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波
(廣州大學附屬藝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20)
聲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音色培養
袁靜波
(廣州大學附屬藝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20)
聲樂本身便是一種通過人的音色來進行情感表達、情緒傳遞以及情景描繪的藝術,所以在聲樂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音色,培養學生的聲音美,教師的作用在于對學生的聲樂學習進行引導,怎樣使學生用優美的音色來提高演唱水平,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音色,是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聲樂教學;音色美;培養
聲樂本身便是一種通過人的聲音來進行情感表達、情緒傳遞以及情景描繪的藝術,演唱者通過自己的聲音將作品中蘊含的感情和喜怒哀樂傳遞給觀眾,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所以,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學生音色美的培養,不斷地提高學生本身的唱歌質量和水平。因為美好的音色是歌唱者的生命之本。
我們都知道,人觀察和鑒賞美好事物的能力都是后天通過各種藝術熏陶培養得到的。人和人思想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人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學習環境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其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形成[1]。聲樂本身便是通過優美的聲音和旋律來傳遞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評定歌唱作品的時候,一般都需要從演唱者的節奏感、音色以及情感等方面出發來進行。所以,若是演唱者的演唱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那么這首歌曲的演唱便是成功的。若是觀眾在聽歌曲的時候,并沒有獲得美的享受,而是心煩氣躁,那么這首歌曲的演唱便是失敗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音色不但是對作品演唱進行評定的標準,還是聽眾對歌曲進行評價的指標。
在聲樂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音色美的培養。教師在聲樂教學的時候,為了不對學生聲樂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影響,盡量不要提高對學生歌唱的相關要求,也不應該過度地要求學生迎合作品的旋律,盡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音色。教師則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科學有效、系統性較強的聲樂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系統知識的過程中,切實形成屬于自己的特色音色,這樣才能夠體現學生的優勢和個性,并以此為基礎來聯系整個作品,不斷地提高學生自身的演唱水平和質量。學生在聲樂教學的時候,必須讓學生了解情感共性[2]。情感共性本身便是通過柔美的音色和旋律來進行情感的傳遞,在評定歌唱作品的時候,一般都需要主觀判斷歌唱者本身的情感、音色以及節奏感,只有這樣學生的演唱才能夠和歌曲曲目達成情感上的共鳴,也只有這樣這首歌曲才是優秀和成功的,若是觀眾不但沒有情感上的共鳴,還心煩氣躁,那么這首歌曲演唱便是失敗的。
在聲樂教學的時候,經常有學生提出教師選擇的作品和自己不符合,要求教師進行曲目的更換[3]。但是教師進行歌曲布置的時候,往往是根據學生當前的聲音情況找出符合學生當前需要還能夠提高學生演唱能力的歌曲。著名的聲樂大師阿拉加爾曾經說過,多大腳就穿多大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學生能不能唱這首歌,教師最清楚,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的時候,歌曲作為練習曲的作用往往比其演出性作用更大。對學生進行聲樂訓練時,要特別強調氣息和位置的培養。切記不要急于求成,以破壞學生的音色為代價,拼命讓學生唱大歌,最后會毀了學生的歌唱生命。學生若是演唱方面的能力提高,那么可以駕馭的作品也會更多,適合進行演唱的作品也會增加,演唱能力的增強,不僅僅意味著歌唱技巧方面的提高,因為僅僅發聲方面進步是無法滿足需要的,所以,教師必須研究發聲技巧的運用,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通過音色來展示音樂的魅力[4]。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音色儲存量,音色指的是學生聲音的色彩,音域和音色很大部分是天生的,但是我們通過聲樂技術訓練能夠很好地掌握歌唱發聲的技巧,能夠改善音色,甚至能夠增加音色的含量,并將其儲存在音色倉庫中,掌握的技術越多,技術越高超,在歌唱的時候,便能夠更好地進行歌曲表現,從而將情感、情緒以及情景表達出來。學生在聲樂學習的時候,經常存在片面地追求聲音的情況,無論進行什么作品的演唱,都喜歡用洪亮的音色,認為聲樂演唱追求的便是力度、高音以及厚度,這本身便是錯誤的看法。這樣演唱的歌曲能夠在聽覺上刺激觀眾,但是很難引起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必須重視音色美的培養[5]。
(一)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人和人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思想情況、教育程度以及學習知識能力等方面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這也導致人不同,理解美好事物、鑒賞美好事物以及感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聲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本身的聽覺以及視覺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切實提高學生欣賞水平以及鑒賞能力。但是在聲樂教學的時候,存在重視技巧,輕視內心表達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存在會給學生音色的養成造成一定的制約[6]。所以,教師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讓學生能夠在進行聲樂知識學習的時候,內心和情感引發靈魂上的共鳴,音樂本身便是一種情感傳遞形式,教師在進行聲樂感知能力培養的時候,需要重點講授那些重點知識,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深入地思考相關的問題,這樣學生對聲樂的感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才能夠真正地提高。
(二)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方面的能力
現在很多國內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的時候,都是讓學生模仿相關的經典作品。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美聲演唱的水平和質量,教師在給學生進行聲樂訓練時,要強調聲音的柔和和平穩,切記不要大聲喊叫,用氣息把聲音平穩地唱出來,通過頭腔共鳴自然把聲音傳遞出去,這樣的音色能給聽眾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作一些旋律或者作品,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習經驗[7]。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時候,才能夠全身心地將情感投入到音樂中去,能夠讓學生作品和情感發生共鳴,在提高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本身的演唱水平。
(三)因材施教
教師在聲樂教學的時候,必須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教學,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在歌唱效果方面,不但需要將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還需要將頭腔和胸腔的共鳴效果表現出來,將聲音表現實際化,讓聲音表現更加地豐富和獨特[8]。要選擇符合學生自然音色條件的歌曲,在演唱的時候,演唱者需要全面地了解作品的人物和背景,并綜合性地分析歌曲的風格,這樣才可能更好地演繹歌曲的感情和特點,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學生感受音色的能力和分析音色的能力都會有較大的提高。
聲樂的主要特色便是通過優美的聲音,將作品中蘊含的感情和內容傳遞給觀眾,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音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這個作品演唱的水平和質量,所以,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學生音色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的演唱水平才可能提高,才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歌唱人才。
[1]辛玲.聲樂教學如何尋求美的音色[J].藝術科技,2013(10):188.
[2]胡波.淺談聲樂教學訓練中音色塑造的堅守與變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2):151-152.
[3]劉雙.關于聲樂教學中“音色”的培養[J].藝術百家,2008(S1):230-232.
[4]程瑞雪.在美聲教學中培養音色美的對策探討[J].音樂時空,2016(3):162-163.
[5]黃聲巍.談聲樂教學中的音色訓練[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7):178-179.
[6]魏冉.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跨界能力的必要性和措施探討[J].大舞臺,2012(8):229-230.
[7]岳炳麗.高師聲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歌唱情感的培養[J].蒙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70-72.
[8]張紅霞.談學生原創力在聲樂教學中的培養[J].歌劇,2015(5):91-93.
G642
A
袁靜波(1961-),男,漢族,安徽樅陽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和視唱練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