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廣東舞蹈學校,廣東 廣州 510075)
學科建設視野下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傳承探究
周 杰
(廣東舞蹈學校,廣東 廣州 510075)
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勞動人們共同智慧的結晶,歷史非常悠久,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少數民族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正漸漸消逝。為了實現民族多樣化發展,現階段,我們亟需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教育傳承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時,教育工作者應分層次、分角度進行,遵循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理念,結合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傳承、弘揚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本文重點探討學科建設視野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傳承問題。
學科建設;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傳承
新形勢下,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發展非常嚴峻,文化融合的趨勢正在不斷蔓延。由于外來文化的流入,對傳統的本土文化產生較大的沖擊力,因此,必須加強本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必須重視其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一)學科建設視野下舞蹈文化的教育傳承
長久以來,文化與文化傳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缺一不可。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兩者之間發展、融匯、轉變的過程中,舞蹈文化、舞蹈文化教育內容慢慢滋生,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長期以來,舞蹈文化本身豐厚的文化底蘊,并在性質特征方面與文化的傳承教育保持高度統一;其次,由于我國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歷史大環境、少數民族人民的特定情感下形成的,因此,它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核心與精髓,長此以往,構建了完善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體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有效解決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成效。新形勢下,開展舞蹈文化教育活動是傳承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舞蹈文化教育工作,多是通過教育工作者口傳身教,讓學生接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他們傳承與創新、弘揚少數民資舞蹈文化的意識。傳承和弘揚舞蹈形式、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過程,是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開展舞蹈文化教育活動時,大量的學習訓練能加強學生對舞姿的掌握、對舞蹈文化的認識,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層次價值。徹底改變“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學習現象,推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
(二)舞蹈文化的教育與舞蹈文化間的聯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一體化世界格局的明朗,各國文化軟實力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識,各國紛紛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本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國共有56個民族,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而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具有獨特的個性,文化層次結構明顯,是新形勢下學科建設視野下的創新文化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內容比較單一、固定,偏向于繼承與發揚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學科體系。實用性較大,旨在滿足人類文化發展的需求,能有效加快我國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學科建設動力主要依賴于:第一,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是長期以來社會發展下自動生成的文化本質,以傳承與弘揚文化為工作重心,從而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以實現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為目標,大力提高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適應能力,并提高其與當代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合。
另外,學科建設視野下,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活動,為學生創造立體的學習空間,一改傳統的文化呈現方式,讓民族舞蹈文化以栩栩如生、具體生動的肢體語言在大眾面前直觀地展示出來,深層次挖掘舞蹈文化中蘊含的價值、深層次的內涵,不斷提高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質量。在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向學生分析舞蹈文化,讓學生以及社會大眾能全面了解到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歷史淵源,最終能掌握、感悟這些文化的靈魂。新形勢下,少數民族文化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須做好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工作,將它與全民族的文化研究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時,必須正確認識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作為特殊的文化保護方式,是一種“現實性手段”,因此,要提高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契合度,強化人類的行為方式,實現行為方式與肢體語言的結合,從而實現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創新傳承,實現全民族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延伸拓展舞蹈文化的教育內容
我國少數民族數量龐大、類型繁多,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資源、民俗習慣、生活方式、經濟程度的不同,導致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也存在差異,實現個性化發展。在開展少數民族文化舞蹈教育活動時,教育工作者要綜合考慮分析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中所蘊含的宗教信仰、自然環境與傳統風俗,引導社會大眾正確認識少數民族舞蹈對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僅能挖掘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價值,還能提高少數民族文化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其次,在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時,由于教學負擔沉重、學生數量龐大,以致于無法全面、高效地開展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教學活動。由此可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優先挑選出資質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讓優秀的、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幫助那些基礎差、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優生帶動差生,在提高差生能力的同時,優生也能實現自我知識的鞏固、能力的提高,最終有效提高教學水平與學生的學習質量。另外,要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去拓展、延伸學習所學的知識,從而全方位、深層次掌握所需傳承的民族文化內容,最終提高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質量。
(二)打造高質量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平臺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與社會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高質量的教育平臺也逐漸得到建立和完善。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發展,好的教育平臺是開展教育活動、采取教學策略、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基礎,對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甚至對整個教育體系產生化學作用。由此可見,教育平臺是加快教育建設步伐的關鍵之一。其次,教育工作者應時刻遵循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的系統性、穩定性與規范性。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并慢慢形成系統的教育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職業素養,創新教學方法,掌握教學技巧,重視教學重難點,不斷實現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樹立正確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理念與原則
1.教學內容應始終遵循典型性、鮮明性的原則
在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教學活動時,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風格與傳承要求的契合程度,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體系建設工作。
2.充分挖掘教育價值
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獨特魅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創新開展文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時刻秉承“即興創作、發散思維”的理念,發揮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3.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
在建設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體系時,大力倡導和弘揚人文主義,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的自主性與參與性,從而實現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健康傳承與弘揚。
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并且經久不衰,被不斷弘揚與創新,如今,實現了開放性與民族性的高度統一。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擁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個性十足,因此,在傳承和弘揚的過程中,必須保留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底蘊,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朱紅.建立民族舞蹈特色教學體系,傳承與發展民族舞蹈文化——兼論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發展模式[J].藝術教育,2011(2):18-20.
[2]陳立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舞蹈傳承發展的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1):40-43.
[3]于麗萍.學科建設視野下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傳承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36-138.
[4]惠穎.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巍山彝族打歌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10):93-96.
J7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