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淼田偉琦宋玉濤劉曉東
(1.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2.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2)
“互聯網+”視域下民族高校智慧教室研究
宋金淼1田偉琦2*宋玉濤1劉曉東1
(1.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2.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2)
闡述“互聯網+”背景下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高校智慧教室發展現狀,提出融合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移動教學平臺等技術的智慧教室建設發展新方向。著重分析智慧教室的模式改變、功能建設和教學內容建設,提出符合民族地區戰略發展的智慧教室發展策略,以期為民族地區教育改革、人才培養和民族教育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民族地區;智慧教室;互聯網+
智慧教室作為一種典型的智慧學習環境,是學校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訴求,是當今智慧學習時代的必然選擇[1]。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與之配套的教育和信息技術的輔助,目前“互聯網+”的大浪潮推動給各民族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改變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程度嚴重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必要手段之一就是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與教學環境,智慧教室建設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勢在必行的重要工作內容。
(一)課程組織形式的改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傳輸知識為中心,以培養理論型人才為目標,教學組織形式的突出特征是知識的單向傳授,教師采用傳統進度、統一難度授課,教學方式相對單一[2]。民族教育有著不同空間層次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文化類型,和主體課堂教學相比,民族教育具有鮮明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自身屬性,民族教育要區別于傳統教育,更要因地適宜研究和設計民族地區教室的功能與建設內容。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占有一定比例,因主體文化教育的影響產生了跨文化教學。在民族地區生活成長的民族學生,隨著學齡不斷增長會學習到另一個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例如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其他語言文化教育,對于他們不僅僅是新文化知識學習,也是不同民族背景的變遷。智慧教室由集中理論授課、自主學習、合作研討等三部分以不同的比重構成,是培養學習合作性、自主挖掘知識內涵的教學模式,避免不同民族間文化背景的差異,智慧課堂呈現知識的方式利于增強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加工,適合學習者的認知特征和習慣。
(二)教學質量評價改變
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學生的家長。在多元主體的評價過程中,被評價者也可以是評價者,這種評價的方式改變了教師評價定全局的現象[3]。智慧教室依照多元評價為基礎,打破依據學生一次或某幾次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估,疏于對學生綜合素養不進行充分的考察和以教師單一評價為標準。智慧教室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情況和知識掌握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察,對學生課程中的表現做數據統計與分析得到精確的評價。教師評價除了取決于上課學生,還取決于智慧教室內物理教學儀器操作情況、教學互動次數、課件內容、教師板書、授課時長、課堂組織等,最終根據收集的數據分析統計得到綜合評價。
(三)教學數字化改變
傳統教室布局單一、教具匱乏、特色不足,不利于教學互動、教學課件展示,教學效果不明顯,難以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活動,教室網絡配置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工作,多媒體斷層展示,使教學內容難以前后關聯,造成學生理解誤差,嚴重制約學生對知識的更深層探索,嚴重阻礙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近些年,物聯網、云計算、多屏顯示技術、追蹤錄屏技術、數據實時分析等高新技術在智慧教室中廣泛應用,解決了信息化教學系統維護、數據與資源共享、科學管理與環境監控、教學與技術深層次融合等方面的諸多瓶頸。泛在學習環境的構建,為泛在學習的成功實施提供基礎和保障[4]。以實際教學需求為出發點,構建設備資源性價比高、使用難度低、師生教與學合理策劃、應用范圍廣的智慧教室。
(一)合作教學功能
智慧教室使用網絡教學資源結合數字化教學控制臺、交互式白板、互動式智慧投影儀等設備清晰地展現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提供方便普適性的人機交互和快捷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滿足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討論和協作的效率。教師利用這些設備在課堂上發起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互動討論,學生通過互動學習桌屏幕共享與投屏功能展示給其他同學。教師可以及時接收學習者反饋的信息,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和無法理解的部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針對民族學生培養差異性,智慧教室會分化合作性課程和普通課程,落實民族學生學習困難的課程,并對民族學生培養重點課程進行標記,有效合理地安排適合的上課時間和課程難易程度。
