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海棠

【摘 要】 目的: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比常規針刺療法和常規療法配合刺絡拔罐對面癱恢復期患者的治療成效,以探究常規療法配合刺絡拔罐在臨床上對面癱恢復期患者的治療意義。方法:挑選2015年至2016年在醫院看病的76位面癱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掛號單雙號將76位患者分為的平均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目前臨床上最常規的針刺療法,而對實驗組患者除同樣進行常規針刺療法外,還同時輔助以刺絡拔罐療法進行治療。于一定治療期后,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差異。結果: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常規針刺聯合刺絡拔罐的療法顯然在各方面都優于單一常規針刺療法對患者的治療。結論:通過本次研究,能明顯發現常規針刺聯合刺絡拔罐的療法對患者的治療更加積極全面,值得進行臨床上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 針刺 刺絡拔罐 面癱恢復期
面癱,這是一種具有肌肉運動障礙的常見病癥,突發性較強,有面部表情僵化表現[1]。據有關數據調查,在發病率中農村比城市要高,且發病人群中性別與年齡無特異性區分。就現如今醫學數據調查看來,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但收效甚微,甚至對病人身體產生副作用的影響[2]。然而利用常規針刺聯合刺絡拔罐技術,經過數次臨床試驗表明此方法對病人面癱恢復期間有明顯緩解作用,且無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影響。而究其療效與病愈過程的時間是對病人有大大促進作用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挑選2015年至2016年在醫院看病的76位面癱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掛號單雙號將76位患者分為了平均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男女不均,年齡不限。要求診斷標準為:病發突然并伴有呼吸道感染;莖乳突疼痛;額部皮膚特異,眉毛眼睛不協調,五官不對稱,眼瞼紅腫,結膜有炎癥;有耳鳴、耳悶現象;鼻唇溝變淺、消失或加深;口角不對稱、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腫脹,人中偏斜;味覺受累等。需要排除的標準為多次患面癱;有其他疾病并發的周圍性面癱;有全身重大疾病及精神病人。
1.2 方法
1.2.1 運用單一的針刺療法,對對照組進行實驗。兩組均用針刺治療。取地倉、合谷、翳風為主要穴位,使用平刺或斜刺加上中等或較強的刺激量,并隨機配穴。加電針于多處地方,施以刺激,通電約一刻鐘。其中有療效顯著者可適當減小強度與時間。
1.2.2 觀察組使用常規針扎及結合刺絡拔罐治療。刺絡拔罐是指罐與皮膚接觸形成壓力差與刺激,具有調節經絡,恢復肌肉神經功能的特點。在常規針刺療法以后,再選用患者風池、大椎,風門等穴位,用醫用碘酒棉簽對皮膚先進行消毒處理,再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將被針刺部位的穴位夾緊,然后需用針來一一刺破,有一定的出血量即可。使用火苗在口徑較小的透明玻璃罐中擦拭使之與大氣形成壓力差,再吸于點刺皮膚上,要求出血量達四毫升左右,十分鐘后輕輕揭開玻璃罐,擦拭血跡后酒精進行徹底消毒,每周有兩到三次的恢復療程。拔罐當天謹慎對待傷口,勿有風與水的侵襲。若療效顯著,體征大為改善,說明病人再逐漸好轉,拔罐療法的效果在臨床得以考證。
2 結果
兩組患者由于畏懼刺血治療等原因各剔除3例病例。剩余大多數病患體征表現下降率大于約等于百分之九十五。效治療果顯示:癥狀表現與體征表現基本消失,外貌特征大致保持正常水平,病患說話與微笑時略微有些歪扭, 臨床表現癥狀與體征表現積分整體下降值為75%~94%。好轉表現:癥狀特征和體征表現有所改善,患者表情肌肉活動較之前有較大進步,患者的臨床特征與體征表現積分整體下降值 為3 0%~7 4%。無效表現:患者癥狀表現與體征表現改善效果不明顯,患者臨床癥狀表現與體征表現積分整體下降值小于 3 0%。 治療結果中觀察組恢復患者為8位,正在恢復患者為10位,病情好轉病患4位,治療無效病患 1 例,治療總體好轉率為 6 0 . 0 0%,治療總體率 97.14%。對照組中完全恢復病患5位,正在恢復患者為8位,治療恢復好轉病患共有5位,治療無效病患共有 2位,總體治療好轉率為51.42 %,治療總體率為91.42%。這兩者對比之下愈顯率有明顯差別特征( P<0 . 0 5), 兩者的總體效率無明顯差別 ( P> 0 . 0 5 )。
3 討論
在中醫研究中,面癱本是由氣血不通,正氣不足,經絡潰散所致[3]。在恢復期間,由于淤血堵塞,體液潴留,使身體不易痊愈;在治療時應采取活血化瘀,治本的方式[4]。刺絡即是絡刺,在刺絡拔罐時,罐與皮膚接觸形成壓力差與刺激,具有調節經絡,恢復肌肉神經功能的特點。隨血液排出給身體帶來溫潤,可除濕,使經絡順暢,肌肉放松,祛除惡血,排毒養顏,還能調節興奮性,促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暢通,提升新陳代謝,使恢復期痊愈可能性加大。通過本次研究,能明顯發現常規針刺聯合刺絡拔罐的療法對患者的治療更加積極全面,值得進行臨床上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維,李夢,謝文雅. 周圍性面神經炎針灸研究進展[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03:431-434.
[2]李樹娟,李晶.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概況[J]. 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5,04:197-200.
[3]王超蘭,潘虹,代宇,文超,朱天民. 應用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研究進展[J]. 社區醫學雜志,2016,13:80-84.
[4]劉娜,王鴻章,王玲玲. 面癱治療中放血部位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藥科學,2015,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