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專利代理模式在專利質量提升中的作用
楊 超*
在專利申請量逐年提升、企業越來越重視專利申請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聘用專利管理人員完成專利工作,而不再委托專利代理機構。企業這樣做的原因很多,比如企業主對專利保護的意識、專利質量、專利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認知不夠,專利代理行業發展和專利管理人員職業素養等因素。這對于提升專利質量是一種惡性循環,必將導致專利質量的整體惡化,只有企業專利管理人員與專利代理機構相互配合、分工協作,才能形成良性發展,促進企業專利質量的整體提高。
專利代理 專利質量 企業專利管理
近年來,我國的專利申請量逐年遞增。以發明專利為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數據統計,2012年發明專利受理量為53.5萬件,2013年發明專利受理量為70.5萬件,2014年發明專利受理量為80.1萬件,2015年發明專利受理量為96.8萬件,2016年發明專利受理量為133.9萬件(相當于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的總和)。2016年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申請受理量達到346.5萬件,同比增長23.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同比增長21.5%。專利申請數量已經連續幾年保持全球第一,但是,同時我國也深受“垃圾專利”的惡名之苦。
隨著專利侵權訴訟的增加,專利質量的好壞在專利訴訟中的決定作用越來越明顯。如果專利撰寫質量不好,將可能直接導致專利因各種原因被無效或撤銷掉,從而導致專利侵權訴訟的敗訴,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比如,小i機器人與蘋果公司的專利侵權糾紛,由于小i機器人的專利在技術方案是否公開不充分、必要技術特征、描述是否清楚、是否具備創造性等若干問題上存在爭議,最后很可能因不符合《專利法》的相關規定而導致不能維持專利權。又比如接連被訴專利侵權的“共享單車第一股”永安行專利侵權糾紛,其一審敗訴后,對于其專利撰寫中過于細致的描述導致專利權的覆蓋范圍變差等問題討論熱烈,這些都是專利質量在專利運用中的不良影響的具體案例,在實際應用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此,專利質量也越來也受到關注,最近兩年來,國家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專利質量的提升,并采取了企業知識產權“貫標”等一系列提高企業專利質量的措施,在實際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普遍有所提高。
隨著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專門的專利管理人員。同時,有了專門的專利管理人員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由自己的專利管理人員來處理專利相關的各種業務,而不再委托專利代理機構。筆者認為,這一現象,有喜有憂。喜的是,從對專利不聞不問,到肯出一份工資雇傭專門的專利管理人員,說明企業的專利意識提高了;憂的是,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專利質量整體上的惡化。
為什么說企業選擇由自己的專利管理人員來處理專利相關的各種業務,而不再委托專利代理機構,這一現象會導致專利質量整體上的惡化呢?筆者分析如下。
在企業里,專利部門一般是花錢為主的部門,企業一般只會出較低的工資,來雇傭一兩個專利管理人員。因為企業主給的工資普遍不高,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從業水平能夠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不委托專利代理機構,缺乏行業內的必要溝通和交流,閉門造車,對專利質量當然也就不要有什么奢求了。
如果可以用數字來衡量外部專利代理機構的專利代理人員和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作業水平的話,假設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作業水平是3,如果企業選擇專利代理機構的話,作為作出選擇的企業專利管理人員一般肯定會選擇水平優于自身水平的專利代理機構,也就是說他就不應該選擇作業水平在4以下的外部專利代理機構,而隨著雙方業務往來溝通,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水平也會成長到4,這時候,他就會要求使用水平在5以上的專利代理機構,如果原有專利代理機構沒有相應成長,就會被淘汰。這就是一個企業專利管理人和代理機構代理人水平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良性循環狀態。
反過來,如果企業不選擇專利代理機構的話,企業專利管理人員去做了原本應該由外部專利代理機構承擔的工作。這時候,因為單個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和技術領域的限制,企業專利管理人員能夠用來加強對法規政策理解,以及快速獲取法規政策變化的機會都是大大少于外部專利代理機構的,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水平就會隨著外部專利代理機構水平的提升而相對降低,從3到2,又從2到1,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惡性循環,會導致企業的專利質量整體上變差。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由自己的專利管理人員來處理專利相關的各種業務,而不再委托專利代理機構這種狀況呢?
