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林
【摘 要】 目的:分析風險管理對心肌梗死患者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影響。方法: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60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和B組各80例,A組實施常規護理,B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運用風險管理加強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結果:B組心絞痛、心衰、心律失常、2年內再發心梗發生率的2.5%、3.8%、5.0%、3.8%均明顯低于A組的11.3%、12.5%、17.5%、13.8%,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綜合評估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狀況,運用風險管理加強護理干預,對再發心血管事件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心肌梗死 風險管理 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具有突變性和多變性兩個特點,眾多因素協同作用易導致再發心血管事件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健康恢復。因此,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加強再發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管理,通過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對心血管事件進行預防至關重要。我院以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為對象,通過風險管理的落實對患者再發心血管事件進行了統計。現就風險管理對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影響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共16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診斷標準[1]。按照不同護理方法隨機對160例患者進行分組,每組患者各80例。A組:男48例,女32例;年齡30-80歲,平均年齡(60.6±5.5)歲;梗死部位:下壁25例,前壁20例,后壁18例,右室心梗17例。B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30-80歲,平均年齡(60.2±5.8)歲;梗死部位:下壁27例,前壁22例,后壁16例,右室心梗1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A組和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患者實施病情監測、用藥指導、預防并發癥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B組患者運用風險管理實施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險程度進行評估,了解梗死面積、心理狀況、生活習慣、既往病史等一般情況,對收集的相關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心血管事件的再發風險,并根據所能預料到的不良結果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繼而實施預見性護理,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病情,預防再發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管理的實施步驟具體如下:①建立風險管理小組,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由護理骨干、護理質控人員共同組成;總結臨床資料,積累護理經驗,明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事件,并結合病史資料的評估結果制訂應急預案。②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風險管理知識,幫助其了解風險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做到事前嚴格控制;對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分析,優化護理工作流程,并根據可能存在的護理差錯及事故制定改進措施。③組織護理人員加強業務水平,提高疾病發展的預見能力,通過病情的嚴密觀察對心血管事件進行預防;組織年輕護理人員對專業知識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及綜合素質。④進一步增強護理人員的學習和培訓,護理過程中做好檢查、反饋、記錄等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程度的預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發生。
1.3 觀察指標
記錄A組和B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對心衰、心絞痛、心律失常等進行統計,并對兩組2年內的再發心梗人數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x2進行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心絞痛9例(11.3%),心衰10例(12.5%),心律失常14例(17.5%),2年內再發心梗11例(13.8%);B組患者心絞痛2例(2.5%),心衰3例(3.8%),心律失常4例(5.0%),2年內再發心梗3例(3.8%);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狀況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x2=4.7834、4.1026、6.2598、5.0098,P<0.05)。
3 討論
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再次發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護理人員必須準確掌握相關危險因素,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才能確保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復[2]。因此,對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評估,運用風險管理加強護理干預,減少再發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至關重要。風險管理關注護理過程重點環節的風險,通過以往風險事件的評估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及防范措施,通過對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管理,控制護理安全意外事件的發生。實施風險管理,體現“被動型”護患模式向“理想配合型”護患模式轉變,護患雙方共同努力控制風險因素,對病人或護理人員來說都是有益的。實施風險管理,護理人員組成風險管理小組,并參與到風險管理的工作當中,更加體現了護理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和服務精神;結合護理經驗及病史資料的評估制訂應急預案,對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事前控制,可有效減少意外情況的發生。在具體的護理過程中,可為年老患者保留靜脈留置針,以此為后續搶救措施的實施提供寶貴時間;呼吸是心肌梗死患者入睡后所需監測的重要指標[3],根據患者呼吸的頻率、速度等對其病情進展情況進行判定,可以為搶救措施的實施提供有利依據;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征象,并采取應對措施進行護理,以此杜絕危險事件的發生。臨床經驗證實,再發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是眾多因素工作作用導致的不良結果,護理人員必須重視危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以此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從而通過風險管理對心肌梗死相關危險因素進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降低再發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4]。本結果顯示:B組患者心絞痛、心衰、心律失常、2年內再發心梗發生率的2.5%、3.8%、5.0%、3.8%與A組的11.3%、12.5%、17.5%、13.8%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風險管理實施后,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及控制能力得到提升,有效減少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且對護理質量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的實施對心肌梗死患者再發心血管事件的預防具有顯著效果,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胡運源.120院前急救風險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7):21-22.
[2]余霞,劉一卓,彭淑華等.護理風險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脈介入治療中的實施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0(12):3478-3479.
[3]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四川醫學,2012,33(5):906-908.
[4]萬淑芳,萬曉芳.護理風險管理在基層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實踐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