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莉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戰國時期鐵農具的考古分析與研究
郭 莉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俗話講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是國家不斷進步的命脈。農具是指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工具,農具的進步與否,對農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史前時期人們就將石、木、骨、蚌等作為質料,并通過質料本身的特點制成相應的農具,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時期,農具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發展,尤其在戰國時期其發展最為迅速,鐵農具在戰國時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本文主要對戰國時期鐵農具的考古進行分析與研究。
戰國時期;鐵農具;農業發展;考古研究
雖然在夏、商、西周時期已經逐漸進入了青銅時代,但是由于銅材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比較稀缺,開發銅資源難度較大,因此銅材料比較珍貴,所以更多地將銅材料用于冷兵器以及裝飾禮器的制作當中,很少甚至幾乎不會使用銅材料制作農具。直到西周晚期,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艱辛的探索與嘗試,發明了更簡單的人工治鐵術,由于鐵資源的大力開發,鐵材料逐漸代替一部分銅材料,并應用于農用生產工具的生產中。春秋時期治鐵術逐漸成熟起來,治鐵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戰國時期治鐵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得鐵材料變得更為豐富,因此價格變得低廉,并且由于鐵材料的特質,其質性十分適合制成農業生產工具,所以鐵制工具越來越多,在農業生產中鐵農具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隨著鐵農具的快速發展,也大大地加速了我國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腳步[1]。戰國時期鐵農具的發展對我國現代農業機械的發明起著重大的意義,根據對戰國時期鐵農具的考古調查,我們可以此進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
(一)鐵制工具的地區分布以及種類特點
隨著鐵制農業工具在戰國時期得到廣泛的應用,鐵礦不斷地被大規模開發,通過人們的智慧,大批量的鐵器不斷被制造出來,并且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鐵器的大規模生產,迅速在社會的其他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但是,農業生產當中使用的鐵制工具依舊占據絕大多數。由于鐵制農用工具的硬度高,使用起來比較得心應手,鐵制農用工具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直至遍布了整個國家。
據考古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23個省以及自治區均發現了戰國時期鐵器的蹤跡。鐵器制成的鐵制農用工具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包括鍤、鏵、鋤、镢、鏟、鐮、犁等[2]。不同的鐵制農用工具有著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镢可以分為長條橢孔型和長方板楔型,鋤也可以分為凹字型鐵口鋤、梯形鋤以及五齒鋤,鏟可用來鏟起農作物,鐮可以用來割除雜草,不同的鐵農具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在我國河南洛陽、遼寧撫順、廣西平樂等地區,均有較大數量的鐵制農用工具的遺留,其中在河南洛陽的戰國糧倉有70余件鐵制農用工具,在遼寧撫順的蓮花堡燕國遺址也保有將近70件鐵制農用工具,同時在廣西平樂銀山嶺的戰國墓中,有180余件鐵器出土,其中鐵制農用工具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鐵制農用工具在我國農業發展歷史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由于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大量生產,以及鐵制農用工具的種類頗多,使得出土的鐵制農用工具在戰國遺址中頗具代表性。
(二)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鑄造手段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戰國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各種產業發展中,對于鐵制工具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使得人們不得不在人工冶金方面大下功夫。通過勞動人民不斷地提高冶鐵技術,可以運用鑄鐵柔化技術,使鑄造出來的鐵制工具更具有韌性,不易折斷,其中的原理是加熱之后的鐵制工具在處于保溫的情況下,分解了大部分夾雜在鑄鐵中的自由滲碳體,從而改善了鐵具的脆性,更增加了鐵制工具的韌性。由于這項工藝的推出,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使用壽命也大幅度加長,鐵制工具也因此在農業生產中發展到了強盛時期。
溶鐵爐的搭建對鑄鐵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戰國時期早期,鑄鐵爐基本上都只是用不同的泥沙進行簡單搭建,但是產鐵制品的數量與質量并不是很好。到了戰國時期中期,鑄鐵人民經過不斷的改造,創造出具有復合材料、結構較為完善的溶鐵豎爐。鑄模大致可分為制造鐵制工具與翻制泥心的兩種陶模。
(一)鐵制農用工具發明后的意義
