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邊區群眾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一份大眾化報紙。在近十年的辦報歷程中,用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形式、文字語言書寫人民群眾喜愛的內容,實事求是,著眼于群眾。它不僅提高了邊區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還對陜甘寧邊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邊區群眾報》;內容特點;經驗啟示
[作者簡介]崔旭陽(1991-),男,湖北襄陽人,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D261.5;C56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6-8031(2017)01-0021-02
《邊區群眾報》是大眾讀物社創辦的第一張陜甘寧邊區的黨委機關報,并且按毛澤東的提議,定名為《邊區群眾報》。毛澤東指出當時邊區人民文化程度低、文盲多,應該有一份為大眾服務的報紙,采取措施普及提高群眾文化水平。《邊區群眾報》是基于邊區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創辦的,其報道內容有著鮮明的時代性與特殊性,它的報道經驗對當今新聞媒體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辦報的歷史背景
(一)邊區經濟文化落后的現實
陜甘寧邊區地處西北,農業是邊區經濟發展的主體,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耕作方式較為粗放,農民的農耕技術和生產工具較為粗放落后,天氣因素對農業生產生活影響較大,大多時候需要靠天吃飯。同樣由于歷史地理條件限制,國內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無法在邊區興起,大部分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較于其他地區仍然較為低下,主要體現為受教育群眾較少,文盲所占比重大,同時生活陋習以及封建迷信等落后文化仍存在于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黨中央考慮到邊區經濟文化落后的局面,為提高邊區群眾的經濟收入以及政治思想覺悟,鞏固加強黨在陜甘寧邊區的執政地位,促使邊區群眾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改變生活陋習以及愚昧落后的現狀,需要黨和邊區政府大力推動邊區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報刊的宣傳鼓舞作用。黨和邊區政府利用發展報刊事業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和教育,可以加快邊區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
(二)復雜嚴峻的政治形勢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抗戰全面爆發,全國人民抗戰呼聲高漲,中國共產黨也急需向外界傳達黨的抗日主張。《邊區群眾報》此時積極地宣傳黨的團結抗日和鞏固建設革命根據地的主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歌頌英雄模范,反映群眾的心愿和呼聲。“將敵人一切殘暴獸行的具體實例,向全國公布,向全世界控訴,用以達到提高民族覺悟,發揚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之目的”。達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的全民團結抗戰局面。因此,《邊區群眾報》成為黨的重要的輿論宣傳陣地。
(三)中央加強和鞏固邊區政權的需要
中共中央到達陜北之后,尤其是邊區政府成立之后,需要向邊區人民傳輸黨的立場、方針、政策和理念。利用邊區報刊進行宣傳就顯得極為重要。《邊區群眾報》為中國共產黨和陜甘寧邊區的生產發展、文化教育發展服務,是宣傳、組織、鼓舞邊區群眾的強大思想武器。通過報刊的輿論宣傳工作,可以統一黨員干部和邊區群眾思想,達到凝聚一切力量的目的,同時能夠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為他們工作生活提供理論指導,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最終起到加強和鞏固邊區政權的作用。
二、主要的報道內容
《邊區群眾報》辦得如此成功離不開豐富多彩、覆蓋全面的內容。它的頭版是國內外要聞和邊區新聞;第二版是國際新聞和敵占區新聞,內容次于頭版;第三版是邊區政策方針和生產建設新聞;第四版主要是大眾文藝報道。報社人員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適合陜甘寧邊區群眾閱讀的辦報方式。它采用邊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語言文字和當地民間文化形式,文章口語化、通俗化。群眾親切地稱贊《邊區群眾報》是“咱們的報紙”,稱贊它“念著順口,聽著順耳”。
《邊區群眾報》為邊區群眾準備了許多通俗有趣、生動活潑的文藝作品。第四版“大眾文藝”專門開辟為文藝副刊版面,刊登小說、劇本等篇幅較長的文學作品。此外還有非常吸引讀者的連載長篇小說。根據邊區的地理環境和地域特點,將農業生產生活作為報道重點。從小麥播種到耕地施肥,農具使用到畜牧養殖,各種農業生產情況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能在《邊區群眾報》上找到。因《邊區群眾報》的報道特點鮮明,受眾明確,有很強的實用性,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三、報道的特點
(一)用通俗的語言改寫縮編
