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也就說:教育就如同農業種植那樣,要遵循自然規律,為其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讓植物自然生長,而不是像工業生產那樣,用統一模具標準批量生產。同理,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也需要構建生態的課堂,用生命感動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讓置身其中的師生享受到教學所帶來的樂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那么什么是生態課堂?如何構建高效的生態課堂呢?
生態課堂的內涵:生態課堂強調以生為本,應該是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符合教育規律、展現學生個性和生命活力的課堂;是充分體現學生思想、意識、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課堂;是通過優化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開發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使學生獲得最優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與學真正和諧統一的課堂。
高效生態課堂就是將高效課堂和生態課堂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的課堂。
盧梭說過: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生態課堂的情形卻讓人擔憂。
如何構建高效的“生態課堂”呢?
一、轉變教師角色,重建師生關系
變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評判者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
1.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
首先要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主動適應學生成長需求,放下教師權威,平等對待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個性,欣賞每一個學生的優點。
2.寬嚴相濟,尊重差異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基礎,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加強“小組合作、分層教學”。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學生按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及個性特征,進行分層施教、分層練習,分層輔導。既有統一活動,又有區別對待;既面向全體,又面向小組,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3.和諧相處,教學相長
作為授業者,教師的職能是授予學生知識技能;作為引導者,教師的職責是引領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作為合作者,教師既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伙伴,在教育教學中傳授、引領、互助,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4.轉變教案的設計
在課堂教學實施前充分備課,變“教案”為“學案”,用導學案引領學生探究思考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5.教學目標要由一維到三維、多維
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整合。
二、改變課堂功能
把課堂由原來單純地傳授知識的陣地變為師生合作交往、學生生命成長的精神樂園。
1.課堂上,讓學生擁有說話權
不要剝奪學生的話語權,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辯。給學生更多問、思、疑、辯的空間,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
2.課堂上,讓學生擁有探究權
讓學生帶著問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參與、體驗、分享、整合、應用,親歷知識獲得的過程,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3.改變課堂活動的模板
變一人為師為一人為師與生生為師共存,一問一答為七嘴八舌共存,課堂座位整齊排放與多元組合共存。
三、改善教育生態環境
盧梭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必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它們自然生長。
教育生態環境體現為給予生態的育人環境,美化教學的物質環境,實現標準化學校建設,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整頓校園周邊秩序等,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要遵循教育自然規律,關注學生特點,要擁有教育教學生態的評價體系;在座位編排上要盡量多樣化。如,可根據不同課型,按秧田式、小組式、圓桌式、會議式、馬蹄形、扇形等排列。
四、給予學生平等的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目前教育資源的配置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不平衡發展態勢。譬如,城鄉差異、南北差異、師資差異、生源差異、經費投入差異等狀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和生態平衡。因此,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實現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
五、改變教育科研的范式,強化教師培養
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改變教師培養方式,尤其是開發校本培訓的資源,建立以校為本、以師為本、以生為本的校本培訓模式。
六、實施民主化管理
使管理制度化、人性化,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的需要。
總之,高效的生態課堂是一種理念,它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去領悟、去探索;高效的生態課堂是一種目標,它需要我們去踐行、去實現;高效的生態課堂是責任,它需要我們去擔當、去發展。
參考文獻:
[1]袁軍.遵循生態規律構建生態課堂[J].生物學教學,2006(7).
[2]吳林福.教育生態管理[M].天津出版社,2006.
[3]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4]朱開炎.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5).
[5]羅志定.新課程理念下的生態課堂[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5(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