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俏廷+雷璇+雷浩+陳敏佳+方宏杰+張怡君


【摘 要】 目的 探討大學生個人評價對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方法 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和個人評價問卷對嘉興市某綜合性大學400名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不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組的大學生在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關系、總體自信水平、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體育運動和個人評價總分等維度均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學生個人評價各因子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間均呈正相關(r=0.106~0.574),多數維度相關性顯著(P<0.05)。結論 大學生個人評價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間密切相關,初步推測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可提升個體自信心。
【關鍵詞】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個人評價 相關分析
【Abstract】 Object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Personal Evaluation with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400 cases of undergraduates were surveyed with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HPLP) and 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 (PEI). Results 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groups of undergraduates in almost every factors of PEI(P<0.05). ②The scores of HPLP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I in almost every factors(p<0.05). Conclusion Personal Evaluation have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o the initial guess,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can enhance the individu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 Undergraduates;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ersonal Evalu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指引領個人、家庭、社區及社會采取增進安寧、幸福及實現健康潛能的行為,即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健康與安寧、幸福的目的所采取的任何活動[1]。大學階段是學生確定專業信念、學習知識技能、強化心理素質、獲得全面發展的社會化關鍵時期,研究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可以幫助大學生維護及增進自身健康,繼而更好的擔任健康教育模范作用。個人評價是個體對自我的評價和認知,其中自信是一個具有復雜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 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人格特征[2]。已有相關研究表明,整體自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顯預測力和顯著影響力[3],但有關健康促進與個人評價之間關系的相關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大學生個人評價與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為提高大學生自信水平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提供理論指導。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嘉興市某綜合性大學臨床醫學、護理學、數信、法律4個專業共計40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進行調查研究。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9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371份,回收率為98.3%,有效率為95.2%。
1.2 研究工具
①大學生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專業、年級、生源、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收入水平等。
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4]:該量表共52個條目,包含6方面內容:營養行為(9個條目)、身體運動(8個條目)、壓力處理(8個條目、人際關系(9個條目)、自我實現(9個條目)、健康責任(9個條目)。采用4級計分法,由從不、偶爾、經常至總是分別給予1~4分,總分52~260分,分數越高表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越好。得分52~89為差,90~126為一般,127~173為良好,164~208為優秀。正式調查前,對30名樣本進行預試測,測得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903,各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 0.727~0.844。經過專家老師評定,測得量表的內容效度指數為 0.91。
③個人評價問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5]:此量表由Shrauger設計,用來評定自我評價的自信方面,共包括8個維度:學業表現、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關系、交談、總體自信水平、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體育運動,共計54個條目,正向計分條目31個,反向計分條目23個。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按非常同意、基本同意、基本不同意、極不同意4級評分,總分54分~216分,總分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Cronbachs α系數為0.888,內容效度0.873 。
1.3 統計分析方法
數據資料統一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雙人雙機錄入,無誤后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中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有:單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Person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線性回歸。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一般人口學資料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71份,回收率為98.3%,有效率為95.2%,受試對象在性別、年齡、年級、年齡、體重、是否獨生、生源地及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
2.2 大學生個人評價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現狀
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和個人評價問卷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按照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分標準將受試大學生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和差的四個組(得分52~89為差,90~126為一般,127~173為良好,164~208為優秀),分別對個人評價量表的8個維度進行單因素多變量方差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分析結果可見,不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組的大學生在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關系、總體自信水平、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體育運動和個人評價總分等維度均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個人評價各因子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的相關分析
進行個人評價各因子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大學生個人評價各因子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間均呈正相關(r=0.106~0.574),多數維度相關性顯著(P<0.05)。
3 討論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作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 是引領個人、家庭、社區及社會朝向增進安寧、幸福及實現健康潛能的行為,即為了實現最高程度的健康和增加安寧幸福的目的,個體所采取的各項積極的生活方法[6]。個人評價是體現自信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自信是一個具有復雜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人格特征[7]。近些年來研究者們對自信人格給予了高度關注[ 8-10] ,然而有關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個人評價(自信)相關關系的研究卻鮮有報道。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組的大學生在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關系、總體自信水平、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體育運動和個人評價總分等維度均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學生個人評價各因子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間均呈正相關(r=0.106~0.574),多數維度相關性顯著(P<0.05)。這與佟新格[11]的“護理本科生個人評價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性較高”、崔麗娟[12]的“自我評價高的人則有利于培養主動、樂觀和愉快的感覺”、車麗萍[13]的“不同自信得分組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諸因子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 均為‘高自信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優于‘低自信組大學生, 增強個體自信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等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大學生個人評價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間密切相關,良好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促使個體在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關系、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體育運動等方面保持較高的自信水平,從而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初步推測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利于提升個體自信心。
參考文獻
[1]Pender NJ,Murdaugh CL,Parsons MA.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M]5th ed,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37.
[2]張萍,畢重增.個人評價問卷的中文修訂[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2):114-118.
[3]黃大偉,趙紫鳳.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信人格的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 2010, 36(6): 20-24.
[4]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出版社,1999.
[5]Pinar R, Celik R, Bahcecik N.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II in an adult Turkish population[J]. Nursing Research,2009,58(3) :184-193.
[6]Pender NJ, Murdaugh CL, Parsons MA.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M]. 5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37.
[7]畢重增,希庭.自信心理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6(1):1-5.
[8]Deborah Plummer .Helping children to build self-esteem :a photo copiable activities book[ M]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Jessica King sley publishers, 2002 .17-20 .
[9]Caplan L J, Schooler C .The Roles of Fatalism , Self-Confidence,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in the Disablement process in older adults[ J] .Psychology and Aging , 2003 , 18(3):551-561 .
[10]Helfrich , Scott M . College of the Overwhelmed :The Campus Mental Health Crisi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J] .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6 J an/Feb .
[11]佟新格,王愛敏, 劉革新.護理本科生個人評價與人際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研究,2013,27:1311-1313.
[12]崔麗 娟,才源源.社會心 理 學.上 海: 華東師 范 大 學 出 版 社,2008:68.
[13]車麗萍, 龐連生,黃大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信人格的關系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36(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