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華,吳向海,王文明,竇世金,胡 康
(彭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重慶 409600)
2020年彭水縣實現化肥使用量緩增長的策略研究
高才華,吳向海,王文明,竇世金,胡 康
(彭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重慶 409600)
文章通過分析彭水縣化肥施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樹立科學施肥觀念,科學合理劃分作物產區,細化年度目標,優化肥料使用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適期施肥技術、加快新肥料新技術應用等技術措施和加強組織保障、政策扶持等保障措施,確保在保障產量的同時,通過化肥減量增效,助推實現該縣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緩增長(即:化肥使用量增長量小于1%)的總體目標。
化肥使用量 緩增長 2020年 彭水縣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簡稱“彭水縣”)居重慶市東南部。全縣轄39個鄉鎮(街道),總人口70萬。幅員面積3 903 km2,耕地10.87萬hm2,其中水田1.47萬hm2,旱地和坡地各占79%、78.7%;寡照多云霧,立體氣候差異大[1];全縣耕地土壤分6個土類16個土屬[2]。耕地環境復雜,農業生產條件先天不足。
主要種植模式為水田以1季水稻為主,少部分地區實行稻—油輪作模式;旱地以玉—薯套作或玉米—烤煙輪作為主,平壩河谷地區旱地多為玉米—蔬菜。
彭水主要農作物玉米種植面積2.33萬hm2,油菜0.8萬hm2,水稻1.47萬hm2,薯類作物4.23萬hm2(彭水統計年鑒2016),其中全縣重點農業產業紅薯的種植面積為2萬hm2。水果總面積0.2萬hm2,其中李子0.11萬hm2、獼猴桃76 hm2,茶葉213.33 hm2,中藥材166.67 hm2。
2014年玉米種植面積2.43萬hm2,2015年2.43萬hm2,2016年2.07萬hm2;蔬菜2013年1萬hm2,2014年1.04萬hm2,2015年1.08萬hm2,2016年1.13萬hm2[3-4]。玉米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增長,種植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化。
2.1 彭水縣化肥使用現狀
測土配方施肥面積和占比逐年遞增。2013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4萬hm2,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1.8%,全年化肥施用純量4.271 5萬t;2014年測土配方施肥推廣3.67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9.9%,全年化肥施用純量4.021 8萬t;2015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73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0.3%,全年化肥施用純量4.02萬t;2016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5.73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6.6%,全年化肥施用純量暫無統計數據。
2.2 耕地存在的問題
由于勞動力不足,土地撂荒嚴重、冬閑田比例大、耕層淺,改土培肥不足、耕作性質差。加之有機肥長期施用不足、偏施化肥現象嚴重,導致耕地普遍酸化,土壤有機質、全磷含量下降,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上升。
(1)缺乏科學施肥觀念,施肥結構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偏施氮肥,重大量元素,輕微量元素。2014年配方肥中氮、磷、鉀利用率分別為15.64%、10.06%和52.88%,常規肥氮、磷、鉀利用率分別為16.67%、20.1%和41.71%[5-6]。配方肥針對性不強,配方科學性差。
(2)有機肥使用量不足,秸稈還田方式粗放。目前,秸稈直接焚燒或作為生活燃料焚燒,并以灰肥形式還田的方式為主;紅薯藤蔓以過腹還田方式為主;煙區以堆漚發酵制作有機肥方式還田為主。
重點抓好玉米、水稻、紅薯、馬鈴薯、油菜和蔬菜等主要作物,結合全縣主導產業,集成高效栽培技術,合理布局分區,細化目標,有針對性地科學制訂化肥減量增效方案。確保到2020年,初步探索出適合該縣主要農作物的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操作規程,農民科學施肥觀念加強,全縣科學施肥水平整體逐步提升。玉米、水稻、紅薯、馬鈴薯、油菜、蔬菜、烤煙等主要糧油作物及經濟作物施肥結構更趨合理。從2017年起逐年實現化肥使用量緩增長,到2020年,全縣化肥使用量基本實現緩增長。
4.1 推進測土配方施肥
(1)經濟作物區。重點包括潤溪鄉、大同鎮、桑柘鎮、石盤鄉、龍塘鄉。主要農作物:煙草。施肥原則:穩氮、調磷、穩鉀,配合施用鋅、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注重畜禽糞便合理利用。2017年烤煙化肥每667 m2施用總量維持在2016年水平,利用土壤調理劑改良嚴重酸化地塊(約0.08萬hm2)。
(2)糧油作物區。全縣糧油區,主要農作物:玉米、水稻、紅薯、馬鈴薯、油菜。施肥原則:穩氮、調磷、增鉀,配合施用鋅、硼、鎂、鐵、硅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廣水稻秸稈還田,在鞍子鎮及雙龍鄉優質米基地集中推廣稻草還田技術;推廣玉米攻苞肥(尿素)施后覆土技術;注重紅薯底肥,推廣增鉀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發展紅薯冬閑田種植綠肥。在施肥方法上,注重過磷酸鈣等無機肥與農家肥的混合施用。