由于邊區人民群眾以及基層干部的文化程度低,所以對黨和邊區政府的許多政策方針有選擇地使用通俗語言加以改寫縮編。例如抗戰六周年之際,《邊區群眾報》上刊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本來有七千多字。為了使受眾易懂,對文章進行壓縮、改寫,最后只登載了兩千多字。對于有些政策方針則會全文刊載。
(二)群眾性的辦報理念
《邊區群眾報》在辦報之初就明確表示要著眼于群眾,一切從群眾的根本的長遠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辦成邊區人民最喜愛的報紙,文章短小精悍、具體扼要、通俗明白,適合邊區文盲多、文化低的實際情況,讓識字少的人看得懂,不識字的人聽得懂。不斷吸收、運用、創新民間文化,常用在群眾中流行的語言文字。報刊常用字數大概是400多個,“這就是說,凡識400個字的人,就能夠讀懂群眾報”。報刊需要把群眾看得懂、聽得懂作為目標,這樣就能降低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在文化標準上的要求。
(三)以民間藝術作為紐帶和載體
民間藝術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是男女老幼都喜歡的藝術表演形式,它的表達方式更易為群眾接受。《邊區群眾報》就采用了許多民間藝術形式進行宣傳報道,辦報人員對民間文藝形式在充分繼承、吸收和運用的基礎上,又大膽進行創新。如記者柯藍就用陜北說書形式創作了《抗日英雄洋鐵桶》,并在報紙上連載,很快在邊區流傳開來。陜北很多說書藝人將其作為演唱的文本,唱給群眾聽,促進了文化的宣傳普及。報刊還利用陜北民間流行的說書、秧歌、猜謎等形式進行宣傳報道。“句子很短又很有意義,在群眾中也十分流行”。以民間藝術作為宣傳報道的紐帶和載體,不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還使傳播更為普及廣泛。
四、《邊區群眾報》對當下媒介的啟示
(一)準確把握新聞媒體辦報方針
報紙作為新聞宣傳的主要載體,具有強大的社會傳播功能,宣傳報道的內容要詳實準確,符合黨的宣傳政策,使之成為“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尤其是黨的報紙,必須堅定不移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普及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最大程度的使人民群眾了解黨的最新的工作動態,使報刊成為黨手中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最后成為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和中心工作的有效媒體,使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起來。
(二)報紙的群眾性與大眾化定位
報紙是給廣大人民群眾看的,就需要保證大部分受眾能夠看得懂。例如作為一份大眾刊物的《邊區群眾報》,它的受眾多是陜甘寧邊區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基層黨員干部和識字不多的普通勞動人民。因此辦報者要注重新聞報道的簡單化、通俗化。同時新聞媒體應當做到大眾化內容與大眾化形式的緊密結合。
(三)傳播報道的多樣化與趣味性
《邊區群眾報》為了深入群眾進行宣傳報道,組建了讀報組來閱讀報紙,讀報組將邊區看不懂報紙的群眾聚集起來,由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定期讀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報紙上的內容,解決了許多群眾因不識字而看不了報紙的問題。在黨的領導下,讀報組最終成了一個“進行政治宣傳、學習知識、提高文化、掃除文盲、推動抗日救國和生產建設等各項工作的宣傳教育性的群眾組織”。同時借助冬學、黑板報、秧歌隊等組織進行宣傳活動,保證新聞傳播的多樣化與趣味性,使大部分群眾能夠學習,并且愿意學習。讀報組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報道形式,吸引了大量邊區群眾。
(四)把握時代主題,發揚時代精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特定的時代主題以及需要弘揚的時代精神,普通民眾對模范先鋒人物有著特殊的情感需要,新聞媒體如果能把握時代主題,迎合大眾和社會對于典型人物的精神需求,便能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新聞是現實的報道,典型報道應是時代的號角,追求現實指導意義的典型報道不能不充滿時代精神。”今天的主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聞報道需要反映這一時代精神,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更多的人為實現“中國夢”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績偉.辦一張群眾喜聞樂見的報紙—回憶延安《邊區群眾報》.新聞研究資料,1985(1).
[2]李文.試論陜甘寧根據地新聞事業的群眾性[J].新聞研究資料,1993.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J].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43.
[4]艾克恩.延安文藝回憶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趙勇,李平.延安《邊區群眾報》簡介[J].陜西檔案,2010(10).
[6]李文.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新聞事業[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7.(03).
[7]雷云峰.陜甘寧邊區史[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3.
[8]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9]李文.走向高度集中的陜甘寧邊區新聞事業.科學經濟社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