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鈺
(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重慶 402160)
試論中國音樂聽眾結構的現狀與改善工作
江 鈺
(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重慶 402160)
對我國音樂聽眾結構的概況、現象以及本質進行分析,說明不同群體的音樂聽眾之間的關系,呼吁改善中國音樂聽眾的不合理結構。
音樂;聽眾結構;改善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學生道德水準,促進智力和身心發展的有力手段。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音樂是運用節奏、旋律、和聲等手段去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反映生活的一門特殊的藝術。通過音樂教育,人們在陶冶情操的同時,自身素質也得到了提高。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而半數的農村人口在音樂美育方面還難以得到科學系統的教育,以至于中國音樂聽眾的素質參差不齊,聽眾結構尤為不合理;而城市民眾中,多數人還未意識到音樂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許多城市地區的人意識還停留在過去,認為從事音樂工作的人都是“混飯吃的”,演奏員就如同北京天橋上耍猴、變戲法的藝人一樣,從事音樂工作就是“賣藝”。這種思想大多存在于城市的中老年人群中。正是因為這樣不正確的思想左右,音樂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嚴重地忽視。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音樂美育的價值所在,但人們心目中長久以來的農村音樂教育的環境影響,以及人們對音樂工作的不正確理解,使得中國音樂聽眾的素質仍處在初級階段。為了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 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僅重視校園音樂教育, 同時要重視包括校園在內的全社會音樂聽眾結構的改善工作。
現代音樂聽眾分類學將音樂聽眾分為三個群體,第一個群體是“高度發展的”,這一群體的聽眾一般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的本體和內涵都可以很好地去掌握和領悟,且有較高的音樂涵養;第二個群體是“中等發展的”,這類聽眾不完全具備音樂的感知能力,對于音樂的內涵不能完全掌握,甚至會脫離音樂本身所表達的內容。第三個群體是“低度發展的”,這類群體幾乎不關注音樂,認為音樂是生活中多余的產品。
在中國,由于以前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音樂美育的不重視,加上2000年以前中國應試教育的教育體制,家長和學校幾乎都鼓勵孩子考取諸如清華、北大一類的名牌大學,鼓勵孩子學好數理化等基礎學科,而不希望孩子們被音樂、體育等科目分散精力而影響主課的學習。雖然2000年以后,國家教育部開始加大音樂類高等學校的招生力度,各個大學也開始增設音樂類的專業教育,但就中國13億的人口而言,每年一萬多的音樂專業畢業生只能算是極少數的。所以,第一個群體的人群增長尚需時間。
第二個群體多于第一個群體,但也是少數。在中國,這類人群集中在城市里,他們在讀書時接受過小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小部分音樂教育,在城市中又被各種信息傳播媒介所影響。這類人群所關注的大多是輕音樂和流行音樂。
而第三個群體則超過中國總人口的半數,他們大多集中在農村以及鄉鎮。這類人群沒有接受過科學的音樂教育,又因為中國以農業人口居多。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傳唱民歌,但大多數民歌只是他們相互交流以及祭祀、娛神的方式,唱歌的人不知道他們唱得是什么音、什么調,更不知道什么是音樂美育,不唱他們的民歌他們就沒有音樂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加之國家減免農民稅收政策的出臺,農村的孩子們大多數讀完初中就會被送進城里打工賺錢養家糊口。這些孩子在進城后就和第二類人群一同被各種媒介所影響。所以,第三類人群正慢慢向第二類人群過渡。
結合以上對于中國音樂聽眾結構的現狀分析,筆者認為,中國的聽眾結構極為不平衡,需要花大力度,下大力氣去改善。改善音樂聽眾結構的任務, 就是逐步將低度發展的聽眾逐步轉化為中等發展,將中等發展的聽眾逐步向高度發展所轉化。這樣的“轉化”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型,需要政府、社會、音樂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各種媒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改善音樂聽眾的結構是當前擺在眾多音樂教育者面前的一項當務之急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弄清楚音樂聽眾的本質。
(一)低度發展的音樂聽眾
