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平,王顯明
(黑龍江省鐵力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鐵力 152500)
淺談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
張和平,王顯明
(黑龍江省鐵力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鐵力 152500)
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不同的氣候以及溫度、濕度都會導致水稻的產量存在較大的差異,要做好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合理采用生物農藥,在實現較高的水稻產量的同時,提高水稻的質量,實現可持續化種植。文章就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水稻病蟲害 期防 生物農藥
我國是一個農業產糧大國,水稻作為一種主要的作物,其種植質量以及產量對人們的生活有著較大的影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容易發生各類病蟲害,且嚴重影響水稻產量,需要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技術人員應該結合所在種植地點的實際環境狀況,不斷的優化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使水稻的產量以及質量穩步提高。
1.1 紋枯病
在水稻生長后期的階段,很容易出現紋枯病,要想做好這類病害的防治,必須在種植的初級階段以及生長的前期進行有效的防控。通常來說,對田地的調查工作應該抽樣進行,通過平行的方式對水稻進行跟蹤檢查并記錄。一旦發現田地中存在感染了紋枯病病害,需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記錄,分析病害狀況,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實現病苗的妥善處理。大約間隔5 d便對100叢水稻田地進行嚴格、仔細的查看,以便于及時發現異常狀況,及時處理,并針對病害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紋枯病的檢查需要定期進行,避免將病害遺漏。最后,在病害處理工作完成之后,還要做好相應的總結,對病區的狀況進行跟蹤調查,判斷是否已經將病情控制住,及時總結病害處理的經驗以及教訓,做好抽樣檢查,每間隔10 d便對30塊田地進行抽樣檢查,依據土地中水稻苗的個體狀況,查看紋枯病存在的狀況、總量,以及病情發展情況和趨勢。
1.2 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種植中較為常見的蟲害,基于二化螟本身不易殺死,生命力極強,所以其防控相對較難,觀察以及預測所需耗費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其處于不同的環境以及自然條件下,均十分容易繁殖和生長。通常,每年的5月便開始對水稻二化螟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一般,在調查中,需要選擇兩個地塊進行對比分析,依據區域的不同,將地塊劃分為10個組成部分,每天定時對水稻進行全面的檢查,并詳細記錄,查看水稻田間稻莊及雜草中二化螟老熟幼蟲越冬基數。對二化螟的統計,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就是二化螟的發病概率,第二部分就是二化螟的統計基數。另外一個檢查二化螟的時間點就是在進行開展收割工作之前的15 d,對水稻的生長狀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并具體判定,得到檢查的結果,通過對二化螟發生高潮階段的危害程度、水稻個體性狀改變以及發病表現、死亡時間等數據以及資料的統計,來了解水稻二化螟危害的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下一階段的預防措施。
2.1 紋枯病的防治
對于水稻的紋枯病,可以在對水稻進行灌漿的階段就進行防治處理,就是采用適當種類以及劑量的農藥,對水稻進行合理噴灑,在噴灑農藥之后的10 d到15 d以內,再次進行農藥的噴灑工作,保證噴灑劑量與第一次相一致,但是噴灑次數為3次或者4次。這種預防程序可以有效地避免紋枯病的出現以及蔓延。
2.2 稻瘟病的防治
對稻瘟病進行預防的最佳時間就是在水稻秧苗時期,通過噴灑農藥的方式,來進行蟲害的防控工作。基于生物農藥的預防一般都在秧苗生長的初期進行,所以發病的時間應該在種植秧苗的中期以及后期。一旦發現蟲害,及時處理,當病害較為嚴重時,必須要保證多次正常的用藥,并且依據蟲害的發展狀況進行合理的補充用藥,避免病害進一步拓展。
2.3 穗瘟病
這一類病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在水稻的麥穗與坡口位置進行,通常應用的藥劑類型為生物用藥。毒性較小,副作用小,所以如果病害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可以通過再次用藥的方式來對病情進行合理控制。對于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通常需要在水稻處于種子階段就開始進行,防治的方法一般是通過在空氣流通的環境中晾曬、通風或者消毒處理。
稻瘟病的防治主要是通過合理使用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桿菌。這是一類生物農藥,農藥可以緩解病害的發展,避免病害進一步蔓延和擴展,進一步產生病理性的改變。降低稻瘟病對水稻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全部階段中,應該針對環境的改變以及天氣的狀況進行農藥種類以及劑量的調整,比如,水稻處于秧田的階段,可以通過使用合理劑量的甲酸鹽以及蘇云金桿菌來對潛葉蠅進行有效的防治。也可以通過BL菌的使用來防治二化螟蟲。在黑龍江地區,每一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都會應用到蘇云金菌桿以及甲維鹽來對二化螟蟲進行有效的防治。
黑龍江地區基于其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土壤狀況適合水稻生長,近些年,黑龍江地區水稻種植由傳統的較多的依賴于農藥,轉變為現階段的通過減少農藥、減少化肥的使用,降低除草劑的使用劑量以及使用頻率等方式來栽種水稻。這種3個方面減少的策略不僅降低了土壤中的殘留量,而且提高了水稻的質量。將3個減低的策略與積極地應用生物制劑相結合,在提高水稻產量、實現生態環境以及土壤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高了水稻的營養價值以及質量。在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中,由于使用的化肥量較多,所以導致了施加到土壤中的化肥多年積累,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加大了食用水稻的安全隱患。采用生物制劑種植水稻以后,提高了人們食用水稻的安全性,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為社會的穩定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綜上所述,可見黑龍江地區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壤狀況十分適宜水稻的栽種,要想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率,提高產量以及質量,必須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以及治理工作,積極合理的采用生物農藥,在具有較好殺蟲效果的同時,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種植。
[1] 李巖.水稻病蟲害的適期防治與生物農藥的應用.農村科學實驗,2016,(5):60
[2] 施國君.淺談北方水稻病蟲害情況及防治方法.農民致富友,2015,(9):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