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從《西游記》影視改編談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當代價值實現
李 麗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古代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只有在保持原著人文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對文學經典進行當代獨創性闡釋,才能真正起到傳承文化、打造精品、實現文學經典當代價值的作用。
《西游記》;影視改編;古代文學經典;價值實現
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文學經典以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巧妙的藝術構思,為古今讀者所津津樂道。從文本傳播意義上說,古代文學經典因其自身生成的時代性和傳播的復雜性,致使其在傳播的過程中面臨了時代、作者和作品等重重阻隔,在文本普及和文化傳承上面臨了極大的困境,即將成為束之高閣的經典。然而,隨著現代影視傳播媒介的出現, 影視改編影響了文學經典現有的傳播媒介和接收方式,煥發了影視藝術演繹經典文本的獨特魅力,成為了經典傳承的現代方式。因此,探討古代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對于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和價值實現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各種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文學經典與影視的聯姻是圖像時代文學與藝術發展的必然。從文本接受意義上來說,古代文學經典作為文學文本借助于文字為表達手段,是語言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抽象性和虛擬性;電影電視是以光影造型為基礎、以鏡頭畫面為表意的視聽語言藝術,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象思維的美學特征。從文學文本到影視作品,雖然跨越了兩種不同的藝術樣式,但是卻有著相同的改編基礎。從敘事學角度上說,文學文本和影視作品具有相同的敘事性特征;從藝術學角度上說,文學文本和影視作品都是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再現和反應生活的藝術形式;從傳播學角度上說,文學文本和影視作品都需要通過觀眾的理解和鑒賞獲得情感的共鳴和審美的愉悅。洪子誠在《中國當代的“文學經典”問題》中對文學與影視改編的基礎進行了歸納,指出文學和影視“這兩座孤島的底座具有深廣的聯系,它們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作為最后的歸宿。他們都講述到使用形象,也都進行思考。不過整個展開的過程、策略、方式、技巧都有所不同。”也正是基于此,文學和影視之間的相通之處和不同之處既給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提供了改編基礎,又給影視改編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國內的影視改變大體上延續了國外影視改編的發展脈絡,與國外影視改編的進程基本相同。四百年來,《西游記》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被廣泛地傳播與贊賞,在文學經典影視改編的熱潮中,其改編的頻率是最高的,改編的風格也是最為多元的,改編的力度也遠遠超過于其他經典作品,在中國的影視改編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國內《西游記》改編的影視作品從改編的類型上來說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翻譯再現式改編,秉持“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則。“忠于原著”不等于照本宣科地把文本章回搬上熒幕,而是在保留文學經典原貌的基礎上,對文學經典的結構和語言進行一定的置換和編排,力求最大化重現原著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中央電視臺在1987年完工的楊潔版《西游記》是忠實原著的典范,被奉為影視改編的經典。楊潔版《西游記》之所以深受各階層的觀眾所喜愛,主要原因在于作品尊重了原著的精神實質和藝術精華,準確把握了原著浪漫主義的敘事風格,生動地演繹了曲折吸引人的神話故事,成功塑造了神話英雄孫悟空、一代高僧玄奘、好吃懶做豬八戒、質樸憨厚沙和尚等人物形象,運用了代表當時最高技術的好看過癮的特技。
二是篩選再現式改編,追求素材部分的真實。這種改編類型著眼于《西游記》文本本身串聯式內容結構的特點,從原有的故事情節中選取局部的情節作為創作材料,或者僅僅把原著的故事作為有待加工和創作的素材。最初的影視改編僅僅出于藝術的自覺,選取了原著中的部分情節或某一個情節進行了改編,是文學經典影視改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改編類型介于翻譯再現式改編和演繹再現式改編之間,以《孫悟空大鬧天空》《鐵扇公主》等作為代表。
三是演繹再現式改編,它是在90年代后期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改編類型,極大地挑戰了翻譯再現式改編“忠于原著”的原則,秉持著以“多元”對抗“唯一”、以“邊緣”對抗“中心”的創作思想,僅以原著為框架和取義,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串聯進行變形、挪移和再造,與原著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大話西游》無厘頭式的結構是對原著經典正統地位的解構,但是卻憑借著對現代人心里特色的揣摩、后現代文化特色的再創造和快餐時代“娛樂至上”的理念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同時也成為文學經典永恒魅力的佐證。
《西游記》的影視改編史跨域了一個世紀,改編作品的藝術形式也經歷了從電影到電視劇,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從經典重現到再創造等,產生了難以計數的影視改編作品。深入探究之后,人們印象深刻的幾部作品無不在保持文學經典的人文精神內涵和用當代視角審視文學經典的現代意義上做出了卓越的探索與嘗試。
(一)保持文學經典的人文精神內涵
文學經典影視化的過程,應當首先要考慮如何保持原著的文學審美價值尤其是人文精神內涵的問題。研究《西游記》的影視改編史不難發現,成功的改編作品必是能融傳統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為一體的作品。《大話西游》作為結構作品的典范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由于作品發掘出了原著中所蘊含的人無力對抗命運悲劇的深層涵義,這和《西游記》文本的諧趣精神與大眾娛樂化傾向不謀而合,是對中華民族傳統中一脈相承的喜劇精神的傳承。《大圣歸來》是對《西游記》文化內涵的再次發掘。《當代電影》雜志社主編皇甫宜川談到,在敘事層面上,《大圣歸來》既是對我們民族一個古典神話故事的繼承、改編和創新,更是一個新的英雄形象舍生取義和自我救贖的故事。中國文藝評論協會會長仲呈祥說:“‘歸來的大圣’是個符號,歸來的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優秀傳統。”
因此,影視改編應當以提升當代人文精神為使命,忠實透徹地理解原著,對原著的思想精髓、主題意蘊、人物形象和情節結構等特點精確地把握,使得改編的影視作品與原著達到某種精神實質上的契合,才能使影視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二)用當代視角審視文學經典的現代意義
影視改編應當遵循媒介特征,注重用獨特的視角審視原著的當代價值和意義。楊潔版《西游記》之所以能夠跨越不同時代而深受觀眾的喜愛,取決于作品對原著娛樂性的傳承。《西游記之大圣歸來》自上映以來不僅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動畫電影的票房新高,而且贏得了眾多觀眾的自發追捧,被人民日報稱作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影片。正是由于《大圣歸來》在繼承《西游記》文化基因的基礎上,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對故事進行新的拓展和演繹,既有我們民族的文學原型和美學變遷,也有對當下世界先進電影語言的借鑒。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表示,《大圣歸來》的人物既有傳統的精髓,又超越了傳統的局限;既有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惱、焦慮。因此,容易與新一代電影觀眾形成共鳴。
文學經典在無數的現代演繹中被注入了新的內容,顯示出了巨大的包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然而,成功的影視改編必是能夠在保持原著人文內涵精神的基礎上,通過強調各自的藝術特性,互相借鑒、互相促進,才能找到文學文本與時代需求的契合點,才能變高雅為通俗,變嚴肅為諧趣,兼商業性與藝術性為一體,達到影視借文學文本豐富內涵,文學借影視普及的共贏局面。
[1]洪子誠.中國當代的“文學經典”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03(3).
[2]王增學.古代小說名著影視改編問題議[J].電影文學,2006(10).
[3]任姍姍.中國動畫電影吹響集結號[N].人民日報,2015-8-7,(6).
I2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