(二)模式創新功能
基于智慧教室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僅局限于教師和課本,教學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板書、口授以及統一教學。智慧教室具有無處不在的泛感知,能夠隨時隨地對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進行及時的采集,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5]。通過學校自有資源、第三方資源以及其他資源,支持學生對教學資源的大量需求,利用遠程教學直播系統實現遠程互動教學,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及時準確地獲得知識。
(三)資源開發功能
智慧教室從“互聯網+”技術入手,通過多種智能設備的無縫融合和組合搭配,實現自由組合小組討論、互動交流、課程錄制和遠程互動等多形態教學模式[5]。智慧教室內的所有設備預留了百兆或者千兆的網絡接口,能夠有效及時準確地獲取網絡上的各種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電子文獻和考試資料等。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實時需求,智慧教室能夠提供相應的教學教育資源以協助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教學進度。圍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優勢,將平臺、資源無縫整合,選擇第三方教學課程開發研究機構或公司作為合作對象,將優秀的專業課程、實踐方法、教學素材、優質考試題庫、慕課、微課等新成果引入智慧教室課堂或者二次開發利用,實現智慧教室的內涵建設與課程創新。
(一)智慧教室組織機構設計
智慧教室并非是一個獨立體,要與校園信息化建設、教學活動、教務管理體系深度融合,建立在校園信息化基礎上能有滿足各個學科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務管理部門管理工作的綜合性整體工程。要滿足“學生”學習各個時間段(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需求。智慧教室提供全景可視化,包括教室實時狀況、課堂教學內容、設備環境數據等,在此基礎上將收集聯動數據分析,提供多維綜合分析與展現。
(二)智慧教室網絡建設
智慧教室以校園網絡基礎設施、教務數據中心、校園門戶統一認證等為底層基礎,建立包括環境感知、智慧考勤、視頻監控、錄播教學、智慧教學、互動教學、多媒體教學、可視化管理中心等系統,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教室變革。由于智慧教室需要錄制課堂高清視頻以及諸多設備數據交互,還要提供學生和教師需要的教學資源,因此對網絡性能要求相對較高,在要求網絡高效快速的基礎上,還要求網絡環境具有相對可靠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智慧教室的多種智能設備都預留了百兆以上的網絡接口,納入了萬兆帶寬的專用網絡,通過Private-VLAN將各種設備單獨分開[6]。智慧教室使用專用網絡通道,能夠快速處理大流量數據,有效減少網絡故障節點,加快服務器接入速度和資源訪問速度。
(三)智慧教室泛功能協同建設
智慧教室具有完整的教學功能,貫通課程、教學、實踐等環節,集“備、教、學、練、考、評”為一體,結合民族地區學生特點,實現信息智能推送、教學工作全程軌跡跟蹤、數據實時統計分析、課程資源一鍵共享、教學工作評價、開放式互動交流等一系列功能協同工作。例如課堂教學工作,需要包括多功能電子觸摸顯示屏、推拉黑板、互動電子白板、高清互動錄播系統、遠程教學直播系統、互動智慧投影、互動學習桌、智慧手寫筆、數字教學總控臺等設備相互配合完成。因此智慧教室的功能必須嚴格設計與規劃,避免功能重疊、設計混亂、數據單一等問題。
隨著智慧校園發展,智慧教室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新技術助力智慧教室發展,整合優質教學資源,不斷創新發展改革教育模式,深化教學質量評價,促進教學模式、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資源升級,成為當下教育融合發展、創新服務的新課題。為此加強智慧教室的研究將有助于高校對課堂進行重新認識和設計,最終構建出一個面向未來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和新課程改革,適合民族地區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育教學不斷創新與變革的新型教室。
[1]黃榮懷,胡永斌,楊俊鋒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2]胡浩亮,王方平.基于合作性學習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的建設[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2):95-99.
[3]馬玲.智慧教育視野下職教課堂教學創新研究[J].職教論壇,2017(11):90-92.
[4]楊現民,余勝泉.生態學視角下的泛在學習環境設計[J].教育研究,2013(3):98-105.
[5]姚方莉.智慧教室:未來教育的新方向[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4):356-359.
[6]徐春林.一種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智慧教室設計[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4):21-24.
G434
A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50332)。
*為本文通訊作者
宋金淼(1987-),男,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大連民族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和智能系統;田偉琦(199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大連外國語大學,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和國際政治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