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華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中日音樂院校教育異同比較及啟示
——日本伊麗莎白音樂大學進修觀感
丁彥華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通過筆者半年的親歷,對中日兩國音樂教育的歷史文化淵源、教育理念以及教育體制等方面的比較和思考,提出我國鋼琴教育的發展思路以及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并就兩國可互引互助的方面和現實意義進行探析討論。
中日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國際交流;比較分析
從2008年開始,四川音樂學院與日本伊麗莎白音樂大學,雙方院校聯合簽訂了師資進修計劃,即院校之間定期互派專家到對方院校授課,教師互訪進修,舉辦多形式音樂交流會,旨在教學、科研、演奏等多個方面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長期合作的關系。筆者有幸于2015年9月與管弦系另一名同事經選拔同赴日本,展開為期半年的進修交流,其間點滴,歷歷在目。
日本伊麗莎白音樂大學由天主教古瑟斯神父創建于1948年,是一所具有60多年歷史的日本私立音樂大學。學校位于日本的廣島縣廣島市,現有居民約287萬人,在校學生500余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其成為日本四國和九州地區唯一的音樂大學。學校在其內部設立專門的音樂學部,并開展了兩門音樂學科,分別是音樂文化學科以及演奏學科,在研究生大學院中,也專門設立了音樂研究科,這門學科中課程比較多,例如音樂學專業、聲樂專業、器樂專業等,而博士課程就只有音樂專業這一個學科。學校旨在對音樂藝術相關理論和技能進行深入的教授與研究,通過傳授廣泛的知識來培養音樂家。
本次進修學習的時間為一個完整學期,伊麗莎白音樂大學(以下簡稱為“伊大”)為進修教師提供了一套科學、專業的課程計劃:每周一到五都有相應的專業課及專業平臺課程,輔以每月教會學校特有的音樂會觀摩要求;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使進修教師了解日本文化,融入校園生活,還特別配備了每周2小時的日語單獨輔導課程,在學期的最后,會用音樂會及日語畢業演講致辭的形式為進修學習評分并最終結業,頒發證書。
筆者從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本科畢業后,曾全額獎學金留學美國獲得ASU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學位,此次進修是歸國7年后再次啟程,因為沒有過多的學業學分壓力,便將進修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日本專業音樂院校鋼琴專業的學科設置和學生的專業完成度的比較上面。
日本排名靠前的著名音樂學院有:東京藝術大學、桐朋音樂大學、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五臧音樂學院等。伊麗莎白音樂大學在日本私立音樂大學中也位居前列,赫赫有名,故而伊大的課程設置也極為縝密完善:在音樂教育本科階段,只有學生修滿124學分才可以畢業并拿到學位。在修學分的過程中,全校公共性課程需要修滿32個學分,專業性的基礎課程需要修滿34個學分,專業課程需要修滿36個學分,特殊講義則需要修滿4個學分,剩余的都是選修課程,學生可以自行進行課程選擇,只要修滿18個學分就可以了。公共性課程范圍比較多,其中包括外國語言、人類學、職業教育、體育等。專業性的基礎課程范圍比較廣,主要包括音樂理論、聲學、作品分析、音樂史、合唱、伴奏法等。專業課程需要修的學分最多,所以其需要學習的課程也相對較多,例如音樂文化概論,音樂教育與社會,初等、中等、高等音樂教育、禮拜音樂、音樂文化研究演習、畢業研究、鍵盤器樂、管弦樂、作曲等,在此就不一一說明了。對特殊講義進行了解,可以知道其主要包括音樂創作、音樂劇排練、音樂劇創作等。對于其他選修課程來說,從學生選擇領域的角度出發,可以對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特殊講義進行選擇。從以上課程設置來說,可以知道伊大在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幾個課程學分是上升趨勢,要求學生在有高質量專業課學習的同時有夯實的音樂綜合知識為輔助,旨在培養極富深度的音樂專業人才。
(一)定期的大師課
伊大各專業學科除了專職教員外,還常年聘請國內外優秀音樂家常駐講學。筆者在進修期間有幸參加了兩場大師班,顯而易見由于日本學校人數相對較少,大師課是可以普及到每位學生的,以鋼琴專業為例,每名同學都有兩次大師課的(45min)課時預約,只要預約完成,只需按時赴指定地點上課即可??紤]到音樂的精準傳達交流,凡是英語教學的音樂家,在課堂都配備有翻譯以便更好地理解揣摩大師的教學意圖。
(二)參與室內樂合奏
室內樂是日本伊麗莎白大學的一大亮點。首先,室內樂課程采用集體課的形式,每位鋼琴專業的學生都須自組或者參與一組室內樂,每星期授課。課堂演奏完畢后,老師會詢問每個具體聲部樂器演奏者實時感受和建議,并加以指導點評。課堂上獨立的討論有助于每個學生更尊重其他成員的演奏,培養敏銳的聽覺,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室內樂的內容以奏鳴曲和重奏為主,目的在于使學生可以更準確地把握不同時期古典音樂的風格,為浪漫、近現代的曲風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鋼琴演奏中的心理放松
在筆者準備音樂會的期間,親身感受到在教學實踐當中,日本教授都較為注重心理狀態,一直都強調無論是在平常學習還是演奏、比賽中,都必須要放松,在他們的觀念當中,認為彈琴實際上就是自然與不自然之間的轉換過程,為了達到心理的放松,會借鑒體育競技比賽的某些訓練方法,使得學生通過物理訓練達到生理松弛的效果。
當今世界已趨于大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筆者在日本感受到多元的教育理念、傳統的師者尊嚴,也不可避免地觸及到了日本學生在鋼琴演奏中的一些問題:首先從生理方面入手。雖然大部分日本選手手指都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但是骨質過于單薄,再加上先天條件約束,因此演奏過程中自然就會出現力度不足的情況。其次就是缺乏戲劇感。在演奏過程中,音色過于單一,主要是在聽覺上的訓練過少,再加上對音響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的。同時,受到傳統音樂的影響性較大,大多數日本學生傾向于理性科學的研讀曲譜、理解音樂,而忽略譜面之外更為遼闊深遠的涵義及感性的演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進修訪學,使得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我國(四川)音樂教育與日本乃至亞洲的異同,為我們今后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例如:是否在專業課和專業平臺課的基礎上加大室內樂合奏的課程配比,優化各系學生的合作演奏,在現有室內樂基礎上將其列為正式考測課程。再比如,對音樂專業學生加強音樂心理輔導參與,全面了解和引導學生的舞臺心理及日常心理行為,加強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反思研究,沉點至心,立行致遠。
在日本的每一個課堂,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教師嚴謹的治學精神、勤懇認真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茍的服務意識。也感受到了日本廣島市民的友善親切,謙和禮讓。真情流露是藝術的基礎也是最高表現形式,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感物生愛,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中日兩國都有著各自蘊永的音樂歷史和教育方法,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思想,即: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感物生情,心為之所動實時自然流露的情感,或喜悅、或憂傷、或悲憤、或恐懼、或低回婉轉、或思戀憧憬,這像極了中國文化中的真情流露,為師育人者,惟有保持愛樂愛人的初心方能將傳承與創新之火燎原傳播。
[1]伊麗莎白音樂大學2015年入學介紹冊.
[2]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萬欣.美國和日本的鋼琴教育比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5).
G642
A
丁彥華,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講師,美國ASU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香港鋼琴音樂協會專業會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