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松
【摘 要】 目的:探究分析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為相關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方法:隨機選取該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治療的84例鎖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對照組42例患者進行常規8字鎖骨固定帶固定治療,對觀察組42例患者進行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根據疼痛VAS評分及UCLA肩關節評分標準評分均與治療后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鎖骨骨折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鎖骨骨折 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 常規8字鎖骨固定帶固定
在骨科疾病中,鎖骨骨折屬于常見的疾病之一[1]。鎖骨骨折會給患者生理和心理上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治療鎖骨骨折上,通常以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治療目標。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發現,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該治療方法操作簡單、固定可靠及患者的耐受性較高,因此在鎖骨骨折的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2]。鑒于以上因素,本次研究主要通過對該院84例鎖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治療的84例鎖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在觀察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齡(37.5±8.4)歲,在對照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齡(37.5±7.4)歲。所有患者排除伴有血管神經損傷者、不宜進行手術復位者、需要手術進行清創者、并發多創傷者及肩胛骨折者。兩組患者在發病原因、病情程度、疾病史,年齡及性別分布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8字鎖骨固定帶固定治療。
1.2.2 觀察組患者行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術進行治療。指導患者應正坐并挺胸,醫生助手應采用膝蓋頂住患者的肩胛區域的方式對其肩部進行扳壓[3],并從患者背部慢慢牽引,使得患者肩部向后伸展,輕微緩慢地將患者的骨折內側段區域進行朝前下方牽引,接下來再將患者的骨折外側段區域朝后上方牽引。醫生應在患者的鎖骨處墊上薄一點的海綿,并將樹脂繃帶做成合適的形狀,繃帶兩端應到達患者的胸鎖關節內側部位,繃帶遠端應超過患者的肩關節部位,然后以患者骨折處為中心對其進行鎖骨前方、上方及下方的圍繞塑型,沿著患者的患側肩部前上方位置繞過其對側腋下部位,接著對患者進行背部固定,患者的肩袖后側部位應采取固定帶經過腋下部位固定,固定的形狀為8字形。對患者復位成功后,對患者的骨折斷端進行樹脂繃帶塑型和肩袖固定帶固定,繃帶固定形狀為8字形。上述操作完成后,對患者進行X線片復查,檢查效果滿意后維持原固定,固定時間為1月至1.5月。
1.3 評價標準
患者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半年的跟蹤隨訪工作,并根據疼痛VAS評分及UCLA肩關節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后的評分工作,對評分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x2進行檢驗,統計結果以差異顯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治療方式下的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對比分析,在觀察組中,治療前的疼痛評分為7.38±1.24,治療后的疼痛評分為2.22±0.95,在對照組中,治療前的疼痛評分為7.35±1.15,治療后的疼痛評分為3.68±2.24.兩組患者治療前根據疼痛VAS評分標準評分均與治療后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不同治療方式下的兩組患者的肩關節評分對比分析。在觀察組中,治療前的肩關節評分為14.75±3.02,治療后的肩關節評分為34.05±0.75,在對照組中,治療前的肩關節評分為14.52±3.10,治療后的肩關節評分為30.25±2.80.兩組患者治療前根據UCLA肩關節評分標準評分均與治療后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鎖骨骨折在骨科疾病中屬于常見疾病,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學者在治療該疾病上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與治療技術,治療方法眾多勢必存在著爭議性[4]。以往的鎖骨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雖然操作簡單、便于進行,但在實際臨床治療中對鎖骨骨折缺乏較高的有效制動,尤其是在鎖骨中斷骨折很難有效維持骨折斷端的穩定性,導致患者愈合出現畸形。當患者鎖骨出現骨折后,由于患者的上肢阻力矩發生受損會使得鎖骨杠桿系統發生破壞,從而致使患者的骨折端出現移位。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可以將患者的鎖骨運動簡化為骨杠桿活動,通過使人體肌力矩與阻力矩相等保持平衡,達到滿意的復位效果。并且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疼痛感,還可以保證預后良好。見效迅速,固定牢靠等顯著的治療效果。鑒于以上因素,本文以84例鎖骨骨折患者胃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鎖骨骨折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惠杰,張靜,何東偉.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24:3641-3642.
[2]邢振龍,丘青中,李穎,張勁鋒.改良手法復位樹脂繃帶外固定治療Colles骨折75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3,04:635-637.
[3]孫可.改良鎖骨帶外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近期效果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04:897-899.
[4]夏德剛.鎖骨骨折手術中外固定治療的臨床探究及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