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四和,王金英
(江西省永新縣七溪嶺林場,吉安 343400)
永新縣毛竹林冰凍災后恢復改良技術
肖四和,王金英
(江西省永新縣七溪嶺林場,吉安 343400)
2008年,南方出現冰凍災害,對江西永新全境的毛竹林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因此,全面實施林業災后恢復改良工程,其中包括1 586 hm2的毛竹林。5年后,全縣毛竹林又進入豐產期,無論是竹林面積,還是竹林品質,都比災前有質的提升。
毛竹林 冰凍災害 恢復改良技術
永新縣地處江西西部邊境,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充足的光照,為竹類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自然環境。該縣堅持以竹林培育為重點,逐步形成“經濟竹林帶”產業格局。截止2007年,全縣毛竹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并建成毛竹林豐產林基地1 800 hm2,毛竹產業化發展呈現出良好發展的局面。2008年1月,南方罕見的低溫冰雪天氣,給該縣毛竹產業帶來極為嚴重的破壞,建成的竹林經濟帶出現毛竹倒伏、爆裂等問題,全縣毛竹受損近200萬株。
在5年的修復改良中,永新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并依托科學有效的修復改良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災后“重建”速度,使毛竹林重現“勃勃生機”。
2.1 及時做好清理工作
當受災后,永新縣毛竹恢復的前期工作,及時對受災竹林進行有效的清理、檢排,為后期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清理工作中,(1)對竹林中存在的枯死竹、爆裂(雪壓)竹等,要及時清除。(2)對竹林雜草等進行全面清理,并將清除的小樹枝、雜草進行填埋,給竹林起到良好的“增肥”效果。
2.2 扎實推進復墾工作
在2010年,永新縣對受災竹林的修復工作轉為“復墾”階段。在上年的清除工作中,填埋的小樹枝、雜草等,于次年的7月份已腐爛,可以進行1次(每4年)全墾深翻。在永新縣,存在坡度較大的林地(一般>25°),每3年進行1次隔帶輪墾,墾深25~30 cm,挖除樹蔸、竹蔸等,且集中成堆,淘汰老鞭,覆蓋跳鞭,并將雜草翻入土中,改善林地保肥、保溫、保水特性和透氣性,提高土壤肥力。
2.3 做好松土工作
永新縣的鏟山松土工作宜在夏秋季進行。鏟山的深度應合理控制,一般在5~10 cm,并利用竹鞭“趨松”、“趨肥”的生長特性,對空地進行松土操作,進而更好地誘導竹鞭蔓延生長,增加立竹數。
2.4 做好施肥工作
施肥是恢復改良工作的重點。施肥工作在毛竹孕筍期展開。具體施肥情況為尿素10~20 kg/667 m2、鉀肥5~10 kg/667 m2、磷肥5~10 kg/667 m2。在春筍出土前,也要進行施肥工作。
2.5 做好護筍育竹工作
護筍育竹是一項技術工作,強調“時間點”的科學把握。毛竹的筍期在1個月左右。筍期又分為出筍前期、出筍盛期和出筍后期。其中,出筍前期為“春分”前后10 d,此時的毛竹出筍率為30%左右;出筍盛期為“清明節”前后10 d,毛竹的出筍率最高,達到了60%之多;出筍后期為“谷雨”前后10 d,毛竹的出筍率較低,僅為10%左右。
2.6 做到合理采伐
對毛竹林的采伐應遵循“伐量<產量”原則。毛竹林采伐宜選擇在冬季。大小年明顯的毛竹林,每2年采伐1次,一般在大年的“立冬”至翌年的“立春”進行。嚴禁采伐1、2度竹,留足3度竹,適當保留4度竹。
2.7 做好病蟲害的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災后恢復竹林工作的重點,也是工作難點。在實際工作中,防治主要基于竹林“創傷大、損失重”等情況,并制定了科學完善的防治工作流程,從跟蹤監測、及時預報到防治措施的開展,都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確保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在科學培育及有效恢復工作中,永新縣毛竹林得到了快速恢復,毛竹林經濟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特別是毛竹的產業化發展和“毛竹低改”建設,使毛竹產業成為了該縣重要的農業經濟組成部分。
[1] 王海霞.江西毛竹林雨雪冰凍災后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江西農業大學,2012
[2] 李春華.毛竹林雨雪冰凍災害的預防及恢復重建技術.科學種養,2015,(07)
[3] 林聲慶.姑田鎮林場災后森林重建恢復技術與試驗示范.安徽農學通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