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金
“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學校成名,老師幸福”是當今教育的本質。而“打造高效課堂,追求成功教育”是現在教師隊伍的熱門話題,自然而然就成為我們教師探究的與向往、追求的。課堂教學實現新型的模式,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而在農村,要實行好課改,要把學生拉回學校,把孩子的心留在課堂也并非一件易事。學生變了,課堂教學目標變了,教師也應隨之而變。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技術永遠是值得關注和學習的。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體驗,使學生從“受逼”學習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從而讓學生變得愛讀書、愛學習,是課程改革的頭等大事和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因此,教學中再也不能以本為本,把教材作為“圣經”解讀。而是要注意對書本意義的多樣化解讀。如,在教學《我的母親》一文中,我做了如下三種安排:一是整體設計了三次閱讀,由初讀到精讀再到速讀,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感情;二是在關鍵句段上,安排了學生齊讀(結尾句)及配樂朗讀,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體驗;三是對于選摘《生母行述》,在低緩的背景音樂下,我作了深情的范讀,讀完后,很多學生眼里都泛起了淚花,這成了全文教學中最亮的一處,課堂亦就“活”起來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姿勢助語言,打手勢將語言的直觀形象體現出來。比如講“這個孩子90厘米高”,“這根棍子2米多長”,教師,首先對人“高”和物“長,用手比劃一下,這就是形象性。同時,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這一點上,博覽群書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能讓學生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懂得在合作中進步,在競爭中成長。過多的表揚與鼓勵,缺乏適當的監控與批評,課堂上的展示也會漸漸偏離。孩子們少了對問題的深層次思考與挖掘,甚至有的學生對搭檔和小組產生了很大的依賴。這也就漸漸偏離了課改的實質與最終目標。缺少交往和對話的課堂是很難產生思維的碰撞和創造的火花。古人言“獨學而無友,啟則孤陋寡聞”。有些觀點是想出來的,有些觀點是“講出來”的。因此,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然后,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經歷由“怦然心動”“浮想聯翩”到“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過程,體驗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第三、四自然段的時候,我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學,想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許多精彩的問題,再由我在課堂上對問題進行梳理。如:(1)“小艇的行駛速度這么快,游客們怎么在小艇里看書呢?”(2)“威尼斯是個非常美麗的城市,在文中‘殘破一詞是否屬于用詞不當?”接著我再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其中一部分問題當場就得到了解決。如第1問題,合作小組討論的普遍結果是“殘破”的意思并不是“破破爛爛”,對此,我還不滿足,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最后通過聯系背景資料理解“威尼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留給人們的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整個課堂也因此“活”了起來。
還有,平時我也不少見有的數學老師上課不需要圓規、三角板,但畫出的幾何圖形,尤其是圓就像十五的月亮,絲毫未差,結果博得學生的驚訝與羨慕。所以,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若能根據課文的敘述,在黑板上信手揮來,畫出栩栩如生的圖畫,再現課文優美意境,相信一定也能贏得學生的掌聲。同樣,一筆瀟灑流暢、秀麗多姿的板書,幽默風趣、妙語迭出的語言亦能讓學生在輕快的氣氛中領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識的殿堂。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贊科夫也強調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杏梅.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學周刊,2012(6).
[2]程朝陽.淺談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2(4).
[3]武平.“互動”讓語文課堂生動起來[J].學苑教育,2012(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