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邀請近百名經濟學家,就宏觀經濟形勢、機遇與風險、重點改革任務等專題進行分析研判,建言2017年經濟工作。
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會議指出,2016年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系、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2017年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宏觀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積極變化累積增多,多數指標有所改善,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不僅事關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和第一個百年目標,對拉動全球經濟復蘇亦有關鍵意義。面對喜憂參半的國內外環境,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哪些風險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應如何有效推進,如何設置科學的增長目標和規制邊界,如何轉危為機創造發展的新機遇?《財經國家周刊》經濟增長與轉型課題組今年再度邀請近百名經濟學家,就宏觀經濟形勢、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風險、重點改革任務等問題進行分析研判,為2017年經濟工作提供建議意見。
參與問卷調查的經濟學家包括:白澄宇、包純田、邊泉水、常清、程曉明、鄧郁松、丁志杰、董希淼、高玉偉、管清友、郭田勇、韓四喜、何志成、胡遲、胡俞越、黃劍輝、黃運成、雷曜、李慧勇、李雪松、李佐軍、梁曉鐘、劉煜輝、呂隨啟、馬良華、馬險峰、馬曉河、梅世文、苗雨峰、牛犁、潘璠、潘向東、任海龍、沈明高、蘇劍、孫博、孫潔、孫魯軍、孫曉凡、譚雅玲、涂永紅、汪同三、王大樹、王小廣、王建、王雍君、魏鳳春、魏建國、吳登寬、伍旭川、徐斌、徐洪才、徐諾金、楊建龍、楊槧、楊志勇、余永定、張斌、張超、張紅宇、張建平、張立群、張明、章政、周德文、周景彤、周清杰、朱斌、朱正罡、祝寶良。(按姓氏拼音排序,要求匿名者未列入)
第一部分 研判大形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隨著國內外各種不利因素疊加累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GDP增速或將在2016年基礎上繼續小幅下降,但仍居“穩”的區間。
增長內生動力不足
過去的2016年,中國經濟既有亮點,也面臨諸多挑戰。哪些亮點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和長遠的意義?有哪些問題與風險最應該引起關注與警示?
百名經濟學家調查結果顯示,58.54%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是2016年中國經濟的最大亮點,位居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是第二大亮點,有50%的受訪經濟學家為此投票。煤炭鋼鐵等行業去產能排在2016年經濟亮點第三位,占比35.37%。
在2016年中國經濟的問題方面,有70.73%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高房價與較弱的民間投資是2016年中國經濟的最大掣肘,這兩個問題并列首位。位居“問題榜”第三位的是“企業稅費負擔過重”,有65.85%的經濟學家選擇此項。52.44%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生態環境惡化”,位居第四位。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部分城市的房價暴漲以及民間投資下滑,就是這種結構性失衡的集中體現。”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結構性失衡還體現在產能過剩與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突出、金融風險積聚、區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上,這些問題共同造成了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
增速或繼續下降
實體經濟投資不振、出口持續收縮、前瞻性指標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長期處于枯榮線之下,這樣的經濟下滑會持續到何時?2017年宏觀經濟是否會迎來企穩復蘇?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2017年GDP同比增速將在2016年基礎上有所下降和2017年經濟增速將與2016年大概持平或增長的經濟學家大致各半。
而認為2017年GDP增速會下降的,大都認為會在6.1%至6.5%之間,略低于上年水平;而認為持平或增長的經濟學家大致預測2017年的GDP增速會在6.6%至7.0%之間。基本上在6.5%上下波動。
調查結果顯示,有51.22%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還不會迎來實體經濟觸底;另有21.95%的受訪經濟學家預判實體經濟有可能在2017年第二季度迎來觸底,位居第二位;12.2%的受訪經濟學家則認為觸底可能發生在第四季度。
有60.98%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尚難出現實體經濟的全面復蘇。而一些經濟學家則表現出了較為樂觀的預期,分別有17.07%和12.2%的經濟學家預測實體經濟復蘇將出現在2017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
關于物價水平,有67.07%的經濟學家認為CPI同比增速將處于2.1%至3.0%之間。2016年1至11月,我國CPI收于2.0%,這也意味著,大多數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的CPI水平整體上會略高于2016年。
第二部分 改革釋放增長紅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2017年確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大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在國企、財稅、金融、養老保險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兩大改革成為受訪經濟學家的集中選項,分別是國企改革和降低企業成本的稅費改革。
國企改革最迫切
2017年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意味著更多的改革舉措將在2017年發力。哪些改革選項是2017年最迫切的任務指向呢?
