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春
[摘 要]為客觀全面了解我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現狀,我校對學生和教師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少部分教師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持消極態度;教師開設校本選修課程仍處在探索學習階段;現有的課程初步體現了我校的教學特色。根據調查結果,提出推進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相關建議:加強培訓指導,提高教師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認識理解;完善校本選修課程體系,帶動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形成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文化。
[關鍵詞]普通高中 特色化 多元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80
一、南寧市第二十中學特色化多元發展問卷調查
1.調查目的
為客觀全面了解我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現狀,我校于2015年12月開展問卷調查,充分了解全校師生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2.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及調查方法
課題組分別設計對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的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均采用即發即收方式,在初一至高二五個年級發放學生問卷1181份,回收率100%,占全部學生76.19%;在一次全校教職工會議上發放教師問卷93份,回收率100%,占全部教師76.22%,其中教齡1-5年的占11.15%,教齡6-10年的占8.7%,教齡11-20年的占29.35%,教齡21-30年的占36%,教齡31年以上的占14.8%。
二、調查結果及存在問題
1.我校少部分教師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持消極態度
對于“鼓勵普通學校辦出特色”,高中階段教育要“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我校22.83%的教師對此表示擔憂、懷疑和沒有必要。對于我校正在開展“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元發展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研究,教師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21.73%的教師不了解該課題,52.17%的教師對該課題有些了解。對于我校開發校本課程必要性的看法,18.48%的教師對開發校本課程的態度比較消極,認為無所謂、做形式、沒有必要。
2.我校教師開設校本選修課程仍處在探索學習階段
自2013年秋季學期以來,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走班制校本選修課程,教師開發的選修課程主要領域有三個方面:學科知識拓展類選修課占36.69%,社團活動類選修課占28.89%,興趣活動類選修課占26.67%。由于校本選修課程的地域性、獨特性、靈活性特征,我校75%的教師所做的工作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執教,所以83.90%的教師認為較課改以來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45.65%的教師認為以自身的專業能力開發校本課程有些困難,希望得到專業培訓,14.13%的教師認為自身的專業能力難以開發校本課程。開設校本選修課程的教師對于自身所開設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不盡相同,只有26.53%的教師認為有利于自己原來學科教學成績的提高,20.4%的教師認為對于自己原來學科教學成績沒有影響,44.9%的教師對此看法“很難說”,8.17%的教師認為會使原來學科教學成績降低。
3.現有的課程初步體現了我校的教學特色
近年來,在體育運動、音樂、美術、文化、學生社團和訓練隊等方面,我校開設了50多門校本特色課程。64.12%的教師認為現有課程反映了一部分我校的教學特色。全部高中生都參加每周一下午開設的校本選修課程,33.4%的初中生參加特色課程,大部分的高中生、初中生較喜歡開設的特色課程。按學生喜歡課程程度排名,排名越前喜歡的學生越多,如下表:
根據我校傳統和實際情況,教師對學校今后特色發展項目的建議,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建議我校將來開設的特色課程,排名越前推薦項目人數越多,如下表:
三、推進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相關建議
1.加強培訓指導,提高教師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認識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的“同質化”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與個體發展的多樣化需要。普通高中要走出困境,要培養發展全面、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就必須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經過多年的發展,我校已創建了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項目,還要在認真分析學校的歷史發展狀況,全面綜合地把握學校的各種資源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共同發揮創造性,在辦學理念、教學方式、學校文化、課程設置、人際關系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反復檢驗,不斷積淀形成學校個性特色。一方面,通過專家講學、名師引領、組建研究團隊開展校本培訓、組織教師校外學習考察等方式,加大對教師、行政教輔人員培訓工作力度,提高其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內涵、目標、運行機制、模式、創建策略等方面的認識,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特別是在課程建設領域方面,通過培訓給予教師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推動教師課程觀、學生觀和教學觀等改變,促使教師自覺學習、主動鉆研,不斷掌握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理論和技能。另一方面,針對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和學生個性培養的要求,對特色教師隊伍建設進行統籌考慮,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培養和引進特色教師。
2.完善校本選修課程體系,帶動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豐富且具有高度選擇性的課程體系是學校特色的重要體現,也是實施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主要途徑。國家統一規劃的課程體系無法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師與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朝夕相處,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利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優勢,圍繞學校特色發展,自主開發和深化具有二十種特色的多學科校本選修課程。在體育運動方面、音樂方面、美術方面和科技方面等,完善相應的課時安排、校本教材和評價辦法,形成我校特色化多元發展課程體系,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使學生在完成高中階段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將著眼點放在運動潛能開發、音樂潛能開發、空間潛能開發、動手實驗技能訓練、心理素質提高上,更好地適應學生個性差異發展需求,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拓展學生學習領域,為今后進入大學和社會的創新學習及個性發展開創廣闊的空間,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3.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形成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文化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所在,獨特的學校文化是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的本質標志,也是學校特色化發展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我校除了完善特色課程和校本課程外,還應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建設。高中生求知欲強、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對參加各種課余活動有強烈的興趣。我校學生問卷結果顯示高中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以藝術節、科技節、校運會、軍訓、社團和研究性學習活動等為有效載體,培養和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鼓勵絕大多數學生參與,甚至全體學生參與,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學生內在潛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提升團隊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在學校特色化多元發展中得到鍛煉,感受成功,獲得快樂,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同時加強校園環境和文化設施建設,有系列的主題規劃,突出環境和景觀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責任編輯 陳劍平)
[基金項目]“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元發展的研究與實踐”(2015B004)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自籌經費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