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云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張棟云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我國的深入實施,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受到廣泛重視,這既是化學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高中化學教師,要積極對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這對于觀察化學新課標要求以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課標;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內容;主體;課外實踐活動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落實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獲得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獲得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從而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對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對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的具體教學策略談幾點個人體會。
探究式教學所包括的教學環節一般為問題、假設、探究等,若想使探究式教學有所成效,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學生身心發展為基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對學生原有化學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進行詳細了解,然后提出符合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另外,教師要做到了解學生興趣愛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探究內容,學生在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時,才會具有濃厚的探究興趣,進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化學探究活動,并由此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另外,在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指導學生對計劃進行周密的制定,對化學實驗或相關方案進行自主設計,然后設計出具體的探究思路與策略,使探究方案盡可能周密和完善,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探究。
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所呈現的教學局面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向學生機械地講解化學課本上的各種化學概念、方程式、性質、實驗等,學生以被動者的身份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信息進行機械聽講和死板記憶,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自己獨特的學習個性,學習主體意識被磨滅。《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使學生體驗多種探究活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鑒于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我們應及時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設計凸顯學生主體性、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究活動,并指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探究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以《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這節內容為例,首先,我通過展示袋裝食品干燥劑的圖片,向學生提問“干燥劑的成分是什么?”由此來引出課題——硅,接著繼續設問“為什么硅膠可以做干燥劑?它的成分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做探究實驗1——如何制得硅酸凝膠,要求學生對實驗變化過程及其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在得出實驗結論后,繼續設問“如何指導硅膠干燥劑還能夠吸水?”讓學生做探究實驗2——認識變色硅膠,并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隨后大家共同討論,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這樣,通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并采取引導—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了啟發引導—自主學習—實驗探究—對比歸納—討論交流的過程,學生的身份不再是被動接受教師所教授知識的參與者,而是以主體者的身份參與了化學探究活動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探究意識,為高效化高中化學教學課堂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如今的化學課堂一味將學生拘泥在課堂教學中,機械地向學生傳授化學教材上的知識點,很難做到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均衡地發展。化學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開放性、趣味性比較強,將其與化學教學相融合,可以使學生的課外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知識視野得以開闊,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大力提升高中化學教學實效。
例如,以《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這一節內容為例,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金屬材料與人類社會進步的聯系和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對本節內容進行講解傳授之后,我向學生提問:“現在金屬鋁及其合金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做飲料包裝。”“用作建筑材料。”……學生各抒己見,“下面,就請大家以自由結組的方式(四人為一組),在課后做一個關于鋁制飲料罐的調查,具體調查方式為針對鋁制飲料在社會中的流動過程,參考一些資料以及進行實地調查參觀(商店—廢品回收站—金屬回收站—飲料廠—商店),將調查過程和調查結果進行記錄。”在這一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參與興趣和探究熱情,都主動參與到這一實踐活動中,而且都對調查方式和調查過程進行了詳細記錄,課堂上,大家共同對調查結果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樣,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這一化學課外實踐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而且,學生通過實踐深刻體驗到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與化學有著密切聯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提高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獲得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因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我們要積極對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以此來落實化學新課標的要求,并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
[1]熊亞波.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化學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徐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謝尾合

通過這樣一個網絡導圖,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生物學的奧妙,隨后自然而然地提出與這兩章內容相關聯的問題。
賭注下得很重,如果天問大師和紫陽道長一言九鼎,那么他們賭的將是自由之身。蕭飛羽緩緩推動左腕的鋼環沉思起來,因為他是為家園而戰,如果接受賭注他就得押上安和莊的安危,所以賭注同樣沉重!
問(1):生物的多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問(2):生物與非生物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
問(3):生物的特征有哪些呢?
問(4):生物與環境這兩者有哪些關系呢?
問(5):實驗法研究生物有哪些步驟呢?
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教師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復習,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共振效應,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讓學生明確本節復習的重點與難點,把握好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科學地歸納知識,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使學生在深層次中理解和掌握復習的知識,全面提高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知識點是緊密聯系又容易混淆的。我們在生物中考復習中復習這些學生不容易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時,通過設計一些辨析型問題串,使學生對相關、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從而讓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
比如,在復習根尖的結構和功能這個內容時,因為根尖結構及相應部位細胞結構特點知識點較多,學生易混淆,在通過用如下表歸納有關內容的同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串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這些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解。

根尖的結構比較和各部分功能比較
問(1):根的作用有哪些?蘿卜是根嗎?
問(2):根的生長與根的什么部位有密切關系?
問(3):根尖四部分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問(4):根尖的什么結構和根生長直接有關?根生長的部位在哪里?
問(5):根尖哪一區域與數目增多有關?
問(6):體積增加與根尖的哪個部位有關?
通過問題(1)(2)(3),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根與根尖的結構和功能這些相關知識,通過問題(4)(5)(6),讓學生對根尖的各區域功能這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從而讓學生對這些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深入理解。
在生物中考復習課堂上,借助靈活多樣的問題串引發學生自覺深入思考,巧用問題串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活躍了復習課的課堂氣氛,長時間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高效的復習課堂氛圍,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物中考復習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宏鷹.利用“生物圖形”促進初中學生“體悟學習”的研究與實踐:以植物“光合作用”知識點復習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2]張紅.如何讓初三生物復習課變得生動有趣[J].新課程(中學),2014(11).
[3]顧善軍.集流成海夯基礎,合作分享共提升:對初中生物合作學習的理性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5(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