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人體衰老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過程。人到了40歲以后,機體形態和機能逐漸出現衰老現象,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老年人年齡的劃分提出的標準是:60-74的人群稱為年輕的老年人,75歲以上的人群稱為老年人,90歲以上稱為長壽老年人。老年人,顧名思義,典型特征就是“老”,人到老年,身體各器官、組織自然老化,功能逐漸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消化系統萎縮,導致消化能力下降。老年飲食營養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的營養有助于延緩衰老。
【關鍵詞】 老年人 中醫飲食 調護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我縣地處邊遠,老齡化更加明顯。我科2014年共收住住院患者1407人次,其中60歲以下的有376人(40歲以下108人),60-74歲的有406人,75歲以上的有578人,90歲以上的有47人;2015年共收住住院患者1426人次,其中60歲以下的有385人(40歲以下105人),60-74歲的有449人,75歲以上的有539人,90歲以上的有53人。因此,如何加強老年保健、延緩衰老進程、防治各種老年常見病,達到健康長壽和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已經成為醫學界大力研究的重要課程。
飲食調護:飲食調護是指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或在對健康人的保健方面,進行營養和膳食的調護和指導。
中醫飲食調護: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食物配方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由于人的體質、年齡等不同,故在飲食調護時應因人而異。合理的飲食護理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條件,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藥補不如食補,食療勝似醫療”,食療在中國民間,無論古今,都很盛行。
1 老年人消化功能的改變
1.1 老年人因牙周病、牙齒的萎縮性變化,而出現牙齒脫落或明顯的磨損,以致影響對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1.2 舌乳頭上的味蕾數目減少,使味覺和嗅覺降低,出現異常,以致影響食欲。
1.3 胃粘膜萎縮、運動功能減退。60歲以上老年人胃粘膜變薄、肌纖維萎縮,胃排空時間延長,消化道運動能力降低,尤其是腸蠕動減弱易導致消化不良及便秘。
1.4 消化腺體萎縮,消化液分泌量減少,消化能力下降。口腔腺體萎縮使唾液分泌減少,唾液稀薄、淀粉酶含量降低。胃液量和胃酸度下降,胃蛋白酶不足,不僅影響食物消化,也是老年人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之一。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泌減少、活性下降,對食物消化能力明顯減退。
2 食物的四性五味
病證有寒、熱、虛、實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別,在飲食調護上應按病證的性質不同,選擇相宜之食品。
所謂“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食物不同的屬性,加上不寒不熱的平性,又可稱為“五性”。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于食性選擇的原則。
所謂“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有些還包括淡味和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說明酸、辛、苦、咸、甘五味分別對五臟產生特定的聯系和親和作用,它們進入哪一臟,就會對該臟發揮有益的生養作用。
此外,還應注意食物與藥物,食物與食物之間的關系。如服用中藥一般忌食生冷、腥膩、濃茶;人參忌蘿卜;蜂蜜忌蔥;白術忌桃、李;茯苓忌醋;甘草忌鯉魚;黃連、烏梅忌豬肉等。
3 老年人中醫飲食的四大原則
3.1 靈活選擇食物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老年人食補也要隨季節變化協調,科學飲食,因時因地食補。春季多食菜粥類清淡食物,夏季多食綠豆湯之類的甘涼之物,秋季多食乳品類的生津食品,冬季食用羊肉溫補精氣。
3.2 適應個人特點
每個老年人根據自己的身體、生理狀況、生活習慣選用保健食品,不斷調整飲食。
3.3 以自身表現選擇食物
人到老年,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各種疾病也會增加,要根據疾病表現選擇食物。
3.4 注意食物性味
老年人要了解食物性味,根據需要進食。
4 老年人常見病癥的飲食宜忌
心系病癥:飲食宜低鹽、清淡素食;忌食動物脂肪、內臟等肥膩之物及煙酒、濃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肝膽系病癥:飲食宜給予新鮮蔬菜及營養豐富的瘦肉、雞、魚、蛋奶類;肝硬化腹水患者飲食宜低鹽或無鹽;肝昏迷患者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之品,少進動物脂肪。
脾胃系病癥:飲食宜給予細、軟、熱、爛、易于消化、營養豐富之物;腹瀉者飲食宜清淡、半流質或軟飯,忌食寒涼滑潤之品;胃酸過多者宜食含堿食物;忌食生冷、煎炸、硬固等刺激性食物。
肺系病癥:飲食宜富含維生素的清淡素食、水果;肺熱盛者宜食清熱化痰之品;肺寒者忌食生冷、瓜果;哮喘患者忌食海魚等發物;忌食油膩、辛辣、煙酒、甜膩之品。
腎系病癥:飲食宜給予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以及動物性補養類食物;水腫患者宜食冬瓜等利尿消腫之品;腎虛者宜食雞、魚、蛋奶類等補養品;腎炎患者宜食低鹽或無鹽飲食;忌食鹽、堿過多和酸辣太過的刺激之品。
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中醫治療歷來重視食療,《內經》中強調:“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又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藥物配合飲食治療,既可減少“毒藥”對人體的損害,又能補精益之,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運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一味用藥治療,必損人體正氣。飲食對人體生命活動和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病人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護理上應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做好飲食調護。
總之,在選擇食物時,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選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熱協調,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參考文獻
[1]徐桂華 劉虹.中醫護理學基礎(供護理學專業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8(2014.11重印)
[2]張鋒.老年人的中醫飲食調護.醫學信息,2012,25(6)
[3]范秀英 陳德花 趙麗輝.老年人的飲食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2(9):948
[4]老年人各系統常見疾病飲食指南(在線文檔分享平臺)
作者簡介:曾于林,女,主管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