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艷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太原 030024)
地木耳生物學特性及營養保健作用
樊曉艷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太原 030024)
地木耳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可以食用和入藥,且資源豐富。通過對地木耳的生態分布、生物學特性、營養和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簡單綜述,提出了地木耳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的前景。
地木耳 資源分布 營養成分 開發利用
地木耳分布廣泛,并且營養豐富,是我國傳統的野菜資源,但地木耳一般生長于非耕作的土地上,人為開墾土地并進行復耕,藻體會壓于土層內而很難生長。隨著人們對荒山荒坡的不斷開墾,自然形成的地木耳群體必將越來越少。對地木耳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生態分布、生理生化特性、營養及保健功能等顯得非常必要,這樣有利于進行人工栽培及開發利用。
1.1 地木耳的生長特性
地木耳即普通念珠藻,也叫地皮菜、地軟等。地木耳藻體為片狀群體,幼時為實心,長成后則為空心,老時破裂成片狀。潮濕時開展,呈青綠色;干燥時卷縮,狀似木耳、為灰褐色。
1.2 地木耳的生態分布
地木耳屬于廣生種,主要分布在石灰石區和喀斯特巖溶地帶[1]。在我國地木耳分布十分廣泛,幾乎所有的省、市、區都有報道。在西北和華北地區,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德令哈、格爾木、都蘭、天峻等地均有大面積生長[2]。山西由南到北,從海拔200~1 100 m都有分布[3],尤其在海拔600~800 m之間,由于其草叢稀疏、蓋度小、溫度高、光照充足、污染小,地木耳生物量最大[4]。
1.3 營養和環境因子對地木耳細胞生長的影響
1.3.1 培養基成分對地木耳細胞生長的影響
藍藻細胞的生長需要合理平衡的營養元素供給,不同營養元素的缺失對細胞生長增殖的影響因物種不同而異。王欣伊等[5]研究也說明氮缺乏可使其停滯期增長,磷含量可限制地木耳生長。此外,培養過程中通入一定濃度CO2,其細胞生長速率、蛋白質含量明顯增加,但胞外多糖含量沒有明顯變化[6]。
畢潤成等[4]的研究發現,地木耳生物量與土壤含水量關系不明顯。地木耳生長所需水分可能來自空氣中水分,包括晨曦露水和雨季降水,不在于水分量的大小而在于水分的節律性大小。
1.3.2 環境條件對地木耳細胞生長的影響
環境因子是生物生命活動的重要限制性因子,對生物有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
有研究者調查發現,地木耳既可生長于干旱且陽光直射的環境中,又可分布在一些陰暗潮濕的地方。李運廣等[6]對陽生和陰生地木耳生理生化特性進行了比較,陰生和陽生地木耳所處的光環境有著明顯的區別,并且所處環境的干濕周期也存在差異。
陰生環境由于不受陽光直射,在雨后的溫度會較低,因而環境中水分蒸發較慢,地木耳群體內的水分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由于遮光作用,光強不會太高,不會造成很強的光抑制,從而導致陰生地木耳進行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時間較長,可從環境中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以獲得較高的生物量和合成較多的儲藏物質。
2.1 地木耳的營養成分研究
地木耳作為野菜資源利用已久,關于地木耳營養成分的研究報道較多。礦物質元素中以鈣和鐵的含量最高,100 g地木耳含鈣406~3 091 mg、鐵284~574.6 mg、磷82.85~140 mg、鎂79~670 mg、鈉79.9 mg、鉀110 mg、銅0.4~10.46 mg、鋅1.5~36.86 mg、錳3~90.91 mg,另還有鈷、硒、鍺等微量元素。另外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VC、VA、VB1、VB2、VE等也均有報道。
從上述分析可知,地木耳含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作為傳統的野菜資源,長期食用對于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增進人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2.2 地木耳的醫療保健功能
地木耳的醫療與保健功能,在我國古籍中多有記載。《中國醫學大辭典》記載地木耳有“明目,益氣,令人有子”的功效[7]。《本草綱目》記述地木耳:“氣味:甘、平、無毒;主治:明目益氣,補腎。”“補心清胃,久食美色,益精悅神,至老不毀”;《食物考》中認為:“清神解熱,痰火能療”;青海民間將地木耳用作清熱解毒、凉血明目的營養保健品。
目前地木耳的利用僅停留在菜肴食用上,深層次的營養保健功能利用開發較少,究其原因是地木耳目前仍以采集野生為主,還沒有成熟的地木耳人工大量培養技術。近些年已經有不少科研人員開展了相關的形態生理及大規模培養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地木耳室外規模化栽培的報道[8]。隨著地木耳的栽培技術不斷的完善,其營養保健的利用開發前景將十分廣闊。
[1] Pottsm,Whitton BA.The Ecology of Cyanobacteri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465~504
[2] 黃曉波,索有瑞.地皮菜營養成分分析與評價.青海科技,1999,6(3):7~8
[3] 馮佳,謝樹蓮.汾河源頭周叢藻類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生態科學,2007,26(5):408~414
[4] 畢潤成,閆桂琴.山西南部地木耳群落特征及其資源分布的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1999,17(3):239~243
[5] 王欣伊,闞振榮,李彥芹,等.念珠藻生長特性研究.生命科學研究,2006,10(1):55~60
[6] 李運廣,胡征宇.陽生和陰生地木耳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武漢植物學研究,2006,24(2):154~158
[7] 武進謝.中國醫學大辭典(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
[8] 李敦海,劉永定.近十年中國地木耳研究概況.水生生物學報,2003,27(4):408~412
[9] 賀寶珍,李義學.地木耳營養價值及潛能研究.山西大學學報,1991,14(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