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浙江 舟山 316100)
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舟山音樂文化旅游的發展研究
王 璐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浙江 舟山 316100)
音樂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音樂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領域,是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音樂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音樂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休閑生活方式。提煉特色音樂文化的內涵,建立品牌營銷策略,優化產業結構,完善配套系統的構建,將對舟山音樂文化資源和旅游發展相融合帶來新的契機。
動力因素;時空性;品牌營銷
隨著創意經濟的崛起,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音樂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音樂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領域,是以音樂文化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音樂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音樂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休閑生活方式,也是音樂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音樂文化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動,也不是旅游業的一個普通分支,有其專業性和特殊性,始終離不開音樂方面的參與、組織與指導。
在舟山, 旅游業是其重要的支柱產業,對于舟山地區的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隨著全國旅游經濟的快速崛起,舟山單純的休閑觀光旅游逐漸向休閑文化旅游的模式轉變,尤其是音樂文化旅游是時下較熱門的休閑方式,在文化創意的背景下,將舟山本地的音樂資源與旅游相結合的動因已經形成。本文將通過三個方面,對舟山音樂文化旅游現狀的調查研究進行闡述。
在前期的調研工作中,筆者將舟山目前可用的音樂文化資源進行了梳理、比對和分類,針對目前文化創意的發展情況,結合本地旅游的現狀進行分析。舟山地區的音樂文化可參考性的實際價值非常豐富,有著文化歷史時空性、標志性、依附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成為了舟山音樂旅游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動力因素。
(一)文化歷史時空性
舟山群島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從歷史看,舟山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有底蘊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濃郁粗獷的海洋民俗文化、瑰麗奇秀的海洋景觀文化、闖蕩四海的海洋商貿文化、魚水情深的千島“雙擁”文化等。舟山海洋文化有別于內陸農耕文化,其根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文化。在其特色的文化背景下,歷史性音樂的資源也是非常豐富,如地方曲藝“唱新聞”在定海已有二百年歷史,由于演唱的內容大多為本地及外鄉的時政新聞或傳奇故事,用的又是定海方言,聽來格外親切。唱的曲調有人們熟悉而且好聽的民間小調,有“寧波走書”中的賦調、二簧,變化較多,深受基層群眾喜愛。舟山鑼鼓作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明清時期就在定海廣為流傳。從最早的船靠碼頭用它來招徠客人,到后來大戶人家婚嫁喜慶、新船下海、開張營業等,諸如此類的音樂文化歷史時空性是很有特點的。
(二)鮮明的標志性
所謂標志性,是指音樂資源發展的空間結合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標志性。如民間音樂翁州走書、跳蚤舞律動音樂等,只有在當地才有流傳,即使相近的地區都沒有相似的音樂形式存在,這種標志性為音樂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新的研究契機。
(三)依附性
所謂依附性,是指音樂旅游資源與地方的水土文化相互依附。如飛鳥離不開天空一樣,像舟山的漁歌號子、舟山鑼鼓、舟山佛教音樂等音樂文化資源只有在固定的空間才得以生存、保留和發展,得以體現其特殊的藝術價值和特征。所以,在文化創意的背景下,應該結合地方音樂文化資源,以其依附的空間性進行相關的產品開發。例如,舟山實景演出的《印象普陀》就是非常典型和成功的案例。
舟山地區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具備產品開發的基礎條件,其優勢因素可以借助勢態分析法——SWOT分析模型,了解和明確舟山地區音樂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發展的特點,解析其面臨的機會和挑戰,為音樂旅游產業開發提供現實依據,建立舟山音樂旅游產業,進而提出創新推動舟山音樂文化旅游的可行性策略。
(一)競爭優勢
隨著舟山旅游業的發展,舟山以其獨特的海洋資源和人文景觀,文化生產品牌疊加的效應已經形成。作為我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舟山地理位置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口外緣的東海洋面,背靠上海、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和長江三角洲等遼闊腹地,常年平均溫度15°,具有冬暖夏涼的優勢特點,客源性的資源有:佛教文化、休閑漁業、海洋生態類、節慶活動類、歷史風俗和人文建筑類。結合舟山音樂資源文化歷史時空的特點,為音樂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二)現實契機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旅游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舟山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音樂旅游市場作為可開拓型的資源市場,為旅游產業飛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臺,如每年舉辦的東海音樂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國戲劇基地、全國藝術院校實習基地——舟山南洞藝谷的藝術資源開發為舟山藝術發展做出較好的標桿作用,還有政府大力投入的藝術劇院的建設,給舟山地區音樂旅游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此外,音樂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動,也不是旅游業的一個普通分支,有其專業性和特殊性,始終離不開音樂方面的參與、組織與指導,舟山文化館、舟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海洋大學藝術專業等,為舟山地區音樂旅游產業提供了高層次高質量的生產力,可以更直接地從專業角度為音樂產品的品質建設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一)提煉特色音樂文化的內涵,構建地方文化之旅
舟山地區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在文化創意的背景下,音樂旅游產業開發時,首先要從舟山音樂文化資源的經濟實用性出發,實現其文化價值。文化價值又是音樂文化內涵的核心,也是開發音樂旅游產業的實力支撐,通過對現有產品進行整改,開發新的音樂旅游項目,做到先保質再求量,使游客在觀光游玩的同時,體驗舟山內在的旅游文化魅力。
(二)建立品牌營銷策略
從現有的舟山音樂旅游資源中可以發現音樂旅游產品的營銷模式相對單一,處于被動地位。要改變這個格局應該有機融入到旅游中去,在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音樂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此外在音樂旅游項目音樂旅游產品開發時,務必做好市場調研,以了解旅客的消費需求從而使開發的品牌更具有人文化、需求化、依賴化,打開音樂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與認同度。
(三)優化產業結構,完善配套系統的構建
在文化創意的背景下,完善“官、產、研”配套體系的構建,使音樂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的產業結構中能發揮其優勢,為了規范和促進音樂旅游產業的發展,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合理科學建立音樂旅游開發的管理體制,從立項開發到運營后期革新,必須嚴格監督,使音樂文化結合旅游產業可做到持續、良好、穩定的發展。
音樂文化資源是地方文化的時空藝術,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音樂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領域,是以音樂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音樂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音樂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休閑生活方式,也是音樂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以舟山地區音樂文化資源與旅游相融合機制為研究對象,在舟山音樂旅游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行了調研、比對,認為音樂文化資源結合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和投入,還需各類專業、學科領域的融合與支撐,積極汲取相關產業發展中的優秀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使音樂文化價值與旅游經濟價值得以共同體現,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實現價值、經濟的共贏。
[1]劉芳.地方音樂文化的價值探索[J].文藝生活,2015(35).
[2]楊均.地方音樂文化的產業思考[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3.
[3]董海燕.對傳統音樂進行旅游開發的宏觀思考[J].企業經濟,2013(8):110-113.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