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業
(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淺析公共雕塑與公共性
陳 業
(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公共雕塑的創作是對公共性空間的塑造。它在創造形體和豐富空間的同時被使用、被消費,承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在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個人的審美情感,而且要充分地考慮諸多因素,如社會風俗、文化傳統、倫理觀念以及時尚、潮流等因素,構成了所謂公眾心理的方方面面。
公共雕塑;公共性;公眾參與
雕塑的種類有很多,公共雕塑作為其中之一,參與到城市空間設計之中,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雕塑設計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并逐漸從模仿西方模式中走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公共雕塑從展廳中走出,進入社會空間,對其屬性隨之提出了新要求——公共性。“公共性”是強調公眾有參與和共享的權利,體現人們對交往方式和生存方式平等性的追求,是民主意識加強的體現,所以體現公共性是創作公共雕塑的最重要目的。
公共雕塑同雕塑的區別類似于設計同藝術的區別,藝術創作雖然也帶有目的性,但更多的是情感的流露,而設計更帶有目的性和功能性。公共雕塑是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的關鍵并不在于是否處于空曠和寬闊的空間,而在于是否具有公共的精神內涵,公眾是否在欣賞的同時喚起對家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在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個人的審美情感,而且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去考慮諸多因素,如社會風俗、文化傳統、倫理觀念以及時尚、潮流等因素,構成了所謂公眾心理的方方面面。
公共雕塑的創作是對公共性空間的塑造。它在創造形體和豐富空間的同時被使用、被消費,承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公共雕塑雖然也屬于雕塑藝術的范疇,但它們又與雕塑家表達自己情感和審美取向的雕塑藝術不同,作為呈現在公共空間里的藝術品,它們應該在內涵和形式上與空間相協調,能夠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審美品位,是這個城市政治、文化和歷史的反映。在創作時,藝術家或許會擔心設計如果聽取大眾的意見會削弱藝術家的創造力。如果藝術作品忽略“公眾意見”,只是藝術家個人審美性的體現,那公眾的選擇是拒絕接受它。
雕塑作品《傾斜的弧》是1981年里查德·塞拉創作的,由長120英尺、高12英尺的鋼板制成的大型雕塑作品。這件作品安置在紐約聯邦廣場,它阻斷了橫穿廣場的道路,妨礙了市民的休閑活動,這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強烈要求拆除它。聯邦服務總署甚至不得不舉辦了為期三天的聽證會來判定是否應拆除《傾斜之弧》,但最終的投票結果為4:1,反對者贏得了勝利。塞拉的辯護并沒有“留住”這件作品,1989年3月15日,作品還是被拆除掉。
這個案例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公共性是公共雕塑同雕塑相比的根本區別。雕塑創作是藝術家個人審美情感的表達,但是如果為一座城市創作公共雕塑作品時,這將不是他的個人喜好問題,必須考慮到雕塑的公共性問題。藝術家如果以藝術的名義將自己的美學觀念凌駕于公眾利益之上,公眾需要“繞路”和打破原有生活節奏去配合藝術家的藝術理念,那么結果就是公眾拒絕接受這件作品,被拆除的結局在它粗暴地進入公眾空間之時就已經注定。
中國的城市雕塑在90年代至今的發展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處于初級階段,有些只是所謂的“公共藝術”,公眾參與和民間對這些藝術的影響非常有限,僅僅是安置在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而已。一個特定空間的公共雕塑作品需要征求這個空間使用者的建議,雕塑的形態不能代表公共藝術的全部意義,公共雕塑在設計時征求大眾的意見,大眾批評、拒絕、接受、參與、欣賞與評論等一系列的活動是公共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本身就具有積極的意義,是讓公眾參與藝術的大膽嘗試。公共藝術不能由開發商和政府主導,再讓藝術家獨立創作,那這樣的作品即使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也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公民應該對公共藝術擁有知情權和參與權,只有公眾與藝術家處于平衡的位置,才會產生被公眾接受的作品,同時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90年代后,大眾對藝術的審美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刻板的英雄崇拜模式轉變成了人性化、個性化、觀念化的自我表現意識,強調個人感受。這一審美意識的變化也促進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審美方式的多樣性。公共對公共雕塑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藝術家創作反映他們生活狀態的作品;更加具有個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作品;從與之互動到單純觀賞的轉變,體現個人感受的作品……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應對公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趣味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是對公共的美感教育。