第一方面是,企業專利保護的意識還沒到位。很多企業申請專利的目的不是為了專利保護,而是為了專利證書,拿到專利證書是為了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獲取政府資助,甚至只是為了充門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申請專利并不是為了專利保護,于是就抱著隨便寫寫的想法,由自己招聘的專利管理人員撰寫遞交以達到節省費用的目的,從而導致眾多垃圾專利的誕生。
第二方面是,企業對于專利質量的認知還很欠缺。很多企業普遍認為有了專利證書就擁有專利保護,不明白專利證書的含金量可能不同,同樣是專利證書,還有質量差別。尤其是一些沒有經歷過專利侵權糾紛,沒有經歷過專利無效挑戰的企業,對于專利質量沒有任何概念。這些企業主對于專利代理機構工作的含金量并不了解,對于專利代理人在構建和布局權利要求,合理規劃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方面也就沒有足夠的了解。因此覺得自己企業的技術人員只要提供了技術方案,由專利管理人員整理成符合專利申請文件形式要求的專利申請文件,進行提交最終能拿到專利證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找外部專利代理機構。他們覺得找外部專利代理機構不僅麻煩還需要額外的代理費用開銷,而外部代理機構所做的工作也不過是對發明人提供的文檔稍作整理,多花代理費用不值得。
第三方面是,企業主不理解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應有職責。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職責并不在于專利申請的撰寫、審查意見的答復等專利申請過程中的這些工作,由于作業數量、接觸面等方面問題,導致企業專利管理人員在專利申請的撰寫、審查意見的答復等具體事務上并不如專利代理機構的代理人更熟練、更專業,因此,專利申請的撰寫、審查意見的答復、甚至復審與無效的請求和應對等專利申請過程中的這些工作并不是企業專利管理人員擅長的領域,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主要工作應該在于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綜合協調管理。比如:企業專利檔案管理、企業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企業專利質量的掌控、企業專利戰略的推動、企業專利布局的把握、企業專利運營的操盤掌控等。企業專利管理人員一方面應該起到溝通外部專利代理機構作用,從而達到合理選擇和使用外部專利代理機構為企業專利服務,提高企業專利申請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應該起到與企業主充分溝通,使企業主對專利方方面面的認知到達合理的水平,而不是停留在普遍的認知的觀點上,不能認為已經花錢雇了一個人了,還要再付代理費找專利代理機構,不劃算。
第四方面是,專利代理行業多年無序發展,惡性競爭的惡果開始顯現。這些年,專利代理行業雖然在規模上發展很快,但是在服務質量提升上相對滯后,甚至出現了一些單人年均完成專利申請代理量300件以上的專利代理機構。如果連最起碼的作業時間保障都不存在,所謂的專利質量又從何談起?專利代理行業的現狀,也為企業在面對專利這一專業性很強的業務時,選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提供了理由。對小農經濟模式和工業化模式的優劣這個問題,本文暫不討論。
第五方面是,與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也有一些關系。老板已經給我發了一份工資了,如果再讓他出代理費,去委托外部代理機構,老板會不會覺得我就是沒用的了,會不會就辭退我?這樣的思維邏輯,也是部分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為了迎合企業主的思維方式,明哲保身的做法。
筆者認為,外部專利代理機構和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分工是很清晰的。企業專利管理人員負責對內,針對本企業的情況,進行企業專利工作的整體規劃、技術情報分析、專利培訓、專利挖掘布局和外部專利代理機構的遴選和監管等;專利代理機構則是負責對外,面向眾多企業客戶,通過大量案件的鍛煉,應對更多不同情況的專利業務,能夠更深度地理解專利相關法規政策,具有更好的政策變化的敏感度。
因此,企業專利管理人員和專利代理機構各有所長,相互配合,分工協作,是做好專利工作的基礎。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專利整體質量的提高,促進專利行業良性發展。
如果有關部門能夠大力加強對專利代理行業的管理,同時加強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的培訓,加強企業專利管理人員與專利代理機構的相互配合,分工協作來提升專利質量這一方向上的引導力度,相信我國的專利質量提升會取得更好的成果。
北京思格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