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對“進”來說,首先面對的是要探尋更多的市場亮點。
新年伊始,年度經濟溫故知新之時,本刊問賢舉能,發起百名經濟學家大調查,力圖通過此次調研訪談,認清增長動力,辯識伴生風險,勾勒新一年中國經濟新圖景。
受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穩中求進”是2017年中國經濟的真實寫照和預期,這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新一年經濟工作總基調和方法論高度吻合。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繼續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無論是“穩”還是“進”,都包含著豐富的內涵。
首先,“穩”字當頭,防風險是做好2017年經濟工作的要事之一。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中累積的風險因素不少,化解這些問題和矛盾不可小視,也不能錯過時機。問卷調查提示,人民幣匯率貶值以及可能由此導致的人民幣資產外流、企業違約引發信用風險并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地方政府債務累積等多個風險點,是受訪經濟學家關注的一個焦點。這幾大風險點均與金融相關,穩妥有效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就成為實現“穩”字的大事。
同時,“穩”字還體現在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要延續穩定性、持續性。貨幣政策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受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以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新的一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首要外部風險。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市場,中國貨幣政策如何做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穩健中性,如何在匯率、流動性與國內資產價格的穩定之間走好平衡木,將考驗各方智慧。
而對“進”來說,首先面對的是要探尋更多的市場亮點。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包括我國民間投資力度趨弱、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等。經濟新常態下,實體經濟必須回暖、必須振興,這就要求進一步挖掘新的增長點。從經濟學家們的選項中可以發現, 2017年最具潛力的投資亮點與消費亮點:投資榜單上,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產業與高端制造業排名前三位;消費榜單上,旅游和醫療健康高居榜首,養老和教育緊隨其后。這些領域的增長,不僅需要市場創新驅動,同時需要政策培育支持,目標是共同的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要讓“進”更有動力,最關鍵的還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亮點的挖潛,需要資金的投入,但更要靠改革釋放更多制度紅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的去庫存工作,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可見,單是去庫存一項,就能形成和帶動多個投資、消費熱點,為經濟發展增添更多增長引擎。
如果沒有民間投資的參與,再有潛力的投資熱點,也會缺乏充足的市場活力。激活民間投資,需要多項改革配套推進。要為企業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要引導企業形成獨有的比較優勢;要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要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要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發力供給側,打贏攻堅戰,以更大改革力度激活民間投資,直接影響著改革的成敗。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任務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所言,“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當前我國經濟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基本態勢,為2017年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只要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中國經濟一定能實現穩中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