從出土的大量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鐵制農用工具基本具備了堅硬、鋒利以及耐用等多個特點,在鑄造鐵制農用工具的過程中,鐵制農用工具的前期制作是通過利用金屬型模具來固定形狀,模具多種多樣,這也是根據鑄制的鐵制工具來決定用哪一種模具。并通過均勻的加熱,使鐵制農用工具變得更加堅硬,并且大大地增長了工具的使用壽命。后來又有了鑄鐵柔化技術,使得鐵制工具不但堅硬,而且更有韌性,不易折斷,使用壽命更長。所以根據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制作工藝以及鐵制農用工具的種類和造型來看,基本上可以推斷出戰國時期的鐵制農用工具不但能夠滿足當時的農業產業需求[4],更多的是能夠在其他生產業中起到更好的作用,使所有經濟產業共同發展。隨著經濟產業的發展,生產對生產工具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在戰國時期,經濟與生產工具是共同進步發展的。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多種多樣,給我國現代農業機械發明提供了強有力的設計靈感,為大型農業機械的生產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考古意義
古代人們很早就對鐵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鐵資源知識的相對匱乏,沒能將鐵資源很好地運用到生活生產中。直到西周時期,鐵資源才得以得到重視,并漸漸應用到各領域的生產當中,戰國中后期鐵器已經成為十分普遍的生活生產工具。通過出土的大量鐵制農用工具來看,鐵制農用工具的種類、造型更為符合農業生產的需求,在河南、陜西、湖南等多個省份發現的戰國墓中,出土的大量鐵器,根據其造型設計,可以判斷出這些鐵器均是犁、鋤、鏟、鍤、鐮、镢等鐵制工具,因此可以判斷早在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就已經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3]。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地區由于擁有不同地域特征,在鐵制農用工具的使用方面也稍微存在不同與差別,考古人員可以通過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造型特點了解到當時的農業狀況。
根據戰國時期金屬制農用工具的出土分布情況可以看出,鐵制農用工具的所占數量比重比較大,鐵制農用工具也有眾多的樣式和種類,并且鐵制農用工具的地域分布范圍很廣,因此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人們善于將自己的收獲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即將有效的農耕辦法以及農耕工具分享給其他人,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與人民的勞動效率,并且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促進戰國時期農業的快速發展[5]。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大力應用,促進了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的發展,為后期水利工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使得戰國時期封建農業得到了巨大的進步,人們通過反復的辛勤勞作,總結經驗、積累大量知識。同時,正確且合理地使用鐵制農用工具,大大減少了勞動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同時促進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
通過對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考古研究發現,可以推斷出鐵器工具在農用工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其次,在我國各個地區均發現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存在,說明鐵制農用工具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不僅有效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而且加快促進農業的迅猛發展。戰國時期是人工冶鐵的重要發展時期,并且在我國的冶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冶金工藝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業的時代發展,比如鑄鐵柔化技術的推廣,大大地提高了鐵制品的應用強度,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大力發展,完整地取代了傳統的木、石、蚌、骨等原始工具,使手工業等眾多工業,尤其是使農用工具更加豐富,更加堅固與美觀,鐵制工具的壽命也得以加長,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農民的工作效率。戰國時期鐵制農用工具的應用,加速了農田水利的建設,對我國現代農業機械設備的發明起著巨大的作用,并且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封建農業的有效發展。
[1]李建民.戰國時期鐵農具的考古發現與研究[J].農業考古,2005,2(28):12-13.
[2]柳寧寧.從考古資料看兩漢時期遼海地區的經濟發展[D].渤海大學,2013,6(1):1-10.
[3]江亞冰.考古資料所見漢代河洛地區的農業[D].鄭州大學,2010,5(1):5-16.
[4]朱宏斌.戰國秦漢時期中外農業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4(1):8-20.
[5]董守賢.漢代鐵質農具研究[D].鄭州大學,2010,5(1):1-13.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K878
A
郭莉(1990-),女,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