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



提起數學,相信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并非是那些高深晦澀的定理,而是計算,
早在幼兒園時,我們便有了算術課,那時只覺得“+”、“一”、“×”、“÷”四個符號仿佛具有魔力,可以將一個數字變換成另一個,于是對于計算學習的熱情也仿佛注入了魔力,樂此不疲,長大后,才知道數學計算遠非四則運算那么簡單,解析幾何、求導、最值……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擁有各種出神入化的技巧和秘訣,
如今走進“運算”這片天地十多年,我也越來越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我們進行數學考試的基本能力,接觸越久,了解越深,對于我而言,曾經還是模模糊糊的數學運算,已經有了全新的詮釋與分類。
一、常規計算
什么是“常規”?“常規”就是一種普適性的想法,是所謂的單刀直入、切中主題,它來自于課本上的基礎內容與老師授課所講,相信每一位同學都經過無數題目的洗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一種自然的思維模式,這樣剩下的任務就是沿著它順理成章地算出答案啦,這個過程,就是“常規計算”。
解題過程雖然稍顯復雜,但是算法卻十分簡約,常規算法,就是用一種普遍性的想法干凈利落地起手,算出結果,而正是由于它的常規,所以在掌握它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對計算進行記憶、理解、熟化,這樣才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開始接觸的常規計算就是加、減、乘、除了,“三三得九、二五一十”的乘法口訣早已爛熟于心,小時候還是咬著筆桿冥思苦想的題目現在可以只是“水題”,這其中原因當然有年歲增長、智力成熟,但最重要的是記憶和理解的深入,古人云“熟能生巧”,一個“熟”字,便道出了常規運算的精髓,記得剛學三角函數時,便為各種拗口的恒等變換公式所頭疼,做題時還要苦記“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的口訣,但在學完整個版塊,完成專題試卷之后,像sin(α+β)的恒等公式已經信手拈來,遇到題目,常規運算自動浮現,這是來自于我們對公式推導方法層層深入的理解,與解題后對于內容的加深記憶,所以,如果將常規計算比作通向恢宏數學殿堂的大門的話,“熟化”就是那把契合鎖孔的鑰匙。
二、技巧運算
小時候聽到的記憶最深的數學故事,就是高斯計算“1+2+…+100”的故事,尚顯稚嫩的小高斯已經想出來首尾相加的技巧,這位數學巨匠的天賦并非年齡所能掩蓋,技巧,高大上地說,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智慧;通俗地說,就是對數學式子進行巧妙分析,構思出一種簡單的方法,從而事半功倍,不必說技巧運算可以鍛煉到我們的思維,開拓更加靈活的思路,單從功利的角度看,精妙的想法可以縮短運算時間,讓我們在緊張的考試中占得先機。
但是,根據“難度守恒定律”,運算的簡便,意味著技巧思路難以發現,那么,怎樣才能找到運算的技巧呢?在《庖丁解牛》故事中,庖丁的高超之處就是在于他在宰牛時能循著牛的骨架和紋理下刀,從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同樣,想要在學習中“游刃有余”,也要能學會分析式子結構。
如果說常規算法是自動浮現的話,技巧運算就是“蹦”出來的,代表著一種靈活與精妙,結構分析需要的是一種感覺,就像遇到過圓錐曲線焦點的線段長問題,就想到用極坐標,遇到計算最值時兩個分式分母和為定值,就想到用柯西不等式,這種感覺,依靠于一種靈感與思維的跳脫,技巧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能刻意鍛煉出來的,只有思維足夠靈動,對于數學足夠的熱愛,才能掌握技巧運算的真諦。
但是數學無限,技巧也無限,不可能將其窮盡,真正優秀的算法,不是死記技巧,蒙頭亂撞,而是選擇最合情合理的運算。
運用虛數解組合題看似不可思議,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想法不僅不是空穴來風,反而有理有據,令人驚嘆,這就是合理的魅力,
解題方法無窮無盡,而在我看來,合理運算的精髓就在于化未知為已知的思想,將陌生的式子與熟悉的知識比較結合,找出共同點,就如同我們最為熟悉的換元法,對目標的合理分析后,再陌生的式子,在抓住了它的本質之后,也可以向已知靠攏,變量的轉化帶來更加簡單、更加熟悉的式子,演繹出合理思想的精彩,而上面的組合數求和,也是從已知的知識(組合數的偶數項的和)出發,找到與陌生目標(組合數的第4k+2項的和)之間的聯系,從而獲得清晰的思路,從一開始的茫無頭緒,變得胸有成竹,化未知為已知,是將運算歸于合理的最精妙的一筆。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從一個角度看,所有的運算都是為了得出答案,而學習數學最有挑戰、最為趣味的一部分,就是找到合理的那種方式,在已知中開拓,在未知中追尋,這就是數學運算的奧秘,讓我們關注運算技巧,熟化常規運算,到達合理運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