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000)
淺談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楊 柳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000)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作為人類藝術文化遺產,如何傳承和創新發展是國家政府和人民群眾面臨的一項嚴峻的工程。本文將對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起源、特征和生存現狀進行分析,并通過對湘西傳統苗族鼓舞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系進行探究,從而提出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新路徑。希望能夠對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湘西傳統苗族鼓舞;傳承 ;創新; 發展
苗族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據文獻記載,“苗族是古代‘三苗’的后裔。‘三苗’又是九黎之后也。”苗族先祖蚩尤的戰敗,使苗族從中原被驅趕至西部的崇山峻嶺之中。湘西苗族經過七次大遷徙。逐漸散居分布于中國南部山區和西南高原的湘、黔、滇、川、桂及東南亞等地的山區。苗族最富有神秘色彩、傳承歷史悠久的舞蹈便是湘西傳統苗族鼓舞,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和鳳凰、瀘溪、古丈、花垣、保靖等縣。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調查發現,鼓舞源于漢代以前苗族傳統的祭祀活動。經過歷代人民的改革和傳承,鼓舞的應用范圍擴大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苗族人民借助鼓舞趕走生產勞作的疲憊,并且根據生產勞作的運動形象創造一系列的舞蹈。源于自然的歌唱、生產勞作的舞蹈,鼓舞是人民心中的吶喊。鼓舞經由歷代人民的傳承,不斷被注入時代的特色,凝聚精粹的鼓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作為苗族人民精神的支柱,苗族鼓舞已成為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湘西傳統苗族鼓舞是古老的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中創造,也是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斷發展的一種神秘而古樸的文化。
(一)傳統苗族鼓舞存在的形式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鼓舞新的傳承形式正在興起,主要是學校教育傳承和社區文化傳承。學校教育傳承即在學校或培訓機構的課堂內傳承學習苗族鼓舞的表演技藝。苗族鼓舞作為苗族的重要文化標志,作為苗族古老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因而在湘西地區很多學校開展了苗族鼓舞教學,并將其融入到學校教學和科研中去。比如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把苗族鼓舞作為湘西本土舞蹈課程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吉首大學體育學院將苗族鼓舞列入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必修課之中。吉首市民族中學與矮寨中學,都是將苗族鼓舞列入音樂舞蹈課程與體育課程之中。另外,社會文化傳承是指通行于社會范圍之內的特定的文化現象。社區通過組織開展各種與苗族鼓舞有關的文化活動,讓群眾認識苗族鼓舞、了解苗族鼓舞,從而創新發展苗族鼓舞。比如在湘西州文化部門的支持下,由苗族鼓王或鼓舞傳人在吉首市開辦了一些苗鼓培訓機構,專門教練苗族鼓舞,培養了大批的苗族鼓舞愛好者。可見,在當前社會中活動中,社區文化傳承無疑起著積極強大的作用。
(二)傳統苗族鼓舞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受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影響,人民流動率升高,苗族與外部世界交往越來越頻繁。伴隨著人口流動隨之而來的信息交流、產業技術流動大大改變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習慣,比如網絡電視、移動手機。閑暇時光的娛樂活動降低人民群眾對鼓舞的熱情。外流人口受到都市生活的影響,將都市人民的生活習慣帶入本民族,沖擊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外部文化的沖擊,本民族人民自我突破與改變都致使一些古老的文化藝術和民俗走向沒落,湘西苗族鼓舞目前也面臨消亡的局面。
(一)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傳承是湘西傳統苗族鼓舞創新發展的基礎和首要條件
湘西傳統苗族鼓舞是湘西特有的少數民族舞蹈,也是屬于中國民族民間的某一種舞蹈。中國民族的舞蹈想要突破當前的發展局限,需要先傳承民間舞蹈文化,守住民間藝術的根基。換言之,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傳承是舞蹈破而立新的基本條件。我國民間藝術舞蹈是我國藝術文化的精粹,凝聚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精神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對生活的總結,對自我的突破。就湘西傳統苗族舞蹈的發展而言,除了必須具備專業的藝術知識、創新精神、舞蹈想象力之外,民間文化的基礎亦不能忽視。傳承湘西苗族舞蹈,需要苗族民族舞蹈作為成長的根基,如果缺少民間舞蹈,那么苗族鼓舞的創新之說只能是虛妄的。所以,研究者應當深入到苗族的民間,尋找藝術的根源。詳細、認真地研究與學習湘西傳統苗族鼓舞,使湘西本土民間藝術取得更大的繁榮。
