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100006)
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管見
馮正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100006)
博物館是保存人類歷史和智慧的場所,而藏品則是其信息記憶的載體,是博物館的立館之本,是其開展一切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藏品保管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從藏品征集、影像采集、編目、入庫以及保管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入手,全面闡述如何更好地做好藏品保管工作。
藏品保管;科學化;全面化
博物館的藏品保管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注意其科學化與全面化,嚴格遵循藏品保管的規章制度,同時應在文物征集入館階段就要有文物保管意識,進而在影像采集、編目及入庫等相關操作程序上都要注意藏品保管,而不能把藏品保管工作僅僅視為在庫房里的日常保存與管理,應該樹立全方位、全面化的“大保管”概念的藏品保管工作。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比如是綜合性博物館,還是專題性博物館,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西藏牦牛博物館,前者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作為“中國夢”的發源地,是國家的綜合性博物館;后者是一座以牦牛和牦牛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博物館不同,其角色定位不同,這也就決定了其文物征集原則與范圍不同。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藏品立館,堅持歷史與藝術并重,其征集范圍既包括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亦包括諸如非洲木雕等世界優秀文明成果;西藏牦牛博物館則以牦牛為載體,征集與牦牛相關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
文物征集過程中,在文物鑒選階段就要樹立文物安全意識,一旦確定能夠入藏博物館,其與文物相關的圖片或文字等檔案資料亦應小心保管,一并收藏,并應派出至少兩名征集人員將文物安全運抵博物館。
文物入藏博物館,對文物進行影像采集做數字化處理,是當今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內容,這有利于對藏品進行檢索、研究與保管。藏品安全意識應貫穿藏品影像采集的全過程。拍攝前,攝影師應對所拍藏品的器形、質地、拍攝場所等了如指掌,在將藏品運至攝影室的過程中要確保其安全。拍攝過程中,對藏品的擺放要合理,應以藏品安全為首要原則,對不同質地的藏品要注意光線強弱的運用。對于拍攝完畢的藏品,應至少由兩名人員將其安全送回庫房,并且對所拍攝的數字影像進行妥善保管,并予以備份。
藏品編目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內容,涉及藏品的定名、分類、建卡、總賬及存檔等工作。藏品編目階段諸如定名等,仍會涉及對具體藏品的操作,如在對藏品分配藏品號后,需要在藏品的合適位置予以標注,此時應切實注意藏品安全。編目階段的建卡及總賬對藏品的安全亦非常重要,藏品卡上的內容涉及其名稱、質地、尺寸等,這些信息對于藏品的安全入庫及排架都具有重要意義。藏品總賬是國家的文化財產賬,其對于藏品安全管理的意義不言而喻,要對每一件文物按規定逐條逐項錄入,要求準確不得有誤。
庫房是藏品得以存放的場所,其日常管理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藏品庫房管理要以科學研究為依據,以科學管理為基礎,對藏品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保存與管理。藏品庫房的日常工作事項比較多,但都要本著藏品安全第一的原則來進行。具體而言,在庫房工作中踐行藏品安全,做好藏品保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藏品柜及藏品包裝盒的制作
藏品柜的制作應有利于藏品安全保護,堅實耐用,存放合理,取用方便。在其形式設計上,要充分考慮藏品的質地、器形等特點,對藏品柜的高度、寬度、深度及內部結構等進行總體設計。對于一些小件或易碎等藏品,應單獨制作藏品包裝盒再放置于藏品柜中。
(二)藏品排架注意事項
排架是指對藏品質地、器形及提用率等綜合考量后,將藏品科學合理排列,并將其存放在合適位置上的工作。藏品柜架應排列有序、穩定牢固,在此基礎上藏品排架應以安全保護、方便提取為基本原則。具體而言,一般應遵循上輕下重、上小下大及前小后大的規則。藏品排架后應及時在藏品卡上標注藏品方位,以便于查詢和提取。合理的藏品排架及藏品方位的準確記錄,對于及時發現藏品問題,進而更好地做好藏品保管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具體的藏品操作要合乎規范
藏品是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為了確保藏品安全,必須以規范的方法操作藏品。操作藏品前應該先熟悉藏品,了解其質地、器形等內容,做到準備充分,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具體而言,操作藏品時應佩戴輕便的防滑手套,應戴口罩,取下戒指、手表等物品。挪移藏品時須雙手捧持,或一手托底另一手在其它部位予以穩固,放置藏品的平面應平穩牢固,確保藏品安全。對于不同材質、不同器形的藏品其具體操作方法各異,但都應以確保藏品安全為第一原則。
(四)藏品提用等相關工作
藏品提用是指博物館因陳列展覽、影像采集、研究查詢及提供復制等利用藏品的工作,此時涉及藏品出入庫,應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執行,尤其要注意在藏品出入庫時應對藏品的現狀、數量做詳細登記,確保藏品安全。對因工作需要而出庫或出館的藏品,諸如進行影像采集或陳列展覽,保管人員應對藏品做好登記、跟進工作,必要時應該至少有兩人全程陪同。具體而言,比如藏品的影像采集,可由至少兩名保管人員將藏品安全運抵影像采集處,等影像采集完畢,再把藏品妥善送回庫房。
(五)做好藏品保養修復工作
為了更好地保護藏品,應與藏品科技保護部門密切配合,定期對藏品進行保養,以防止或減緩藏品在自然環境下的損壞,對于已經損壞的藏品,應及時與文保科技部門溝通協調進行必要的修復。對于藏品保管員而言,應對庫房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及時發現并上報藏品存在的問題,根據藏品損壞現狀制定相應的保養或修復措施。
(六)注意藏品庫房環境
良好的庫房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藏品的老化,對于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應注意藏品庫房的光線、溫度、濕度、空氣污染以及動植物的侵害等,需要對庫房環境進行全方位的監測與監控。要注意光線的強度,減少藏品的光照時間。一般情況下,庫房或陳列空間的相對濕度不應高于60%或低于40%,混合材質的藏品應穩定在50%至55%之間。
(七)提高藏品保管人員的業務素質
藏品承載著大量歷史或藝術等人類智慧的信息,因此對文物藏品的保管不同于一般物品的保管,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需要復合型的藏品保管人員。首先,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對藏品心懷敬畏,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其次,要具備藏品保管員的基本業務素質,具備基本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于博物館各項業務工作有清楚的了解。再次,要開展文物藏品研究,深挖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做到藏品保管與研究相統一。
藏品作為博物館一切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博物館的立館之本,對藏品安全的強調便顯得尤為重要。藏品安全應貫穿在藏品保管工作的各個環節,而不僅僅是限于庫房內的保管,應樹立藏品安全的“大保管”意識,意即在涉及藏品操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征集、編目、影像采集及提用等所有相關環節都應確保藏品安全,從而才能更好地做好藏品保管工作。
[1][英]蒂莫西·阿姆布羅斯,克里斯平·佩恩,郭卉譯.博物館基礎[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2]北京博物館學會.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指引[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3]姚一青.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D].復旦大學,2014.
[4]王宏均.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高雪.淺談藏品管理員與藏品管理[A].吉林省博物院學術文集(2010-2011).
[6]張穎.革命文物藏品的保管保護研究[J].求知導刊,2016(2).
[7]羅令嘉.論博物館藏品保管的現狀與策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3).
[8]魏芙蓉.論博物館藏品的科學保管[J].科技創新導報,2015(16).
[9]北京博物館學會.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G2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