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娟+陳海花
2005年6月~2015年9月約11年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傳染病院傳染科共收治皮膚炭疽5例,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證實,均診斷為皮膚炭疽,現報告如下:
例1 男,48歲,蒙古族,牧民,2005年6月5日因“右手臂紅腫、發熱5天,發黑1天”而入院,其病前1周曾有剝皮及食病死羊史,其剝皮時右手背、手臂有蚊蟲叮咬史,因右手背發癢,繼而出現局部紅、腫、熱、癢,后于本地外科就診,于其右手臂行切開引流術,同時予抗炎治療2天,術后切開處腫脹明顯,且手腕部皮膚逐漸變黑而轉入我院。查體:體溫38.5℃。右手背、整個手臂可見皮膚充血、腫脹,尤其切口處腫脹明顯,水腫處呈透明、柔軟、微紅。皮溫高,右手腕部見一直徑約2cm皮膚壞死區,色暗紅,有觸痛,中間呈黑色。右腋下淋巴結腫大。輔檢:2005年6月6日 血常規 WBC 18.1×109/L 、GRAN 15.9×109/L;手臂部滲出物涂片查炭疽桿菌芽孢陽性。治療給予抗炎治療14天,同時予局部予1:2000高錳酸鉀液沖洗、四環素軟膏外涂。體溫恢復正常,右手背、手臂紅腫逐漸消退,25天后手腕、手臂部黑痂脫落而出院。
例2 男,42歲,漢族,牧民,于2010年6月24日因“右手臂焦痂、水皰3天,發熱2天,伴腹瀉”而入院,其6天前曾給一頭不明死因牛剝皮,3天前右肘關節下方出現一枚水皰,摳破后有少量血色滲液,予“皮炎平”外涂,次日開始出現持續發熱,體溫最高達38.2℃,伴寒戰,3天內雙側肘關節下方共出現3處皮膚焦痂,伴水皰,創面上腫脹,于當地醫院予抗炎3天,癥狀無緩解,且出現腹瀉3次,為黃色稀水樣便,伴嘔吐、腰痛、右膝關節痛。查體:體溫37.9℃。雙側肘關節下方可見3處皮膚焦痂創面,周圍圍繞成群小水皰,右側2處分別為2.5×2.5cm、1.5×1.5cm ,雙上肢腫脹,右側為著,無壓痛及觸痛。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輔檢:2010年06月26日 血常規 WBC 12.2×109/L 、GRAN 10.3×109/L;便常規:(-);手部滲出物涂片查炭疽桿菌芽孢陽性。治療給予抗炎治療14天,同時外涂藥。23天其熱退、皮膚結痂處干燥,無紅腫及滲出、水皰,腫脹消退,無腹瀉,病情恢復出院。
例3 男,18歲,漢族,個體,2011年9月19日因“雙上肢丘疹及炭樣改變7處1周,伴發熱”而入院,其病前曾給自家不明死因病牛剝皮后出現雙上肢7處丘疹,無痛,無瘙癢,皮疹逐漸破潰至直徑1cm左右,中間可見黑色結痂,伴發熱,體溫最高達39℃,于當地診所靜滴4天(具體不詳)。查體:體溫37.2℃。.雙上肢可見7處直徑約1cm丘疹,中間可見黑色結痂。輔檢:2011年09月10日 血常規 WBC 12×109/L 、GRAN9.2×109/L;上肢滲出物涂片查炭疽桿菌芽孢陽性。治療給予抗炎治療,間斷局部外涂藥,1天后體溫恢復正常,24天其皮膚黑痂脫落,病愈出院。
例4 男,43歲,蒙古族,牧民,,2014年8月29日因“皮膚紅腫5天,結黑痂4天,伴發熱”而入院,其病前曾有剝及食無原因病死羊史(先后病死數只),同時有被蚊蟲叮咬史。于入院5天前開始出現左手拇指背水皰,繼而出現局部紅腫呈逐漸擴大,4天前發現結成黑色干痂,伴發熱,當時體溫未測,無咳嗽、咳痰,無腹痛及腹瀉,2天前于市醫院急診科查“WBC 20×109/L”,測體溫最高達37.7℃。查體:左手及前手臂紅腫,左手拇指處可見2×1.5cm黑色結痂,皮膚無出血點。余(-)。輔檢:2014年08月27日呼倫貝爾市醫院:血常規 WBC 20.85×109/L 、GRAN 17.86×109/L;手部滲出物涂片查炭疽桿菌芽孢陽性。治療給予抗炎治療, 2周后其熱退、手臂紅腫消退、拇指黑痂,病情好轉出院。
