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非
2017年底,實現基本醫療保險符合轉診規定人員的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異地就醫指的是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就醫地與參保地不同的情況,即參保人在參保統籌地域之外的就醫行為。異地就醫具體表現形式有異地安置、異地長期居住、異地工作、轉外就醫、臨時異地急診等情況。
完善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是2009年新醫改以來的重要任務。對此,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不斷推進。目前,三項醫保已經基本實現了統籌區域范圍內的就醫即時結算,并通過建立省級結算平臺,積極推進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
2016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異地就醫聯網結報實施方案》等文件發布,為城鄉醫保跨省就醫即時結算工作做了具體部署。目標是 2017年底,基本實現基本醫療保險符合轉診規定人員的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國家解決異地就醫問題的思路是:通過建設跨省和省內異地就醫結算平臺,方便異地就醫患者,患者出院時只需支付自付費用。毫無疑問,全國聯網是解決異地就醫邁出的堅實一步。然而,隨著異地就醫系統的逐步順暢,異地就醫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異地就醫費用結算問題,而是需要考慮順暢的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和有序的就醫秩序之間的結合,同時需要強調對異地就醫診療行為和就醫行為的協調監管,防止異地就醫患者肆意的全國漫游和隨之而來的就醫過度集中問題及基金支付快速上升問題。
從長遠來看,我們仍面臨諸多后續挑戰。因為全國聯網這一思路固然能解決一部分人群的醫保即時結算問題,從技術層面解決了便利性,但未能從源頭上減少異地就醫現象。
異地就醫的具體情況雖多,但究其原因無非兩大類型:一類的原因是異地參保,另一類的原因是異地醫療。前一類參保人離開了參保地長期在居住地就醫,這種情況包括異地安置人員、退休后隨子女異地居住的老年人、選擇到更宜居地區居住的人群、長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在原籍參加醫保(新農合)的流動人口(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這類人群在居住地的日常就醫行為,并未真正到“異地”就醫,但被列入了醫保“異地”就醫的行列,反映的現實是我國醫保按戶籍參保和管理的原則不能很好適應人口流動的形勢,即“難以適應流動性”。此類異地就醫問題,長遠來看應該用居住地(常住地)參保的辦法來解決
另一類異地就醫是因為要離開參保地尋求更高水平的診治,這類轉外就醫和臨時異地醫療通過全國聯網能夠解決百姓訴求,但需要與分級診療制度結合起來實施,強調醫保轉診機制,以防止無序就醫對醫保基金和醫療機構的兩方面影響。
其實無論哪類異地就醫,共同面臨的挑戰都是如何確保籌資和供給體系的可持續性以及公平性問題。因為異地就醫的流向,通常是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從醫保繳費低的地區向醫療費用高的地區流動;一方面要方便患者,盡可能提高保障待遇,另一方面要考慮基金超支風險,以及就醫地醫療機構的壓力,防止因此導致醫療資源配置更加不均衡。
異地就醫,既與醫保管理有關,亦與醫療資源分布、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等問題相關,現象背后反映的是我國深化醫改所面臨的大背景。徹底解決異地就醫,除了全國聯網,還需考慮按居住地參保、同步推進分級診療、建立醫保風險調整機制等問題。也就是說,在解決全民醫保制度適應流動性的問題,同時需要考慮制度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