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劉 璐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非遺”舞蹈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傳承發展
——以山西“翼城花鼓舞”為例
李永明 劉 璐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我國的鼓舞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區的傳統鼓舞藝術,也是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為例子,介紹了“翼城花鼓”的概況,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傳承和發展“非遺”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從高校藝術教育入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保護、繼承和發展,才能促使鼓舞藝術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才能把保護和傳承“非遺”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非遺;翼城花鼓;傳承;發展;高校
(一) “翼城花鼓”人文背景
“花鼓”是山西眾多民間舞蹈中具有獨特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具有廣泛的流傳性,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主要流傳在山西的晉南地區?!耙沓腔ü?”主要流傳在山西省臨汾地區的翼城縣,在翼城縣花鼓遍及全縣的各個村子,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花鼓藝人和花鼓隊,人人都可以打花鼓。因此,翼城又有“花鼓之鄉”的美譽。
在山西的翼城有句民謠是這樣的:“繞城西北東南走,處處皆聞花鼓聲”,這句人人皆知的民謠將翼城花鼓的格局形容得十分貼切,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晉南花鼓”之一的“翼城花鼓”在當地的廣受歡迎和流行盛旺?!耙沓腔ü摹币脖灰沓侨嗣穹Q之為“打花鼓”,并且關于“花鼓”名稱的來歷,有多種不同的傳說。通過了解,目前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因為花鼓的鼓棒和鼓面上都繪有美麗的花紋或貼上精美的貼花,因此把這種帶有花紋的鼓稱為花鼓;也有說是因為人們在表演時擊敲鼓的動作和鼓點十分花哨,因此而得名;還有說是因為表演花鼓的藝人們在表演時敲擊鼓的動作和鼓點十分花哨,因此而得名;還有說是因為表演花鼓的藝人們每個角色的裝束都有花,例如花冠、花襖、采花裙和采花鞋等??傊?,所有的說法都與“花”字有關。在民間以及部分史籍的傳說和記載中,“翼城花鼓”都與廟會或元宵節有關。當地一首悠久的花鼓歌唱到:“唐王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熱烘烘”。關于這首花鼓歌,據老藝人們說它曾被刻在村東頭的祠堂中的一塊大木牌上,并且在歌詞下還刻著“大唐貞觀三年”的字樣,被村民們視為“傳家寶”??上У氖牵@塊木牌于1939年被侵華的日軍所燒毀,而祠堂也于1941年被拆毀,因此翼城花鼓的起源也只能成為傳說。[1]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分的資料來準確地表達翼城花鼓的來歷,但是通過走訪老藝人和當地民眾以及傳說,可以肯定的是“翼城花鼓”與春節、元宵、中秋節和廟會等盛大節日一定有十分密切的淵源。
(二)“翼城花鼓”表演內容和形式特色
翼城花鼓”表演內容大多也與民俗密切相連,每年的正月十五、慶豐收等重要的節日,都會進行“花鼓”的表演。表演通常是在民眾眾多的大廣場上進行,在慶祝豐收時候,也會在田間地頭進行表演打花鼓。“翼城花鼓”的動作是上身動作靈活,腳下步伐多變。上身動作有“擰、聳、晃、繞、推、拉、扭、擺、搖。”下身動作有“蹲、蹦、踢、跳碾、轉?!薄氨硌菪问蕉嘁詮V場表演、打地攤的形式來演出。邊走邊表演,演出形式較靈活,不拘泥于場地的限制。表演動作鏗鏘有力,技術技巧嫻熟多變。”[2]“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也豐富多樣,其中最常見的六種表演形式有:“1、以鼓為主的帶女苗子和丑的表演。2、男女的集體表演。3、男、女鼓手對打。4、杠上表演。5、多鼓表演。6、二人打一鼓,俗稱二龍戲珠?!彪S著時間的推移,歷史變遷,“翼城花鼓”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自己獨具魅力的風格特色,簡單地可以概括為:“氣勢逼人似猛虎、神態逗人像頑皮、靈巧多變節奏快。”
山西的“翼城花鼓”是一種能夠反映當地民眾生活狀態的民間舞蹈。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不斷地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地改變。各種新文化新思想的傳入,無時不刻沖擊著我們的地域文化。人們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以及思維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豐富我們生活的方式也由原來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逐漸被網絡、科技產品、流行音樂等流行形式所取代。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民間帶有娛樂性、自發性和群眾性的“翼城花鼓”舞蹈慢慢地被人們摒棄。
“翼城花鼓”規模不斷的變小可以從以下幾點中看出來:1、“翼城花鼓”的生存離不開社火以及傳統民族節日等文化環境。而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進步,從神鬼上得到解脫,關注傳統民間舞蹈藝術的人越來越少。 2、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很多外來文化沖擊了我們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關注新文化,而忽略了對本土文化的關注。而“翼城花鼓”是伴隨著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春節、廟會、社火等民俗節日進行的,現在除了春節、元宵節社火以外的其他民俗活動已經在當地很少能夠見到。3、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表演花鼓藝術的老藝人也在逐漸減少,老藝人逝世以后,多半都是業余愛好者和半職業者來表演,表演的技藝不如老藝人的精湛,導致精湛的藝術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傳承。四、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娛樂方式呈現多樣多彩,相比較單調的花鼓表演,年輕人更喜歡上網、購物、旅游等,這就導致了關注、學習并繼承這一傳統花鼓藝術的人越來越少,由此而看,“翼城花鼓”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在2006年5月20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意味著風格別具的“翼城花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研究“翼城花鼓”傳承和發展就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不僅僅要以保護為重點,還要注重其發展和傳承。需要政府、社會、法律、國家的保護,發展、傳承的同時,還需要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繼承和發展,那么如何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傳承和發展這一“非遺”舞蹈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非遺”進入高校藝術教育課堂