例5 男,48歲,漢族,牧民,2015年6月19日因“蜂咬傷3天,左上肢腫脹變黑1天”而入院,其3天前放牧時被馬蜂叮咬兩處,自覺咬傷處瘙癢,無紅腫熱痛。2天后晨起發現左手腫脹,伴疼痛感,1天內腫脹蔓延至左腋下,疼痛明顯,左手臂多發水皰,經針刺后可見其內黃色澄清液體,左手背部皮膚變黑,并有一處直徑約1.5cm黑色結痂。其有類似一般接觸史。否認病死牛羊接觸史。查體:體溫:37.5℃。左上肢皮膚多處破裂。左上肢(至腋下)腫脹明顯,觸痛(+),有黃色澄清滲液流出,多處皮膚破裂、剝脫。左手背部皮膚變黑,可見直徑1.5cm黑色結痂。輔檢:2015年06月19日 血常規 WBC 12.22×109/L、NEUT# 11.03×109/L;AST 69U/L、ALB 20.8g/L、K 3.17mmol/L、Na 122.4mmol/L、CI 91.10mmol/L。手部滲出物涂片查炭疽桿菌芽孢陽性。治療給予抗炎治療,同時外涂藥。同時予對癥治療,3天后癥狀恢復,10天后雖左上肢腫脹減輕,但左手背仍腫脹明顯,伴疼痛明顯,有滲液、臭味,于入院第20天請燒傷科會診后轉北京解放軍304醫院,予清創、植皮治療1月恢復。
討論
炭疽為一種炭疽桿菌引起的動物傳染病,牛、羊、豬、犬等家畜極易受染。通過接觸的動物及污染的畜產品和從外周環境吸入而傳染人類。經接觸、吸入、食入等方式發生皮膚炭疽、肺炭疽和腸炭疽。甚至進入腦膜形成腦膜炭疽。皮膚炭疽最常見,約占炭疽病例的95%--98%,多見于農牧區。目前皮膚炭疽多年來在呼倫貝爾市呈全市各地農牧區均有散發流行。炭疽屬于需氧芽孢桿菌,致病力較強,對日光、熱、消毒液較敏感,加熱至60℃,30min即死亡。故例5雖食病牛和病羊,都為煮熟后食用的,經加熱后無致病性,未發展為腸炭疽。例2雖有皮膚炭疽合并腹瀉無腸炭疽。炭疽桿菌在體外可形成芽孢,抵抗力強,芽孢在干燥室溫下及皮毛制品中可存活30-50年,在土壤中能保存生活能力15年之久。
皮膚炭疽主要經皮膚破傷感染,偶有被昆蟲叮咬或經黏膜感染者。也直接接觸病畜和污染的皮、毛、肉等畜產品,而感染皮膚炭疽。感染多發生于牧民、農民、獸醫、屠宰及皮毛加工工人等特定職業人群。例1被外科誤診為“癰”,而被切開引流而導致病情加重,而迅速發展成大塊狀的惡性水腫,水腫處呈透明、柔軟、微紅或蒼白,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全身毒血癥明顯,重度毒血癥可發展成為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故皮膚炭疽嚴禁切開引流,皮損處切忌撫摸、擠壓,以免病原菌擴散產生敗血癥。
炭疽的實驗室檢測主要顯微鏡檢查發現炭疽芽孢桿菌。皮膚炭疽的特征性黑色焦痂對臨床診斷有較大的特異性。
炭疽患者的接觸者,在其沒有發病之前沒有傳染力。因此,不需要隔離皮膚炭疽的接觸者以及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更不需要區域封鎖。主張就地隔離治療,也是為了減少污染;患者活動越多,污染的面積就越大,消毒處理就越困難。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強畜牧業管理、做好人畜預防接種是控制炭疽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