由深圳雕塑院創作的作品《深圳人的一天》正是反映普通人生活場景的作品,以民意調查的形式決定雕塑的題材,并以翻制的手法制作,據稱這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藝術家個人的表現手法及主觀風格。應該說,此類雕塑在國外早已不鮮見,但在中國或許有其特殊意義:雕塑不再只是表現完美的、處處高人一籌的對象,它離開底座,走入市民中間,將宏大敘事轉向微觀生活,因而體現出當代社會的一種平民化的取向。它或許可被視為藝術家建立藝術與公眾之間對話機制的一次努力,在此,一種真正符合公眾心理的平民化的公共性正在形成。
公共藝術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主要目的是用藝術美化生活、改善生活。公共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一個主要部分,安置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打破了藝術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人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藝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審美,人們在與藝術的接觸中得到審美和理解美感的教育,人與藝術進行良性的互動。第二個主要目的是提升地域價值。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的名片最直接地體現了城市居民的文化訴求、城市精神文明,是整個城市品質的代表。
日本公共藝術的經典設計實例之一是東京“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它的總策劃者者是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弗拉姆,聘請了36個國家的92名藝術家創作了109件公共藝術作品。他們巧妙地把設計與現實生活環境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并巧妙地“藏拙”。例如《最后的采購》這幾作品是由新加坡藝術家唐大吾所設計的,一件由不銹鋼制成的高3.7米的藤編購物筐,它的下面巧妙地隱藏了地下室的通風口。立川的公共藝術作品自然和諧地融化于現實生活環境之中,利用建筑物的一角、排氣口、停車場的柱子等生活中的物體,充滿了生活氣息,給人親切的感受。藝術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在立川,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它是日常生活,把立川打造成了東京人最喜歡居住的社區之一。
中國大量被歸屬為“公共藝術”的雕塑作品隨著“發展城市公共藝術以提升城市品位和內涵”的想法應運而生,其設計理念和風格爭奇斗艷,而公共藝術本身所必須蘊含的藝術精華以及人文價值卻被淡忘,甚至忽視。世界著名公共藝術家關根伸夫曾斷言“中國(公共藝術)尚處在‘量’重于‘質’的時代……中國是一個有很多且很好的公共藝術視覺傳統符號的國家,但似乎還沒有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充分發揮出來,而是常常讓建筑獨自發展,卻讓其周邊(環境)流于空缺或蕪雜”。
中國的藝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多元的時代,藝術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公眾不再喜歡帶有英雄主義的紀念碑式雕塑,也不再喜歡代表工業技術文明的抽象雕塑。隨著公眾個人意識的提升,前者逐漸失去它的光環,后者被理解成為現代化的象征,以符號化概括設計語言,公眾只能用“看圖識字”式的方法理解抽象雕塑,把球形理解為圓滿,成果;把線條、射線理解為積極進取,頑強拼搏,這種形式會使公眾的審美簡單化。優秀的公共雕塑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營造藝術氛圍,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雕塑作品,會讓市民引以為豪。
設計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它不是僅僅憑空創造新的,而是改善原有的,通過設計為普通人服務,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為了體現公共性,創作的過程,應建立包括決策與民意的溝通、創作的資格認定和權限規范、相關法律法規等整套運營機制公開透明化。作為公共藝術,公共雕塑要承擔起公共性的特點,體現社會價值,即承擔起樹立社會良好風尚與理想的榜樣。公共雕塑同環境的不和諧、公共性缺失是公共雕塑現有發展狀況的一大問題,值得以后的公共藝術設計師深思。公共性才是“公共藝術”產生的必要前提,只有公民對“公共藝術”和城市文化的建設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城市的“公共藝術”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繁榮。
[1]何桂彥.什么是雕塑藝術的公共性[J].中國文化報,2013.
[2]梅法釵.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意義[J].文藝研究,2012(11).
[3]李一夫.新中國城市雕塑語言的嬗變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4]何小青.公共藝術發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
[5]劉欣欣.日本公共藝術之旅[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J3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