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軍+劉增香

【摘 要】 目的 研究觀察社區訪視護理對于慢性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間診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06例,按患者診治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按常規方法治療,同時觀察組給予定期社區訪視護理,對照組不予其它方法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6個月后焦慮度、抑郁度、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焦慮度(53.6±7.7)、抑郁度(50.2±6.6)明顯低于對照組(67.2±12.4)、(59.8±8.3),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理狀態(82.8±5.5)、生活質量(108.4±11.2),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113.6±8.9)、(87.6±10.3),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區訪視護理可有效減輕慢性疾病患者焦慮度、抑郁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 慢性疾病 社區訪視 影響
慢性疾病病程長,遷延不愈,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癌癥等,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甚至威脅患者生命。隨著社會的發展,正逐年加強對慢性疾病的預防控制,但依然存在嚴峻的形式[1]。慢性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經濟上的巨大負擔,還因其病情特殊性,長期給患者身體造成痛苦,使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不利預后[2~3]。我院采用定期社區護理干預治療,對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錄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間我院診治的106例慢性疾病患者,按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7.2±9.4)歲,病程2~11年,平均(5.8±2.1)年,心腦血管疾病24例,糖尿病31例,兩者合并11例,其它5例;觀察組患者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5.6±11.8)歲,病程1~14年,平均(6.1±2.7)年,心腦血管疾病26例,糖尿病35例,兩者合并12例,其它8例。兩組患者分組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分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自愿參與并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收錄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慢性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認知障礙患者;(3)排除嚴重肢體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患者;(4)排除非常住人口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慢性疾病治療,出院后對照組不予其它手段干預,觀察組給予社區訪視干預護理,組織醫護人員每4周進行一次社區訪視,檢查患者病情,積極和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普及醫療知識、護理知識,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引導患者積極自復,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護理6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
1.4 觀察指標
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定患者焦慮度;(2)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定患者抑郁度;(3)采用心理狀態評估量表MSSN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4)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包分析,x±s表示焦慮度、抑郁度、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并采用t檢驗,檢驗標準α=0.05,P< 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焦慮度、抑郁度
觀察組患者焦慮度、抑郁度均明顯低于觀察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慢性疾病常見于老年群體,據資料,我國70%左右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4]。慢性疾病的性質決定了其較長的病程,會持續給患者帶來身體及心理上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或堅持恢復運動等方法治療,以較好的控制病情和改善預后,但由于醫療知識和護理知識的缺乏,患者在家往往不能獲得較好的護理,對病情造成不利的影響。社區護理是公共衛生學于護理學的有效結合,強調疾病的預防與護理,保障和維護身體健康,可有效地進行醫療及護理知識的普及,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的進行護理和恢復運動。
本次研究對觀察組患者給予了社區訪視護理,組織經專業培訓并考核合格的醫護人員每4周進行一次社區訪視。訪視中,醫護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檢查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義務為患者及社區人員普及醫療知識、護理知識,根據患者不同情況,正確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動關懷和開導患者,減輕患者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本次研究護理6月后得出,觀察組患者焦慮度(53.6±7.7)、抑郁度(50.2±6.6)明顯低于對照組(67.2±12.4)、(59.8±8.3),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理狀態(82.8±5.5)顯著低于對照組(113.6±8.9),生活質量(108.4±11.2)顯著高于對照組(87.6±10.3),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表明,社區訪視護理能減輕慢性疾病患者焦慮度、抑郁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家庭護理質量及生活質量,有效控制和緩解病情發展,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譚曉青,朱金萍,曾麗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相關行為領域問題的居家訪視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3,28(11):73-76.
[2]付海霞.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主要照顧者負荷現狀調查[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4):125-127.
[3]毛瑞英,王建輝,常文紅等.社區多元化護理干預對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9):1149-1150.
[4]孫曉,田梅梅,施雁等.社區護士社區護理相關技能實踐現狀及培訓需求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3):397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