筆者將詳述之。
(三)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
1.公眾人物社會責任的內涵:
眾所周知,公共資源其實是由公眾進行部分權利讓與而組成。公眾人物的高收入、對奢侈品與時尚的占有、對人脈與公眾注意力的占有都是社會賦予的公共資源 。此時公眾人物要接受和享用這些公共資源,就必須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關于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我國法律目前沒有明確規定。但就其內涵來說,一方面要求公眾人物必須以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做好分內的事情;另一方面由于其受關注度高、影響力大,故其必須時刻以公共利益為本,在公共平臺上樹立正面的社會形象,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引導社會良性文化和風氣的形成。這是權利與義務平衡原則的體現,也是現代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2.我國公眾人物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
在實踐中存在部分公眾人物吸毒、與網友對罵等,但由于在我國吸毒不違法,公眾人物吸毒雖然影響惡劣,但并不予追責;與網友對罵,基于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法律也不予追責,但確實損害了社會的文明風氣。由此可見,僅靠道德來約束公眾人物的行為,力度遠遠不夠,只有法律的強制力才能震懾這些行為。
反觀我國法律,由《食品安全法》第55條規定知,若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并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其將與食品生產經營者連帶向消費者承擔責任。由此便加大了公眾人物的代言責任,凈化了公眾人物為錢隨意代言的風氣,使其要秉承誠實信用原則,向消費者推薦優質產品,否則有損害則有責任。除此之外,筆者再未找到專門規制公眾人物言行的相關規定。
二、對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保護的法理性分析
(一)何謂公眾人物隱私權
王澤鑒教授認為公民的隱私權是指個人對其私領域的自主權利。隱私權受保護范圍應包括其私生活不受干擾和其個人信息的自我控制。公眾人物隱私權是隱私權的下位概念,指特定主體即公眾人物所享有的隱私權。王利明教授認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是指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公眾人物對自己的、不愿他人干涉的個人私事和不愿或不便他人侵入的個人領域的控制權 。筆者比較認同這一概念,它反映了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必須是以公共利益為先,即若公眾人物的隱私與公共利益有關則阻卻隱私權的保護,受保護的范圍僅限其個人真正的隱私。
(二)對各類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保護的法理分析
如前所述,筆者認為應將公眾人物分為政治公眾人物與社會公眾人物,其中社會公眾人物又可分為自愿型的和非自愿型的,以下筆者將依據不同分類分別敘述。
1.政治型公眾人物:
政治型公眾人物代表國家行事,其言行直接和公眾利益相關。恩格斯認為,“個人隱私應受到法律保護,但當個人隱私與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系的時候,個人隱私就變成是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隱私權保護,它要接受歷史的記載和新聞的報道 。” 對政治型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進行限制保護,將有利于公眾對公職人物的了解,利于公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如這些內容將不再具備隱私的屬性:政治型公眾人物的成長經歷、學歷等基本情況;財產狀況、經濟收入及來源;公務活動等。
2.自愿型社會公眾人物:
就自愿型社會公眾人物而言,其在主觀上對成為公眾人物持積極主動或放任的心理態度,表明其愿讓公眾去了解他,故對其隱私權保護限制的范圍要比非自愿型的社會公眾人物大。一般來說,對于自愿型的社會公眾人物,如果別人公開的是與其事業有關的私人信息,不構成侵權。因為這是他們在積極追求成為公眾人物引起大家關注所必須要舍棄的部分隱私。
3.非自愿型社會公眾人物:
就非自愿型社會公眾人物而言,其完全是因偶然、客觀因素成為公眾人物,并且具有臨時性特點,故筆者認為對其隱私權的保護應該參照一般公民的保護,但是又有所不同。即對其所涉及的新聞信息,媒體可以報道;但與新聞無關的其他個人信息,媒體未經本人的許可不可披露。
當然也存在非自愿型向自愿型轉化的問題,如某人完全是因某一事件的發生與影響使其成為公眾人物,之后其主觀上也開始積極或者放任自己繼續被關注,不愿退出公眾視野,則其便由非自愿型轉化為自愿型的社會公眾人物。在對其隱私權保護時,應參照自愿型的社會公眾人物進行保護,以其發展的最后結果為準。
三、對規制公眾人物行為的建議
通過對公眾人物社會責任和隱私權限制保護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完善我國對公眾人物的法律規制。
(一)完善我國立法,明確公眾人物的法律地位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出現了因自身的某一特質被網絡放大,從而受到網民追捧而迅速走紅的人,即“網紅”。他們大多“一夜成名”,其發展或贏得人們持續關注,或在人們視野中慢慢褪去。“網紅”是時代的產物,其是否應劃入公眾人物的范疇?筆者認為,法律必須明確公眾人物概念、分類,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好地對公眾人物進行責任規制和隱私權保護。
(二)在各法律中明晰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
目前來看,公眾人物多在享受社會公共資源,卻鮮少承擔社會責任,這明顯不符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我們沒必要說對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進行專章規定,但可在其所涉領域有對應的規定。如前文中《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在公眾人物獲取經濟利益時,必須同時使其承擔代言保質的社會責任,減少消費者因盲目相信代言人增加的食品不安全的風險。對于公眾人物吸毒,筆者認為可在民法中規定相應的懲罰,因為其示范作用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將公眾人物社會責任法定,提高其行為要求,會督促其銘記公眾利益,引領社會健康、向前發展。
(三)完善我國《侵權責任法》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了在侵權責任法中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但只有籠統規定沒有明確內涵,也更沒對隱私權保護有主體上的區分,這是明顯不合理的。在實踐中,公眾人物主張隱私權保護的訴訟很多,但由于法律沒有對其保護限制的明確規定,缺少保護標準,各個法院皆以自由裁量進行處理,造成了許多同案不同判的結局。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侵權責任法》中就隱私權的保護進行詳細規定,明確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保護的范圍,從而便于法院對法律的適用,解決各種權利沖突。
(四)發揮好公眾人物行業協會、公司、機構的作用
行業協會、公司、機構對公眾人物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安排。所以其對于公眾人物形象、品格塑造和隱私權的保護起著重大的作用。據調查,許多公眾人物的隱私都是內部爆料,即由其所在公司或機構的人員向媒體透露。故筆者認為,發揮好行業協會、公司、機構的作用,有利于加強對公眾人物整體的管理,利于公眾人物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和隱私權的保護。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常會出現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與其他權利沖突的現象,如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與大眾知情權的沖突、新聞自由權的沖突等。筆者認為解決這樣沖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在法律中明晰各類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保護的范圍。就前文的法理分析可知,公眾人物隱私權讓與、受限的部分即是公眾可以知情的部分、新聞媒體可以自由報道的范圍,否則構成侵權。同時法律也應對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承擔予以安排,這樣才能以國家強制力督促其成為稱職的公眾人物,引領社會向前發展。
注釋:
敖堅扎喜.淺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問題.山東大學.2012.
王利明.公眾人物人格權的限制和保護.中州學刊.2005(2).94.
劉冬嫻、伍玉功.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承擔——以吸毒事件為例.社會民生.2015(2).140.
王利明.人格權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0-482.
蔡琴.論公眾人物的容忍義務.湖南大學.2009.
參考文獻:
[1]袁志航.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民法保護.吉林大學.2013.
[2]劉艷.公眾人物道德失范現象分析及其治理.哲學論叢.2015(9).
[3]馮婧.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