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雙贏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把環境質量改善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目標。如何在有限的污染排放總量下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成為區域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制約。在地區層面,明確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意味著給定了污染物排放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增長的空間。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有限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下獲得更高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識別該強化哪些優勢產業、淘汰哪些劣勢產業是各地區需要重點決策的問題。如何從協調經濟增長與污染排放之間的關系出發,識別各地區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引導地區間產業布局優化、精細化,加強環境監管,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雙贏,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基于各地區各產業部門的實際增加值收入和實際的污染物排放,科學判定各地區各產業部門增加值收入的實際環境成本。隨著地區間商品和服務流動的不斷推進,各地區共同參與生產鏈不同環節的新型生產模式已經形成,處于生產鏈、流通鏈的不同位置,增加值與污染物排放也有顯著差異。研究表明,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出口產品產值中僅有60%的增加值屬于國內增加值,意味著我國出口帶來的國民生產總值被高估。同樣,地區間流入流出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地區層面同樣存在需要科學評估其實際增加值收入的問題。系統核算各地區各產業部門基于價值鏈不同環節的實際增加值收入以及相應的污染物排放,是正確認識各產業部門經濟收入與環境成本的基礎,也是正確理解經濟增長與污染物排放關系的前提。
二是基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態,綜合考慮增加值收入和污染排放水平以識別各地區的產業發展比較優勢。明確各地區產業發展比較優勢是推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地區間產業布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前提。單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常被作為衡量一個產業部門是否應該優先發展的重要指標,但僅靠這一指標還不足以決策發展或淘汰哪些產業。一方面,產業部門的污染物排放強度與其生產過程和行業屬性有關,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并不意味著該部門落后。而且,一些部門雖然單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高,但是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不能因其強度高而淘汰。另一方面,判斷一個產業部門在某一地區是否具有比較優勢,不僅要將其與本地其他部門做縱向比較,更要將其置于全國的價值鏈上去與其他地區進行橫向比較。盡管一些產業部門污染排放強度高于其他產業部門,但其在全國價值鏈中處于領先位置,與其他地區相比污染物排放效率高,說明在該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相反,一些產業部門盡管污染物排放強度比其他部門低,但是其在全國價值鏈中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污染物排放效率低,說明在該地區沒有比較優勢。在識別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特征,能夠幫助地方政府科學決策發展或淘汰哪些產業部門。
三是基于各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現狀,通過確定區間、方向和時機以進一步強化環境監管。通過基于污染物排放核算來量化比較各地區各產業部門在價值鏈中的相對位置,可為科學引導地區間產業梯度轉移、優化地區間產業布局、環境管理提供決策支持。要創新并不斷加強區間、定向、相機監管,豐富環境監管方式。各地區的環境質量底線是“下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上限”,這就是監管的合理區間。定向就是向著哪個方向引導,前提得是在合理區間里。相機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時機,靈活機動地作出決定。區間是“要成為什么樣”,定向是“做什么”,相機就是在于“怎么做”了。要充分認識環境監管促進結構調整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加強分類研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政策的針對性、實效性,努力做到總量合理估算、結構合理調整、時序和空間地域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