(二)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創新發展是湘西傳統苗族鼓舞傳承的必然要求
創新事件的發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基礎,通過對具體物象細致的觀察、深入的了解,才能夠真正地破舊立新。鼓舞的創新需要從民間鼓舞的大環境中尋找起發展的根源、發展現狀、藝術表達形式等。與苗族鼓舞密切相連的就是鼓舞源自于苗族人民的生活,是人民對生活的總結。離開生活要素,談創新必將遭遇失敗。研究者需要從湘西苗族傳承的鼓舞中尋找包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生活元素、生產勞作、民族性格等,從中感悟勞作人民對生活的熱情、深愛,并在鼓舞創作中延續這一情感。
(三)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傳承有助于合理評定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創新發展效果
當民間舞蹈藝術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之后,很多舞蹈工作者都對湘西苗族鼓舞創作進行嘗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很多優秀的、有價值的湘西鼓舞,但是也存在很多失敗的案例。通過對失敗的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很多失誤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站在民族舞蹈的特色、情感、價值基礎之上的文化創造,借鑒成功經驗,考察失敗因素,能夠不斷弱化失敗因素產生的根基。民間舞蹈的傳承被賦予時代的特色,同時又需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兩者有效結合,湘西苗族鼓舞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創新。
(四)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創新發展是對湘西傳統苗族鼓舞批判性傳承的過程
尋找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發展就是尋找湘西傳統苗族鼓舞舞蹈演進的過程,從哲學角度來講,事物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鼓舞經由歷代文化的提煉已經呈現出如同“成熟”“穩重”的女子一般,那么該如何保持女子年輕的時光呢?傳承與創新需要科學、合理價值觀的指導,對待湘西苗族鼓舞要堅持辯證的態度看待問題,堅持與時俱進。對湘西傳統苗族鼓舞進行批判性的傳承。我們應吸收湘西傳統苗族鼓舞優秀的文化,摒棄封建、落后的藝術元素。另外,外來文化藝術對湘西傳統苗族鼓舞的傳承與創新產生巨大的沖擊。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心、崇拜心理,都影響著藝術者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的選擇。文化交流必不可免,保持開闊的眼界也是跟隨時代發展的必要途徑,但是面對外來文化則要保持客觀的態度,吸取優秀的文化融入到我國的民間舞蹈當中。
經濟的發展改善湘西苗族的生活水平,湘西苗族鼓舞的創作、表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經濟快速進步對文化的沖擊是非常強烈的,如果鼓舞的傳承者過于快速提升鼓舞的發展速度,那么鼓舞文化很多內容將會被遺漏。鼓舞文化的傳承人在文化傳承和再創作的過程中,需要謹慎控制,在時代因素不斷被融合的過程中如何保障古老文化元素的傳承是當前應當思考的問題。傳承意味著要對民間鼓舞文化進行歸納整理,分門別類地處理好鼓舞文化資料,提高文化資料的保存效果和質量。文化傳承者在創新工作中處理審美觀念、性格特征對鼓舞文化的影響。傳承體系的帶動需要政府作為強大的后盾提供支持,強化民間鼓舞文化場地、文化用具、文化服裝、文化產業的發展。另外,民族文化對外界文化的吸引力較高,利用因素打造具備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教育體系,刺激民間舞蹈傳承的熱情和積極性。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志》撰寫小組.民族志(湖南長沙)[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岳成瑤.淺論中國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繼承和發揚的必要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2,38(36):189-206.
[4]趙明.淺談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繼承”與“發展”的關系[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24(10):113-130.
[5]李斌.淺析彝族傳統舞蹈《頂燈跳弦》的繼承與發展[J].文山學院學報,2013,29(2):166-185.
[6]范佳美.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播[J].戲劇之家,2016,18(2):89-104.
[8]張囡囡.論民族民間舞蹈在當代社會中的發展方向[J].戲劇之家.
J722
A
楊柳,湖南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