調查顯示,有兩大改革成為受訪經濟學家的集中選項,位于首位的是國有企業改革,有64.63%的經濟學家選擇此項;第二是降稅清費、降低企業成本,占比62.2%。這兩個選項比例遠遠超出其他選項。
國企改革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書之筆。會議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及混改并指明行業,顯示國企混改將提速。
降成本則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國有企業的降成本,部分國有企業規模臃腫,效率較低,而一些落后產能企業在地方政府保就業的壓力下,難以真正實現去產能,這些企業要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的意義所在。當然,社會兜底工作同樣重要,基本民生有保障,改革才能穩步推進。” 胡遲表示。
二是要降低制度性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這對民營企業尤其重要。民營企業長期面對很多隱性成本,例如民間投資中遇到的各種玻璃門、旋轉門,都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投資成本。
三是從宏觀層面,財稅和社會保障政策還要繼續加大減稅降費。“2016年營改增帶給很多企業減稅福利,2017年營改增減稅效果將繼續發酵。如果部分行業的增值稅稅率能實現簡并,減稅效果將更進一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對《財經國家周家》記者表示。
此外,2016年開始實施的部分地區企業社保繳費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下調以及清理規范價格調節基金等政府性基金收費項目,預計每年可以為企業減負1000多億元。
財政政策發力空間大
既要降杠桿、去產能,又需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實現穩增長目標;既要為企業減稅減負,又需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2017年經濟要實現穩定發展的目標,注定需要宏觀調控在騰挪進退中求得平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2017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體現這個“穩”字,又將如何在一些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呢?
2016年,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從年初的12%以上高位回落至11月份的11.4%。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M2同比增速將在11.1%至12%之間,也就是接近2016年年底的水平,占比為47.56%,位居第一位。另有18.29%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M2同比增速將位于12.1%至13%之間,有13.41%的經濟學家認為M2同比增速將處于10.1%至11%之間。
2016年12月中旬,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到0.5%-0.75%的水平。中國利率是否會聞風而動?調查結果顯示,58.54%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中國央行基準利率將保持不變,占比最高。有18.29%的經濟學家預測央行將于2017年7月至12月上調基準利率,18.85%的經濟學家預測將在2017年的1月至6月上調基準利率。
在匯率方面,受訪經濟學家表現出了較高的一致性,有93.9%的經濟學家預測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在6.8至7.5之間波動。受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穩定匯率是中央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
財政收支缺口擴大的局面下,財政政策施展的空間更多依仗于財政赤字率。2016年全國人代會通過的財政預算報告確定,2016年中央財政赤字率上調至3%。調查結果顯示,有60.98%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中央財政赤字率將繼續上調,處于3.1%至4.0%之間。另有12.2%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赤字率將位于2.1%至3%之間。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貨幣政策在2017年的任務主要是調解好貨幣閘門,保持政策傳導機制的暢通和流動性的穩定。宏觀調控發力的重點,還將落在財政政策上,這一政策發力空間較大。
第三部分 如何投資布局
在多位受訪經濟學家看來,中國經濟不僅會注重增長托底,還會注重風險托底。2017年,中國經濟防范的核心風險并不是經濟增長減速,而是系統性金融風險。從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抑制資產泡沫”以來,防范金融風險一直備受關注。受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國內市場的多個經濟風險點皆與金融有關。
防控金融風險
伴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2017年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面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一系列風險點和挑戰擺在面前,哪些最應該引起關注?