(3)蔬菜種植區。重點包括:漢葭街道、保家鎮、新田鎮、潤溪鄉、鹿鳴鄉、黃家鎮、龍塘鄉。主要蔬菜:白菜、辣椒、魔芋、茄子、南瓜、蘿卜、榨菜等。施肥原則:穩氮、調磷、補鉀,配合施用鋅、硼、鎂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葉菜類減施磷肥,茄果類蔬菜補施鈣鎂磷肥,并注重施肥技術與輕簡栽培技術結合。
4.2 推廣適期施肥技術
結合萬足鎮(小河村)、新田鎮(馬峰村、紅旗村)、桑柘鎮(白龍村、竇家村)5個不同海拔土壤墑情監測點所提供墑情監測結果,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施肥技術。
4.3 推進有機肥資源利用
(1)推進畜禽糞便的利用。支持規模化養殖企業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推廣規模化養殖+沼氣+社會化出渣運肥模式。
(2)推進秸稈養分還田。高谷、漢葭、保家等低海拔地區推廣稻草馬鈴薯技術。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推廣具有秸稈粉碎、腐熟劑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復式作業機具。
(3)因地制宜種植綠肥。在烤煙種植區、糧油種植區冬閑土、冬閑田種植油菜青、胡豆青,壓青還田0.08萬hm2。
4.4 提高耕地質量水平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水利配套設施,改善耕地基礎條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改良酸化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復、改造中低產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級。
4.5 做好新肥料、新技術示范推廣
推進農企對接,加強與重慶威立特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等化肥經銷商的深度合作,示范推廣緩釋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工作,做好玉米、油菜、紅薯、烤煙等主要農作物肥效試驗示范。
4.6 探索機械施肥方式
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加快施肥機械選擇,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
5.1 加強組織領導
全縣要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細化目標任務,實化技術措施,強化工作責任,多措并舉、多管齊下、逐區推進、逐項落實。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整合力量、加強督查。
5.2 完善扶持政策
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規模,支持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機械施肥等技術推廣,相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
(1)示范引領耕地質量建設和科學施肥。以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利用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的規模化經營土地為重點,引導和支持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有效防止對流轉土地的掠奪經營。
(2)積極將秸稈粉碎還田、化肥深施機械等機械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范圍。
(3)鼓勵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科學施肥和應用有機肥,帶動周邊農戶應用新的施肥技術和新型肥料。
(4)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代耕代種代收、肥料統配統施、更大范圍地帶動科學施肥等。對提供科學施肥服務和施用有機肥、配方肥、高效緩釋肥料的主體予以補助。
5.3 強化技術支撐
成立化肥使用量緩增長行動專家指導組,提出具體技術方案,開展指導服務,把各項關鍵技術落實到位。落實好化肥減施綜合技術研發重大專項。推動建立全縣肥效監測網絡,完善肥料使用調查統計制度,及時、準確掌握肥料使用和效應評價數據。2017年,成立相應的專家團隊,圍繞化肥使用量緩增長行動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5.4 加強宣傳培訓
開展“科學施肥進萬家”主題宣傳活動,利用彭水電視臺、彭水日報社、測土配方數據平臺等媒體,大力宣傳科學施肥知識,增強農民科學用肥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力度,著力提高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科學施肥技術水平。
[1] 李偉.重慶耕地地力與評價(三).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2] 謝德體,熊正輝,曾卓華,等.重慶農業土壤(下卷).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1
[3] 吳向海,張光列.彭水縣耕地地力現狀與對策分析.南方農業,2012,6(5):9~12
[4] 吳向海,陳淑芳.彭水縣半山區玉米3414肥料試驗初報.南方農業,2012,6(7):19~21
[5] 尹雪梅,廖志華,涂勇,等.彭水統計年鑒-2015年.重慶市彭水縣統計局,2015
[6] 尹雪梅,廖志華,涂勇,等.彭水統計年鑒-2016年.重慶市彭水縣統計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