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沫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淺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那 沫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音樂與語言共同構成了聲樂藝術,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特色鮮明,兩者具有共性與個性,但兩種唱法都應注重掌握語言的正確發音,吐字清晰明確,聲情并茂,做到字正腔圓,使歌唱更加柔和清晰,通過正確的咬字吐字,結合音樂更好地表達作品中的情感與思想意義。
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咬字吐字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具有共性與特性,兩種唱法共鳴位置與咬字位置等方面存在差異,是由于口腔中咬字吐字的方法與位置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咬字吐字對于歌唱藝術的重要性,繼而分別探究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咬字吐字的不同之處,針對兩種唱法咬字吐字的方式進行探討,對于兩種唱法互相吸收、借鑒、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歌唱藝術的完美展現離不開語言,除少部分歌曲中先設定旋律后填詞,通常大部分歌曲中的旋律是根據語言內容進行設計創作的。聲樂藝術是由語言和音樂共同構成的,傳遞作品豐富的感情色彩,可以說聲音輔助歌曲表達語言意義,語言包含一部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內容,而聲音負責將語言清晰完美地表現出來,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我國傳統民族唱法提出“字是骨頭,韻是肉”的觀點,美聲唱法則秉持著“音樂之中,歌詞為先,節奏次之,聲音居末”的標準,兩者同樣注重元音輔音在發聲時的完整性,兩種唱法都非常重視語言對于聲樂藝術的作用。
歌唱藝術用語言來打動觀眾,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形象,通過音樂的方式傳遞思想感情與深刻含義,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獲得精神放松與享受。因此為追求更完美的藝術成就,要求歌唱者除了具有優秀的音樂素養與技能以外,還需準確地把握樂曲中的旋律、力度、音調,并且能夠清晰圓潤地發音,這就需要學習咬字吐字的技巧。明朝戲曲家魏良普曰:“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 板正二絕,腔屯為三絕”,可見在古代人們已認識到咬字吐字的重要作用。歌唱課程中十分注重語言的訓練與應用。
著名歌唱藝術家蘭佩爾第在其著作中寫道:“一個歌唱者,要想達到更完美的藝術成就,應把掌握正確的咬字放在第一位。漂亮的咬字促進完美的歌唱藝術的呈現。”如果在唱歌時咬字發音不準確,甚至含混不清,聽眾難以辨別語言,難以理解歌詞含義,旋律歌聲再完美也沒有用。因此要想把完美的歌唱呈現給觀眾,首先要讓觀眾聽明白歌詞內容,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在美聲唱法的咬字吐字過程中,著重強調元音的完整與連貫性,對咬字的準確度要求十分嚴格,規定咬字力度恰當,圓潤輕巧,與旋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其中在高音、低音與中音轉換的過程中要做到不能僵硬、柔和過渡、注重美感。美聲唱法中的咬字吐字受意大利語等其他外語的影響,意大利語音律平穩、節奏鮮明、音調清楚,每個音節腔調圓潤均勻,在意大利語的發音中所有元音必須響亮清晰,元音結尾帶有明顯的重音感覺,意大利人在平日對話便十分夸張,意大利歌劇極富有特色,這樣的擴張發聲能夠擴大歌唱所需的空間,幫助發聲明亮清晰。美聲唱法要求母音的轉換和咬字的唇舌不能影響旋律,字正腔圓,與旋律融為一體。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能夠幫助演唱者圓潤清楚地咬字吐字。
德語是一種邏輯性、秩序性較強的語言,許多演唱者認為德語歌唱難度較大,語言難以連貫,音調復雜,由于德語的輔音較多,有些輔音在其他外語中不存在,且德語發音沒有規律,因此在歌唱時較難保持語言的連貫性,而且想要清晰地發出長段輔音難度較大。從結構上說,德語更接近于英語的發音方法,二者都屬于日耳曼語系。德語具有較為獨特的歌唱風格,單詞之間的詞尾及輔音都需清晰地唱出來,相比較意大利語和法語來說,德語張口度較小,共鳴位置低,與漢語拼音相似度較多,但發音方法不等同于漢語。
在演唱法語歌時,歌唱者應注意清晰圓潤地發出元音,嗓音位置靠前,與唱意大利語較為相似。法語中有六個元音字母,這幾個字母后口腔通常不需要打開,張口度較小,為保證歌聲純正向量,因此在演唱的時候應有力地打開后口腔,將上腭拉起聲位略靠后些,平日練習應注重保持正確的發音方法。