調查結果顯示,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風險點來自于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有84.15%的經濟學家選擇了這一選項,位居國際市場風險點首位。其次,有48.78%的經濟學家認為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是我國經濟穩定增長面臨的一大風險,位居第二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位居第三,有33%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這一選項。
國內市場上,多個風險點都與金融有關。經濟學家首先聚焦于人民幣匯率貶值以及可能由此導致的人民幣資產外流,占比58.54%。
有56.1%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風險還體現在企業違約引發信用風險,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位居國內市場風險點第二位。
地方政府債務累積,排在第三位。伴隨著經濟速度放緩,地方財政收支壓力不斷加劇,這也使得地方債務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風險。
此外,也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杠桿率居高不下、房地產泡沫過大、過剩產能企業與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停產倒閉風險等,也是2017年存在的風險點。
“形成較大共識的風險點,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尤其是企業債、銀行不良貸款與地方債緊密相連,一旦某一點爆發危機,容易牽一發而動全身。”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防控金融風險”成為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要工作之一。會議提出,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房價走勢分化
2016年房價列車呼嘯而過,牽動著政府、開發商與普通百姓的敏感神經。全國多個城市的樓市狂歡之后,2017年的市場將走向何方?2016年紛紛量價齊漲的城市,在新的一年是否會出現分化?愈發收緊的房產調控在2017年可能還將釋放哪些彈藥?
調查結果顯示,41.46%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與2016年相比將穩中有升,占比位居第一;另有30.49%的受訪經濟學家預測將與去年持平;認為一線城市房價將小幅下降的受訪經濟學家占比為25.61%。
對于二三線城市2017年的房價,調查顯示可能將與一線城市呈現分化走勢。有43.9%的受訪經濟學家預測二三線城市房價降穩中有降,位居第一;其次,有28.05%的經濟學家認為將與去年持平,認為二三線城市房價穩中有升的經濟學家占比18.29%。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面對快速升溫的房地產市場,各地陸續出臺調控措施。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調控定位于“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并有針對性的指出,要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那么,對于2017年最有可能采取的調控措施,受訪經濟學家都給出了怎樣的判斷?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2017年的首選政策應是擴大土地供應的經濟學家人數最多,占比為48.78%;排在第二位的是杠桿監管,有42.68%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應更加嚴厲地監管加杠桿購房行為;排在第三位的調控措施是更為嚴格的限購政策,有37.8%的經濟學家選擇了這一選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對房子屬性的一個根本定位,未來的調控政策,都應該基于這句話。”蘇劍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地方政府首先要保一方民生,所以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就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同時,還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的信貸政策則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加強杠桿監控,就是限制投機炒房的重要利器。”蘇劍說。
看好今年股市
經濟定調之后,2017年投資如何布局?確保財富的保值增值,除了買房,在今年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調查結果顯示,位于2017年投資熱點名單第一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有70.73%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這一項;排在第二位的是環保產業,占比為64.63%;另有60.98%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高端制造業,排在第三位。
2017年消費熱點榜單上,旅游和醫療健康兩個領域高居榜首,各有67.07%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這兩項,遠超出其他選項;有53.66%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養老產業也將成為2017年消費大戶,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則是教育消費,有41.46%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這一項。
2016年民間投資下滑備受輿論關注,也是受訪經濟學家眼中2016年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民間投資將比2016年小幅提高,占比52.44%。另有23.17%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民間投資形勢與2016年持平,還有15.85%的經濟學家則表示民間投資形勢可能繼續小幅下滑。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上就可以發現,中央對民間投資非常重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擴大開放,同時提高政府公信力,這樣才能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對記者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在大類資產投資方面,股市的預期最為樂觀,有35.37%的受訪經濟學家對2017年的股市看好;其次,有28.05%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大宗商品,占比28.05%;另有14.63%的經濟學家選擇外匯,排在第三位。分別有12.2%和9.76%的受訪經濟學家選擇了房地產和債券,分別位居第四、第五位。
(《財經國家周刊》增長與轉型課題組成員:林戰、劉琳、聶歐、張曙霞、陳浩杰、劉宏剛、王麗娟、李欣、趙君、宋怡青、馮培;執筆: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