低度發展的音樂聽眾大多生活在遠離城市的鄉鎮及農村。在過去,這類人從小就接受以農耕技能為主的家庭式教育,小學、初中教育只是附屬品。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的發展得到有效的提速。但音樂教育至今還是沒有得到重視。造成這一點的原因是農村經濟相對還是比較落后,認為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務工、務農從而得到經濟效益。這種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正常的思維定式,而并不代表這類人群主觀思想上忽視音樂美育。
(二)中等發展的音樂聽眾
中等發展的音樂聽眾占中國城市人口的大多數,這類人群大多受過中小學基礎音樂的教育,所以普遍具有一些音樂素養,但還未談得上音樂修養。在這類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對自身的音樂修養有更高的要求,他們或學習器樂,或學習聲樂,或參加音樂沙龍或雅集等音樂交流活動,陶冶自己的性情。但大多數人學習音樂或欣賞音樂僅只是停留在感性階段,而未提升到理性認識。所以,這些人對于音樂只能停留在門外,而對于音樂的內涵則是枉然。例如,筆者在某次外地回城的途中,聽到同車的旅客以巴赫《d小調觸技曲》作為手機鈴聲,隨后筆者詢問該乘客出于何種原因以該音樂作為手機鈴音,該乘客回答,這首施特勞斯的圓舞曲我很喜歡。但就大多數中等發展的人群而言,聽到《藍色多瑙河》的旋律只能說耳熟。而這類人在中等發展的音樂聽眾當中占大多數。但相對低度發展的音樂聽眾人群而言,中等發展的人群具備音樂美育的能力。
(三)高度發展的音樂人群
高度發展的音樂人群基本上都受過專業、系統的音樂教育,這類人群占很少數。而就改善聽眾結構而言,這類人群是極為重要的。這類人群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對于音樂的本體諸如旋律、曲式、和聲等有掌握的能力,對于音樂的內涵可以基本掌握。但這類人群往往將自己凌駕于普通人群之上,認為自己從事音樂工作,是高雅的,非音樂工作者不懂音樂,就是低俗的。中國的藝術工作者至今依然遵循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會談上的講話》一文的中心,就是藝術工作者永遠為工農商學兵服務。音樂亦是如此,音樂工作者應有意識地放低對于自己的定位,正確地認識到音樂服務于人民的職責所在,明確自己勞動人民的身份屬性,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于大眾。如果大多數音樂工作者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些,那么,高度發展的音樂聽眾人群必將是音樂美育的主力軍。
對于低度發展的音樂聽眾人群而言,他們所處的地區缺少與外界交流的媒介以及接受外界信息的媒體。政府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基本建設步伐,在這些地區盡可能多地覆蓋有線或無線電視網絡、廣播發射站、網絡等有聲媒體。對于這些地區的學校建設也應該重新進行審視,應有意識地在九年義務教育大綱中重新將音樂教育重視起來。對于中等發展的音樂聽眾人群,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應同時重視自身音樂修養的培養和提高。教育部門應編寫包括嚴肅音樂、輕音樂、民間音樂的教材, 從幼兒園開始抓起直到大學, 使每一個人從小就受到優秀音樂的教育。各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要培養普及交響音樂、輕音樂、民間音樂的專職人員, 深入機關、企業、街道等作專題音樂講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自身音樂修養塑造的重要性。所以,政府應鼓勵藝術類培訓、傳播機構的設立,使音樂的傳播面更為廣泛。
由于高度發展的音樂聽眾人群大部分都受過系統音樂教育,這類人應發展自身優勢,充分認識自己的職業屬性。首先,音樂工作者應將自己在社會中擺放在合適的位置,明確自己服務于大眾的職責;其次,高等藝術院校、音樂院校的師生走出校門, 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到各高等院校作專題音樂講座以及示范性演出。
通過對三個層面音樂聽眾的現狀分析,筆者認為,改善中國音樂聽眾不合理結構的工作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工程,諸多因素使這項工作困難重重。但必須承認,隨著中國總體經濟的發展和人民自身素質的普遍提高,這項工程各方面不利的因素正朝著有利的方向慢慢地轉變。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加大,農民的娛樂生活種類增多,許多農村人雖然還不能對自身音樂素養的培養有要求,但已經開始渴望接受音樂;在城市中,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自身音樂修養建設的重要性,高校校園中音樂教育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就要求音樂工作者、教育者繼續堅持不懈地努力,將這項工程的進程不斷地向前推進。
J602
A
江鈺(1985-),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古箏演奏、民族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