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軍
信息技術微課作為一種學習資源,面對的是學習者,是輔助學習者學習的材料。在制作信息技術微課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習者,所以在制作微課時,應該把學習者放到核心位置。微課作為視頻資源,不同于文字和圖片,形象直觀地將信息技術內容呈現在學習者面前,而且以其時間短、針對性強的特點,為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提供了一種可實現的途徑。
一、信息技術微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學習方式
將學習的內容制作成“微課”,使學習者可以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時機與學習方式來開展學習。
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式越來越無法適應信息化教學的社會要求。首先,學生隨著信息技術的實施和應用,可以主動去搜集教學信息和相關的網絡教學內容。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一部分可以逐漸被信息技術教學所代替,而微課以其特殊的教學形式更容易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被學習者接受,成為教師多樣化教學的有力助手。其次,傳統的教學,以教師講授課程為主的課堂設計,學生的學習進度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不能把教師的講課內容重復利用或回放,在沒聽懂的情況下只能放過去,為學生的繼續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而隨著微課視頻的出現,學生可以反復利用教師的教學資源,可以隨時學習,隨時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條有力的途徑。再有,被動學習的效果遠遠不如主動學習。以教師為中心,將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學習只有變成學生主動的選擇,才能最有效地完成這一過程。
信息技術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更多的是強調學生通過獲取不同的資源,自主完成知識與技能的構建。微課資源在信息技術課上的大量使用,正好符合這種教學理念,也為學生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提供了資源幫助。微課的使用,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既可以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已學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所以,制作的微課要能夠吸引學生,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讓學生愿意使用。
二、信息技術微課的制作設計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
信息技術微課是教師輔助教學的資源,不是教師的教學課件,也不是教師輔助教學的工具。制作信息技術微課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所以主要使用對象是學生,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學習。所以在制作微課時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
制作微課首先要考慮面向的對象及學生。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制作不同的微課。就相同的內容來說,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制作的微課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學習程度比較弱的,制作的微課內容在他的學習程度上完成的,是適合他學習,他能接受的。對于學習程度比較強的學生,制作的微課是適合這樣的學生的。所以,對于相同內容的微課,可以是基礎的,可以是提高的,也可以是既有基礎,又有提高的。完全可以根據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情況制作不同的微課。
微課因為時間短,內容緊湊,所以在選擇點的時候要恰當,一般是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但是因為學生的情況不一樣,在選擇重難點的時候也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不能泛泛處理。其次,從廣義的方面來講,只要是學生有學習需要的內容,我們都可以做成微課提供給學生,比如習題、和課本知識有聯系的課外知識都可以做成微課,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制作微課時,要考慮學生觀看的感受,只有學生喜歡的微課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制作微課的目的。利用微課學習,學生獨自面對的是設備,控制的權力完全掌握在學生的手里,學生可以學習微課,也可以做其他事情。微課內容和形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意愿。所以,教師在制作微課的時候,要時時刻刻想到,微課面對的是學生,各個環節教學內容的設計是不是適合學生的情況,學生會不會看,能不能吸引學生,這都是老師考慮的問題。
三、設計微課的具體環節
微課的內容是一個小知識點,在制作微課時,要明確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它的問題要比整節課解決的問題還小,讓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習的是具體的知識點,而不是整堂課的內容。
正式講課環節,應該環節清晰,用簡短的語言,具體清晰的操作把內容展現出來。有操作的部分,操作要清晰,慢一點,給出學生明確的提示。環節的展現不是流水式的,一步一步進行,設置合適的問題,或能夠引起學生思考或注意的策略技術的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在微課的最后設置問題,讓學生自檢的環節不能缺少。
教師的語言是微課成功的重要部分,微課由于時間短,內容精煉,面對沒有監督的獨立學生的學習,教師的語言要精練、生動、富有感染力,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
制作微課,不但要樹立為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理念,而且要在環節設計,技術使用上為學生的學習考慮,這樣制作出的微課才能體現微課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方展畫,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述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2]郭曉寧.以學生為中心;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理念[J].教育探索,2002(12).
[3]許敖敖,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一種挑戰性的先進教育理念[J].澳門教育,2006(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