美聲唱法要求母音音色要保持一致性,在歌唱時確定聲音發聲位置與母音發聲的響亮度保持相同,不能出現母音不一致的現象,例如有些母音低沉靠后,有些卻提前響亮。美聲唱法注重聲音音調,當唱到高音部分時,會采取忽略某些咬字、降低母音響度的唱法。美聲唱法中的母音發音較為靠后,因此美聲唱法中的母音不能跟隨子音發音部位進行移動,而是在子音完全發出后迅速回到母音發生的位置上,這就導致咬字過程中,聲音通過唇舌和牙齒迅速回到口咽的部位。美聲唱法的咬字吐字和發音的差異性,在漢語發聲中更難以解決,由于美聲唱法中的咬字吐字是由發聲決定的,在保持兩者一致下進行發音吐字。如要保持一致,就需要先打開共鳴腔,為獲得更完美的音律會采取把語言融合在共鳴腔的方法。由于漢語與歐洲語言在發音等方面上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歌唱過程中會產生不適應的情況,有的歌唱者過分注重咬字,導致咬字太過生硬,不能完美圓潤地呈現旋律音樂,嚴重影響了樂曲的連貫性與流動性,而有的歌唱者忽略咬字吐字的重要性,過分重視聲音的美化,結果出現吞字等現象,在歌唱的時候,有些歌詞模糊不清,不甚清晰,對語言清晰度打了折扣。以上兩種現象都會對歌唱造成消極影響,因此把握好咬字吐字與音樂的協調性,才能達到更高的藝術成就。
中國的民族唱法是由戲曲、地方民歌等音樂藝術種類演變而來,吸收融合各種風格的特色,創新發展成現當代的民族唱法。傳統的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最大的差異性在于民族唱法具有開放性的特征,中國民族唱法會伴隨著形體表演,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強調民族風格特色,音調洪亮寬闊。民族唱法要求“字正腔圓”。咬字、吐字要清晰,咬清字頭,唱清字腹,收準字尾。民族唱法相比美聲唱法更注重語言的重要性,主張聲韻圓潤、腔調平衡。唱聲入耳清晰,留有余味。我國漢語在長期實踐中已總結出了“五音”“ 四呼” 及咬字吐字的三個因素結構,“ 字頭”“ 字腹”“ 字尾”的咬字吐字規律。
(一)字頭(聲母)
歌唱中的咬字主要說的是字頭,字頭是指發音開頭的部分,咬字則要經過唇舌齒喉等發音的器官,唱字頭時要做到不會阻礙唇舌的靈活性,唱得輕巧簡短,力度恰當,同時利用聲母的阻塞作用把聲調移到準確的地方。漢字發音大部分通過輔音開頭,每個漢字都有不同的發音方式,注重字頭聲母音調的準確性,發音時應用力準確,做到有力圓潤,清晰明確。依照字領腔行、腔隨字走的規則,依字行腔進行發聲。漢字中的字音大多不會對聲帶產生作用,因此字頭在發聲時時間較短,較為輕盈,但不能因此忽視字頭的作用,在發聲時力度均勻,不能咬得過緊或者過松,如果字頭咬得太松,會導致整個字吐音不準確,使得漢字發音走樣,如果字頭咬得太緊,會導致后續韻母字腹的發音,這兩種情形都不利于歌唱,影響歌曲思想感情的傳遞與表達。
(二)字腹(延長字腹)
字頭由聲母組成,字腹與字尾則是由韻母組成。字腹是字音的韻母部分,字腹在歌唱語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歌唱時字腹的吐字時間較長,占據整個字的發音主題,有的字只有字頭跟字腹,因此在歌唱時字腹的發聲應進行適當的加長,做到圓潤均衡。字腹對于聲音的連貫、完整、圓潤性等方面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關系到字音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音樂曲調常常會延長母音,起到抒情、感化、綿長的作用,母音發聲的力度、音色、響聲具有一定的藝術意義,這都由字腹的發音來完成。字腹是需要張大口腔開合度進行發聲,并依靠基因與共鳴,因此在歌唱過程中應注重喉咽部的發音方法,加強字腹的延長與共鳴,口腔開合度應恰當合適,唇舌僵硬、口齒不清都會影響字腹的發聲,并且要保持良好的口形,均勻、有力、均衡地發聲。
(三)字尾(歸韻)
字尾是字腹的收尾,同時為下一個音節的發聲做準備。字尾是單字發音結束的最后部分。在單字發聲中字尾的發音所占的時值很短。因此在字腹發聲的過程中,要注意字腹的時長,不能過長或過早,如果過多占用字尾歸韻的時間,會導致無法收聲。單韻母的字不需要收音,只要元音發音準確即可。如果收聲過早,則會導致氣息不足,字與字之間連接不順,影響聽覺感受,破壞了歌唱的完整性與連貫性,甚至會模糊詞義,導致聽眾理解失誤,因此韻尾必須在音符時值的最后才收聲。漢語文字博大精深,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發音方式,收尾部位也不相同,
字頭、字腹和字尾的發聲缺一不可,三者互相依存,字頭簡短輕巧,字腹適當延長變化,字尾連貫有序,要想發好一個完整的音節,就必須協調好三者的發聲,靈活運用,準確地向聽眾傳遞語言內容,呈現豐富的思想感情與含義。
聲樂藝術具有獨特的歌唱規律,將音樂與語言相融合,在歌唱時掌握正確的吐字咬字,把握好每一個音節的力度,使聲音清晰明確,出聲柔和有力,聲韻干凈利落,前后字連接圓滑,做到抑揚頓挫,歌聲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能夠進一步提高歌唱水平,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更完美地表達出來,達到更高的歌唱藝術成就。
J616
A
那沫(1985-),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畢業于意大利萊切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