要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首當其充的是將“翼城花鼓”引入高校的藝術課堂當中去。據了解,翼城花鼓在高校藝術教育的教學情況:“2011年5月17日,翼城縣的三位花鼓藝人走入高校課堂,為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的大學生教授原生態的翼城花鼓。更為可喜的是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己經著手編寫包括翼城花鼓在內的鄉土教材——《山西民間舞蹈》?!盵3]2015年4月8日,應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的繼承人王華明到太原師范學院進行了兩周的講學,舞蹈系100多余人參加了學習。王明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傳承人之一,他長期研究翼城花鼓,練就了一身超高的本領,對花鼓藝術精通嫻熟。他將自己多年所學傳授給太原師范舞蹈系的廣大師生,將同學們帶入到了民間舞蹈藝術世界,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到了民間舞蹈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學生們掌握了“翼城花鼓”的基本技巧,領略“翼城花鼓”的獨特藝術魅力。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已經進入了高校藝術教育中,并且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組成部分。
“翼城花鼓”進入高校藝術教育課堂,不僅僅促進學生身體素質訓練和心理健康發展,還能提高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訓練了學生身體的靈活協調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的良好品質,拓寬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的新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進入高校藝術教育的課堂中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延續我們的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感?!耙沓腔ü摹痹诟咝K囆g教育中傳遞出的不只是一種舞蹈文化,更多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二)高校藝術教育傳承發展“非遺”舞蹈的方式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采用錄音機、相機、錄像機對老藝人的花鼓表演進行錄音、錄像。整理過后,帶入高校藝術課堂中進行播放觀看,讓更多的在校大學生了解、學習“翼城花鼓”的魅力。
還可以邀請老藝人到高校藝術課堂中,為在校學生現場講解,表演花鼓藝術, 讓高校大學生真切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的魅力,并增強學生學習、保護、發展和傳承“非遺”的意識。
在對“翼城花鼓”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后,可以組織學生實地采風學習,對“翼城花鼓”進行全面學習,這樣能將“非遺”舞蹈文化融入高校的藝術教育中去,為在高校傳承發展“翼城花鼓”打下良好的基礎。
1.“翼城花鼓”舞蹈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教材中
“翼城花鼓”要融入高校藝術教育中,需要對民間“原生態”的花鼓藝術,進行整理和提煉?!霸鷳B”的民間舞蹈是一種在百姓間傳承的一種民間藝術的狀態。想要讓他進入高校的藝術教育課堂當中,需要對“原生態”的花鼓藝術進行加工、整合、改編提煉。讓教材中的“翼城花鼓”仍然具有代表性,能夠代表山西晉南地區的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同時還要有系統性,教材內容的設定不僅要全面、系統地把握好“翼城花鼓”的獨特鮮明風格特征、動律和動作,還要包含本土的文化,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學到舞蹈技能的同時也學到了地域文化知識,能夠促進“翼城花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傳承和發展。
2.高校藝術課堂老藝人的口傳身授
舞蹈教學的的重要方法就是口傳身授。舞蹈是一種人體有律動的藝術,人的語言對表意不能做出清晰明確的解釋。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僅僅靠嘴巴去講解,只是觀看資料里的“翼城花鼓”是不能將傳統藝術發展傳承下去的。老藝人進入高校,對在校學生進行現場教學,邊做邊講,邊做邊體會,理論伴隨著實踐,才能夠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花鼓藝術的實質內涵和風格特征。老藝人進高校藝術課堂教學,將最傳統、最純正的花鼓藝術帶入藝術課堂當中,對“翼城花鼓”動作的講解、動作要領的分析、鼓舞知識的傳遞、思想的滲透,都促進了花鼓藝術在高校的持續發展。
3.高校對舞蹈藝術人才的培養
想要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單單靠民間傳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是遠遠不夠的。要善于利用當地高校資源優勢,利用高校的高素質人才,在高校內培養掌握“翼城花鼓”風格特征、技術技巧、文化內涵的專業人才。在掌握了傳統民間花鼓藝術的基礎上,對“翼城花鼓”藝術進行創新性研究,進一步探索花鼓藝術的魅力,把花鼓藝術發揚光大,真正地做到“翼城花鼓”在當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讓經典的“翼城花鼓”經久不衰。
“翼城南花鼓”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之所以能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其特有的動作語言、表演形式以及與歌舞、器樂的密切配合是功不可沒的。自“翼城花鼓”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研究翼城花鼓的傳承和發展就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對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就顯得尤為重要。將“翼城花鼓”進行提煉和整理,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材當中,邀請花鼓老藝術家進入高校藝術課堂中,以及利用高校的高素質人才,重點培養表演花鼓藝術專業人才,將會達到在高校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的目的。希望在高校藝術教育中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進行持續性的發展,通過高校藝術教育的平臺把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得更有生命力。
[1]高思遠,梁泉.腰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溫潔.試談翼城花鼓[D].山西大學,2009.
[3]王彬.翼城花鼓傳承保護情況的調查思考[J].黃河之聲,2011(20).
[4]史瑛瑛.山西翼城花鼓舞蹈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2010(5).
[5]顧小英,田彩鳳.山西民間舞蹈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6]鄭昕.山西民間舞蹈萬榮花鼓研究[J].2013(6).
[7]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繼承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M].江蘇:高印書館,1993(1).
J7
A
李永明(1963-),男,陜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學理論研究;劉璐(1993-),女,山西運城,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舞蹈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