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默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應試教育也不斷發生著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當今教育教學發生了改革,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在現代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視。下面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創新能力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善于培養其興趣,激發其熱情,培養其能力。
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
高中語文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方法,將創新教育與高中語文有效地結合起來。教師要明確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的創造性,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熱情,通過這種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加的流暢、變通以及獨特。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采用緊緊圍繞課堂,以書本和老師為中心的形式進行教學,就目前的教學而言,還沒有完全改變這種形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1)重分化輕整合。對于高中語文課程而言,其具有獨立性,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而在實際的教學課程中,卻忽視了這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程對學生所起到的教育作用。(2)重小課堂而輕大社會。語文課程一般被認為是在教室上課的課堂教學,僅僅注重的是課堂教學,而忽視了實際生活,因此,學生不能體會到生活中語文帶來的樂趣以及語文的魅力。(3)重成績輕創新。由于中國的教育制度,學生要參加高考,面對如此大的壓力,現實生活中通常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語文教學的成果,而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首先,對語文老師來說,其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創新積極性,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能夠提高學生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方法,而且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學境界。其次,要始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著學生為中心,充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積極性。再次,要營造良好、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交流,以形成相互探討、共同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2.開展創新教育,挖掘和培養學生創新潛能與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與方法,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也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來充分展現語文的魅力,以及語言的博大情深,充分地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感受到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2)實行開放式的教學。作為老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總結整理,設計時不僅要有一定的難度,還要讓學生樂于接受,重點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東西。實踐活動應該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其合作溝通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課件進行教學。由于多媒體網絡課件具有直觀性、再現性、生動性等特點,能夠為學生創設情境,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知識,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時,老師要依據教學的目標及對象的特征,對課程進行設計,通過有效地結合傳統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一起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3.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對于培養創造性思維而言,發展發散思維至關重要。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訓練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以及獨特性。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可以適當地設置情景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取作文教學的形式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4.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
對于創造性思維而言,形象思維占據著主要的地位。尤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在學生掌握簡單的基礎知識時,要不斷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進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要不斷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5.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作為老師,要努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奮斗對于培養創造性而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師可以引用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事例教育學生,奮斗是成功的基石。作為老師,要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要想跟上社會的發展,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師要針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所存在的問題,對其仔細分析,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李曉明.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教學周刊,2012(3):11-1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