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莉



【摘 要】 目的:探討婦產科患者實施綜合護士過程中的危險感染因素,且提出對應解決對策。方法: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診治的2456例(產科918例,婦科1538例)患者,調查、統計并分析其住院期間感染情況,得出婦產科患者的感染年齡分布、主要感染部位及感染率。結果:呼吸道感染為婦科感染部位最多(35.56%),泌尿道感染(28.89%)為其次;創口感染為產科感染部位最多(46.67%),呼吸道感染為其次(26.67%);患者年齡因素密切相關于感染率,伴隨患者年齡增長感染率呈上升趨勢;婦產科感染和患者住院時間成正比例關系。結論:婦產科護理中發生感染的因素多樣而又復雜,為實現婦產科住院人員感染率的有效降低,護理人員需做到規范操作、強化培訓,盡可能實現婦產科住院患者感染率的降低。
【關鍵詞】 婦產科 護理 感染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人們在健康意識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患者也越發重視住院期間相應感染問題。婦產科感染作為整個醫院感染的重要構成,現今已經引起諸多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1]。為實現婦產科患者住院期間感染率的大幅減少,促進護理質量的提升,本次研究則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診治的2456例患者,就其感染原因進行分析,基于此提出有效解決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診治的2456例出院患者,其中產科918例,婦科1538例,年齡區間為19~36歲,平均為(36.7±1.4)歲;依據院內感染登記及患者臨床資料開展分析,所選取患者入院前,均開展各項指標功能性檢查,如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及尿常規等,將呼吸道及泌尿道疾病予以排除。
1.2 方法
依據2001年衛生部所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就住院患者感染情況予以回顧調查,且統計分析患者的住院時間、年齡、感染部位及感染率等。
2 結果
2.1 感染率。見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婦科中感染部位中,主要為泌尿道(28.89%)及呼吸道感染(35.56%),而創口感染(46.67%)則為產科最高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26.67%)位列其次。
2.3 年齡分布與感染率。見表3。
由表3可知,感染的患者人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大于60歲感染者所占比重最多(41.67%),而后則歲年齡降低,感染比例隨之下降。
2.4 住院時間與婦產科感染關系分析。見表4。
3 討論
3.1 婦產科感染因素
(1)手術因素。醫療器械及醫護人員手術技巧等奶味主要手術感染因素。相關研究指出,醫護人員術前未能充分洗手;消毒液時間及濃度等因素所造成的醫療器械消毒不徹底;醫生不嫻熟的技能造成手術創口大,手術時間長,這必然增加了與細菌接觸面積及時間等因素,均會造成手術中感染。(2)感染部位。①呼吸道感染。婦產科患者在分娩或手術后,通常身體均較為虛弱,免疫力嚴重下降,如若稍微不慎,則會引發感染。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呼吸道感染為婦科感染部位最多,泌尿道感染為其次,主要原因為:婦產科患者在住院手術期間,患者家屬等前來探望,而這些人員在探視同時,還會帶至諸多細菌,此時患者處于免疫力嚴重下降狀態,易誘發感染[2]。傳統觀念的較大影響,產婦完成生產后,于被動或主動狀態下,緊閉門窗,造成空氣難以流通,細菌大量繁殖,這便會引發感染。②泌尿道感染。由本次研究可知,泌尿道感染處于婦科感染的第二位,導尿及留置導尿乃是造成產后感染的關鍵性因素。據相關研究可知,產科留置導尿管時間通常為1~7d,并且導尿時間與產婦受感染幾率之間呈現正比關系。引發感染原因為:護理人員在實施插導管操作時,存有不規范狀況,這便會對尿道粘膜造成刺激,另外,尿管消毒不完全,這些均會誘發感染。③切口感染。 產婦在生產中消耗大量體力,體質變得格外虛弱,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傳統觀念影響,諸多產婦產后不洗澡,這也會引發感染。④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免疫力存有隨之下降必然趨勢,患者住院期間發生感染幾率也隨之不斷增加,至此,高領女性最易出現感染。
3.2 護理對策
(1)手術因素護理對策。相關工作人員需依據消毒標準嚴格消毒;醫療過程中,所使用器械,均需嚴格依據消毒程序實施消毒。(2)呼吸道感染護理。病房定期通風,保持空氣流通與新鮮,每日需通風2~3次,20~30min/次,并適當調節室內溫度。探視人員需嚴格消毒,而后方能進至病房,盡可能減少探視人數;遵循醫院消毒流程,每日對手術室及病房實施消毒,不留死角,對換藥室及淋浴室等場所采取對應消毒方式實施消毒。(3)泌尿道感染護理。大腸埃希菌及腸球菌屬乃是引發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此些細菌基于一定條件下乃為致病菌,一般不易引發感染,尤其是愛正常條件下在人體腸道內寄生,環境適宜時,則會誘發感染[3]。至此,若患者存有細菌性陰道感染,在臨產之前,需積極實施治療;婦產科于住院期間內,則多開展陰道及肛檢查;每日清洗會陰部位,保持外陰清潔;對于剖宮產后及胎膜早破產婦,則采用抗生素實施感染預防。(4)切口感染護理。醫護人員需嚴格遵循無菌從挨揍,產前徹底消毒孕婦,住院期間,盡量將侵襲性操作次數減少,強化操作質量,盡可能減少產道損傷。(5)老年患者護理。因老年患者抵抗地下降,至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病情予以全面了解,實施耐心護理,知曉患者各方需求,實現感染率的降低。
參考文獻
[1]王建敏. 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分析[J]. 醫藥與保健, 2013(12):341-341.
[2]許從. 婦產科護理工作中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控制對策[J]. 中醫臨床研究, 2016, 8(19):144-146.
[3]道吉草. 概述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問題[J]. 健康導報:醫學版, 2015(4):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