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茹+石俊泰
【摘 要】 目的:探析高頻彩超運用在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診斷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105例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行高頻彩超檢查,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檢查,本組的105例患者均存在低回聲結節,呈現出不均勻特點,其中呈囊實性38例,占36.19%;102例合并后方回聲增強,占97.14%;100例病灶內呈現分布不規則的條索樣或者點塊狀強回聲,占95.24%;102例與皮膚有著密切聯系,占97.14%,并且沒有發生破裂患者大部分具有清晰的邊界,表現為橢圓形結節,形態規則,且內部及周邊沒有發現血流信號;合并炎性反應或者出現破裂患者邊界模糊,結節形態不規則,且周邊存在血流信號。結論:臨床上給予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患者高頻彩超檢查,可以清晰顯示病灶,為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 高頻彩超 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 診斷價值
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又被稱之為角質囊腫,主要指的是因為表皮組織包繞形成的一種囊腫,常發生于皮下組織淺層、軀干、頸、面以及頭部皮膚[1]。當前臨床上在診斷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時,超聲是常用的一種方法,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因此,本文對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采用高頻超聲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患者105例為研究對象,年齡10-80歲,平均(44.3±12.5)歲,其中60例為男性、45例為女性,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高頻彩超檢查,選擇Philips iU22、HD11、Envisor彩超儀,運用高頻線陣探頭,對探頭頻率進行調節,一般為5-14MHz,指導患者合理擺放體位,充分暴露腫物部位,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掃描,確定腫物位置后,對其進行縱斷和橫斷位觀察,需要注意的是,在掃描的過程中,對于多發結節患者,應該確定一個最大結節為觀察對象,對腫物的周邊、內部血流、內部回聲、形狀、大小、有無后方回聲衰減或者增強、是否有清晰的邊界等進行仔細觀察,并且判斷腫物與皮膚之間的關系。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發病部位,包括腮腺、陰囊壁、肢體部、頭頸部、軀干部等,測量腫物直徑,記錄腫物的影像學特征,并且將手術病理結果作為基本依據,分析高頻彩超的診斷準確率。
2 結果
2.1 高頻彩超檢查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檢查,本組的105例患者中,1例位于腮腺、2例位于陰囊壁、11例位于肢體部、37例位于頭頸部、54例位于軀干部,其中3例為多發、102例為單發;腫物直徑為0.7-19cm,平均(7.45±2.89)cm。經超聲提示,70例為皮脂腺囊或者表皮樣囊腫,符合率為66.67%。
2.2 超聲表現
超聲表現包括以下幾點:①形態:30例呈不規則形狀,占28.57%,其中合并高分化鱗癌形成1例,合并囊壁炎性反應11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10例;13例呈規則分葉狀,占12.38%,其中合并囊壁炎性反應4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7例;62例呈規則橢圓形,占59.05%,其中合并囊壁炎性反應5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10例;②邊界:31例邊界模糊、不清,占29.52%,其中1例合并高分化鱗癌形成、14例合并囊壁炎性反應、15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74例邊界光滑、清晰,占70.48%,其中合并囊壁炎性反應3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9例;③內部回聲:所有患者均存在低回聲結節,呈現出不均勻特點,其中呈囊實性38例,占36.19%,100例病灶內呈現分布不規則的條索樣或者點塊狀強回聲,占95.24%;④后方回聲:102例合并后方回聲增強,占97.14%;⑤腫物與皮膚關系:102例與皮膚有著密切聯系,占97.14%。
3 討論
表皮樣囊腫的發病機制復雜,與遺傳因素、發育缺陷、皮脂腺破裂以及毛囊損傷等諸多因素有關,其中因為皮膚損傷而誘發的表皮樣囊腫,又被稱之為植入性囊腫,好發于趾端、手掌等部位;而因為皮脂腺破裂或者毛囊損傷而誘發的表皮樣囊腫,又被稱之為皮脂腺囊腫,好發于青年時期[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高頻彩超檢查中,淺表表皮樣囊腫大部分呈現出低回聲結節,具有清晰的邊界,淺方緊鄰皮膚,后方合并回聲增強,內部不存在血流,但是表現缺乏典型特征,不容易鑒別區分其他淺表軟組織包塊[3]。從本次研究情況來看,大部分病變內存在點塊狀或者條帶狀強回聲,其原因可能為囊內角化物為組成成分,由于囊腫發生于體表,容易受到碰撞或者摩擦,無法形成多層結構,所以在分布方面呈現出點塊狀或者條帶狀特點[4]。同時,受到反復撞擊或者體積較大的表皮樣囊腫容易出現破裂,破裂時會誘發異物炎性反應,在臨床上表現為痛、脹、腫、紅癥狀,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誘發細菌性膿腫,在本次研究中,合并炎性反應或者囊壁局部破裂者40例,其超聲特點表現為具有模糊不清的邊界,形態呈現出不規則或者分葉狀,一些病變周邊存在少量血流信號,與徐平[5]等研究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在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的臨床診斷中,運用高頻彩超檢查,不僅具有操作簡單、無創性等優點,還能明確病灶特征,確定患者病情,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銀珍,陳威,張紅志. 高頻超聲診斷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120例[J].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12(20):91-93.
[2]黃海,任玉君,任芳. 28例淺表組織表皮樣囊腫的高頻彩超診斷結果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33(9):469-470.
[3]許瑩. 高頻彩超在淺表軟組織腫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5,20(13):39-41.
[4]楊雪松,陳文,林發儉. 高頻超聲在淺表表皮樣囊腫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11(9):1034-1037.
[5]徐平,吳梅,張飛雪. 高頻彩超對淺表皮下囊性腫塊的診斷價值[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4,20(1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