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燕
【摘 要】 目的:探討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檢測及細胞形態學變化在鑒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與巨幼細胞性貧血(MA)的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6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另選取同期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6例,回顧性分析所選取患者臨床資料及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檢測。結果:巨幼細胞性貧血的三系血細胞在巨幼程度方面相比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更為明顯,HDL-C、α-HBDH、LDH和血生化BIL明顯升高,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除巨幼樣出現變化之外,還存有形態異常狀況。結論:巨幼細胞性貧血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在細胞形態上,除具有諸多相似性之外,彼此間還具有各自特性,二者所具有的不同點在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檢測及細胞形態上表現最為突出。
【關鍵詞】 巨幼細胞性貧血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生化五項
巨幼細胞性貧血(MA)主要為體內缺少葉酸或缺乏維生素B12,造成脫氧核糖核酸(DNA)在合成方面出現障礙,最終引起一組貧血[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則為一組基于異質性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的病癥類型,在骨髓內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通常先后或同時出現巨核細胞、粒細胞及紅細胞發育異常,由于病態造血血小板、粒細胞及外周血紅細胞出現難治性、進行性減少狀況[2]。者對兩種疾病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本次研究通過探討在MA與MDS中的五項生化指標的改變,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6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另選取同期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6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7例,女為29例,年齡區間為20~77歲,平均為(58.7±2.4)歲;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中,年齡區間為39~74歲,平均為(57.1±2.2)歲。所選取患者均與《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相符。
1.2 方法
采用貝克曼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TBIL試劑,運用釩酸鹽氧化法完成測定,參考正常值為5.1-19.0?moL/L;采用酶法測定α-HBDH,正常參考范圍為71~181U/L,采用乳酸法測定LDH,參考正常值為100~230U/L;采用選擇性抑制法測定HDL-C,0.83-1.96mmol/L為其正常參考范圍。標本來源:對于初次診斷的MDS與MA患者,于住院后第二日清晨,并在空腹狀態下去2ml靜脈血,并分離血清。取2ml靜脈EDTA-K2抗凝血,采用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測定血象。通過與人工涂片相結合,采用瑞氏染色實施染色,將100個白細胞分類出來,并對細胞形態改變予以觀察。在骨髓象還沒有用藥操作之前,先實施骨髓穿刺操作,取0.1~0.2ml骨髓涂片,同樣實施瑞氏染色,于低倍鏡作用下,對有核細胞增生程度予以觀察,對巨核細胞總數實施計數。采用油鏡將200個有核細胞予以分類,并對各系統及各個階段細胞形態予以觀察。
2 結果
2.1 外周血象
MA當中,HB區間為47~96g/L,平均為72.3g/L;RBC區間為1.46~3.34×1012/L,平均為2.40×1012/L;MCV區間為100~135fl,平均124fl,WBC區間為1.3~3.8×109/L,平均為2.64×109/L;PLT區間29~97×109/L,平均為63×109/L。網織紅細胞記數區間為1.9%~4.4%。在外周血涂片當中,18例為中性分葉核細胞呈過渡分葉,2例見有核紅細胞。MDS當中,HB區間為25~58g/L,平均為42.4g/L;RBC區間為1.19~3.30×1012/L,平均為4.50×1012/L;MCV區間為104~127fl,平均118fl,WBC區間為1.0~3.3×109/L,平均為2.1×109/L;PLT區間26~88×109/L,平均為57×109/L。網織紅細胞記數區間為0.19%~3.5%。4例外周血涂片見有核紅細胞。MA初診患者TBIL當中,輕中度存在增高狀況,α-HBDH及LDH存在顯著增高狀況,HDL-C則存在顯著下降狀態,而對于MDS患者,其TBIL處于正常狀態,α-HBDH及LDH趨于正?;虼嬗休p度增高狀況, HDL-C趨于正常狀態。
2.2 骨髓細胞形態學
MA骨髓增生當中,9例為極度活躍,37例為明顯活躍,10例增生活躍。巨幼變出現粒系以中幼以下階段細胞,見巨分葉及分葉過多細胞,紅系巨變主要為中晚幼紅細胞,“巨幼變”乃為紅細胞系最為突出的特點,胞核晚熟,核染色質粗而松,表象為“幼核老漿”,能夠見到雙核紅細胞,分葉巨核細胞較為多見。MDS骨髓增生中,1例為極度活躍,3例明顯活躍,2例活躍。
3 討論
MA、MDS兩疾病主要有如下相同臨床表現:(1)起病隱伏,病情逐漸加重;(2)觀察外周血片,能夠見外周血片;(3)全血細胞減少;(4)骨髓增生變化不明顯;(5)血細胞形態能夠見到巨幼變。上述共同點對兩種疾病在診斷方面造成較大困難。鑒別點主要為:(1)MDA病態造血相比于MA更為顯著,除巨變存有異常之外,在形態方面也存有異常。核破碎、奇數核、多核及巨幼樣變等乃是紅系病態造血在細胞核上的主要表現。細胞核乃是淋巴樣另一特征,需對其給予足夠重視。(2)MA血三系血細胞所具有的巨變程度較之MDS更為明顯,易出現幼核老漿狀況。(3)針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及MDS-RA在早期不容易確診骨髓象者,可對其采取診斷性治療。經葉酸采用B12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治療后,可明顯改善貧血狀況,指標也可恢復至正常狀態。而對于MDS-RA而言,則具有較差治療效果,甚至無效[3]。(4)MA存有髓內溶血狀況,對于大型紅細胞而言,其在生存期方面相比于正常,存在短于后者狀況,可增高血清總膽紅素(TBIL),同時增高乳酸脫氫酶(LDH),增高α-羥丁酸脫氫酶(HBDH),而HDL-C則出現降低狀況,此狀況相關于營養不良,而對于MDS患者而言,則上述狀況便不存在。于臨床當中,如若遇到大細胞性貧血狀況,通過實施骨髓檢查,發現存有多小核巨核細胞或淋巴樣小巨核細胞,則可能為MDS,如若實施生化檢測,發現存在TBIL出現中度或輕度增高狀況,乳酸脫氫酶及α-羥丁酸脫氫酶也存在明顯增高,而HDL-C則出現降低狀況,通過骨髓檢查,存在幼核老漿狀況,則可能為MA,可對其采用維生素B12及葉酸給予實驗性治療,可改善臨床癥狀,并逐漸恢復血象[4]。
綜上所述,巨幼細胞性貧血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在細胞形態上,除具有諸多相似性之外,彼此間還具有各自特性,二者所具有的不同點在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檢測及細胞形態上表現最為突出。
參考文獻
[1]王秀芹, 榮愛紅, 陸紫敏,等. FA、VitB_(12)與Hcy檢測對老年巨幼細胞性貧血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鑒別診斷價值[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4, 21(3):234-237.
[2]車春蘭, 楊祟禮, 楊天楹.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細胞形態鑒別的探討[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1990(7):364-365.
[3]吳海兵, 郭曉珺, 季素芳,等. 動態檢測血清乳酸脫氫酶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巨幼細胞性貧血診斷中的意義[J]. 臨床內科雜志, 2008(9):646-646.
[4]范賢斌, 徐志, 盧興國. 巨幼細胞性貧血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態巨核細胞和多小核巨核細胞核象的觀察[C]// 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 2006:12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