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梅
摘 要:“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我們的共識。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網絡道德;責任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從多個方面影響與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互聯網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在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上,似乎成為蠱惑青少年走向道德墮落的魔鬼。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不僅要重視智力投資,更要加強道德教育,這是社會穩定、文明進步、生產發展的首要條件。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還肩負著教育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重任。
一、以德育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很多人認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是班主任的任務,與信息技術課教師沒關系。學校德育人人都是責任人,從校長到教師,每個職工都要樹立學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處處都是德育陣地,事事都有德育內容的新的育人觀念,人人都應負起育人的責任。信息技術課教師是學校德育的責任人,信息技術課堂是學校德育的陣地,教師要樹立以德育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滲透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教育有著無可比擬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它的優勢,就能在德育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成為國家間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砝碼,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思想道德之一,愛國是一種崇高的責任。將平時所收集到的資料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文化,以及近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驕傲與自豪,并且更加堅定了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通過綜合任務的操作,以任務為載體落實知識技能,從問題引申到信息的處理,通過對經濟發展情況的分析,了解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更加熱情地投入愛國家、愛生活的實際行動中。
三、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德育滲透的具體方法
1.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師德修養
信息技術課程要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一要尊重學生,二要相信學生,三要服務學生。教師平時信息道德、倫理、法律觀自覺不自覺地應用,直接影響學生信息道德觀的形成,學生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會在不自覺中受到約束,得到修正。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師德修養,以師德形象為學生樹立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為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作出不懈努力。
2.規范課堂管理,培養良好習慣
課堂常規管理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通過常規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落實,讓學生養成遵守紀律、聽從指揮的良好習慣。這些好的習慣不僅是個性心理品質的良好反映,也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3.培養協作精神,樹立正確網絡觀
現代社會弘揚合作精神,培養具有合作意識和能力的現代人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可以使合作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當然,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樹立起合作意識。作為一名學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學會與人合作,而與人協作精神會產生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環境,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
2002年國家發布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這是我們在網絡教學中首先必須向學生進行教育的。要結合現實的案例進行教育,特別要注意“行為指導”,不但要與學生討論并幫助他們明確“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還要讓他們清楚“應該怎么做”。加強對青少年網絡知識技術和道德要求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鑒別與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使學生能自覺選擇正確信息,抵制反動信息、封建迷信信息以及各種低俗、下流的垃圾信息的侵害,讓學生自覺意識到維護信息活動正常秩序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倡導道德自律,加強網絡德育,避免了學生使用網絡的盲目性。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德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效果上也比較明顯。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逐步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降低互聯網對青少年群體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理解、使用互聯網,使網絡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楊茂東.電腦思想庫[M].廣州出版社,1997.
[2]崔相錄.素質教育實施方法[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