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才
膽囊炎為臨床上最常見的急腹癥,屬中醫“脅痛”范疇,單純西醫治療臨床療效欠佳,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將2000-2013年上半年在門診治療中的60例小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1.1.1 氣郁型:凡具有右上腹輕度或短暫的隱、鈍痛,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加,胸悶、納差、噯氣頻作、口苦咽干、無寒熱、無黃疸,小便微黃,舌苔薄黃,脈弦。
1.1.2 濕熱型:起病急,右上腹持續絞痛,陣發性加劇,壓痛,腹肌緊張,口苦咽干,心煩喜嘔,寒熱往來,有黃疸,尿赤,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數或滑。
1.1.3 瘀血型:右上腹疼痛如錐刺,痛處固定,夜間加劇,口苦咽干,無寒、有黃疸,小便黃,舌紫暗,邊有瘀斑、瘀點,脈沉澀。
1.1.4 均有墨菲氏征陽性,右上腹痛,觸痛、壓痛,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并向右肩胛部放射,口苦咽干等癥狀。
1.1.5 B超提示膽囊輪廓增大,囊壁增厚毛糙,肝膽界線消失或模糊,膽囊萎縮,殘腔小。
1.2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男性16例,女性44例,年齡在16至70歲之間,其中16歲1例,21至30歲5例,31至40歲17例,45以上歲12例,65以上25例,全部病例中學生10例,干部、工人8例,農民42例,其中膽囊結石誘發2例,膽道梗阻并黃疸誘發3例。
1.3 臨床表現
右上腹陣發疼痛,并向右肩胛部放射,局部有觸痛、壓痛,墨菲氏征陽性,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惡寒發熱,腹部脹滿,口苦咽干,小便黃,脈象弦等。
2 治療方案
2.1 方藥組成:龍膽瀉肝湯或清瘟敗毒飲加減,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川楝子、元胡、木香、大黃、黃芩、梔子、知母、赤芍、連翹、玄參、丹皮、甘草、竹葉、水牛角、生石膏。
2.2 中醫辨證應用:單純性膽囊炎相當于肝膽濕熱脅痛屬氣郁型或濕熱型,化膿性、壞死性相當于火熱熾盛脅痛屬瘀血型。凡以“肝膽濕熱”為主者,主方用龍膽瀉肝湯并按中醫辨證加減,偏肝氣郁結者,癥見隱、鈍痛,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加,胸悶,脈弦。加柴胡、木香;偏肝膽濕熱者,癥見右上腹持續絞痛,陣發性加劇,心煩喜嘔,寒熱往來,有黃疸,尿赤,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數或滑。加生地、木通、梔子、龍膽草、生大黃;以“火熱熾盛”為主者,主方用清瘟敗毒飲并按中醫辨證加減,偏于有黃疸,小便黃,舌紫暗,邊有瘀斑、瘀點,脈沉澀。生石膏、知母、赤芍、連翹、大黃、黃芩、梔子等;
2.3 西醫治療
2.3.1 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需注意飲食,不宜暴飲暴食,尤其不能高蛋白飲食。
2.3.2 藥物治療 靜脈滴注抗生素和解痙治療,癥狀緩解后口服藥物。
5%葡萄糖鹽水500ml加入青霉素(皮試陰性)800萬U每天1次靜脈滴注,0.9生理鹽水100ml加入泮托拉唑40mg每天1次靜脈滴注,652-210mg入壺。對青霉素陽性患者用克林霉素0.6g。輕度腹痛,無發熱,以前曾有類似發作史,口服藥物阿莫西林0.25g、 654-210mg、消炎利膽片2片,每天三次。腦出血急性期和青光眼患者忌用654-2,膽道梗阻忌用消炎利膽片,青霉素陽性忌用阿莫西林。
3 療效判斷
3.1 痊愈: 自覺癥狀消失,無右上腹陣發疼痛,墨菲氏征陰性,無腹部脹滿,口苦咽干,B超提示膽囊輪廓正常,囊壁光滑,肝膽界線清楚,食用高蛋白飲食后無不適,經觀察穩定達一年以上。
3.2 好轉: 自覺癥狀消失,經觀察一年食用高蛋白飲食刺激病情有反復,再次治療短期內能恢復者。
3.3 無效: 自覺癥狀消失,近期內食用高蛋白飲食刺激病情有復發者。
4 治療結果
本組60例,痊愈41例,占68%,其中最多服藥36劑,最少9劑。好轉16例,占26.7%,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94.7%.
5 討論及體會
膽囊炎現今通常被認為是一組暴飲暴食或飲食不節所致膽囊內壓升高,粘膜充血水腫,漿膜面上有纖維滲出并與附近的臟器有纖維素粘連致膽囊壁纖維增生而變厚形成的一種以右上腹陣發疼痛,并向右肩胛部放射,局部有觸痛、壓痛,墨菲氏征陽性,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部脹滿等為主的一種病。
中醫認為本病屬“脅痛”范疇,認為本病病位在肝膽,病性屬熱屬實。辨證關鍵在實熱之輕重,輕者為肝膽濕熱,重者為火熱熾盛。多有濕熱之邪蘊結肝膽,氣機阻滯,毒熱居肝膽,肝絡失和,膽不疏泄所致。
龍膽瀉肝湯或清瘟敗毒飲加減是良方,歷代醫家常用此方加減治愈不少患者,降低了手術率,探索出證型與B超相結合促進臨床觀察時間,促進中西醫結合治療膽囊炎在今后進一步觀察研究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