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勛
(寧波市鄞州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浙江 寧波 315101)
試論農村電影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
沙建勛
(寧波市鄞州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浙江 寧波 315101)
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農村電影在全面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質、道德修養、思想認識的同時,也能夠補齊農村地區文化軟實力的短板,促進“中國夢”的實現。然而由于當前農村電影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村電影的進一步發展。基于此,本文試圖探尋可行的對策來繁榮農村電影市場,促進農村電影發展。
文化傳播;農村電影;文化軟實力;發展
在我國農村社會,電影可謂是最受歡迎,同時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不僅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更是已經凝聚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我國電影發展史上烙上了深刻的烙印。伴隨城鄉一體化以及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傳統二元結構在被逐漸打破的同時,我國農村電影也處于重大變革之中,農村電影服務的受眾層面和區域格局等也隨之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無疑使得農村電影舊的運營機制難以滿足新形勢下農村居民的需求,還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調整與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使農村電影更好地服務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各地區農村電影發展不平衡
我國一共有69萬個農村行政單位,然而各個地區農村電影放映隊規模、放映人員數量、放映設備等存在著較大差異。根據有關報道顯示,農村電影繁榮發展的地區,一般整體文化水平、經濟水平相對較高,擁有較多數量的企業,不僅能夠完成國家規定的播放指標,而且電影市場運作也比較活躍,甚至一些地區還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電影放映品牌。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偏遠地區的農村電影發展就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群眾觀影需求。
(二)受眾層面與區域格局已經改變
進入21世紀以后,伴隨城鄉一體化以及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改變了農村人口結構的同時,也使得區域觀影群眾的結構產生了變化。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經上升到了54.77%。在城市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基本載體的同時,農村地區大量中青年人口開始涌入城市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大量空巢老人滯留農村,使得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需求量下降,影響了農村電影這一公共服務產品的使用效能。而涌入城市的農村群眾在城市里卻很難尋找到公益電影的放映渠道。由此可見,由于受眾層面與區域格局已經改變,已經使得農村電影公共服務資源與實際需求產生了不匹配現象。[1]農村電影有必要對服務受眾與區域予以進一步明確,進而根據受眾不同以及人口結構的不同提供恰當的農村電影服務。
(三)農村電影產業結構過于單一
完整的電影產業結構,應當在電影產業鏈的每一個階段融入市場營銷觀念,不論是電影制作、電影發行宣傳、電影放映觀看還是電影后續產品的研究開發,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的開展,都應當是對影片商業價值的進一步開發與提煉。然而事實上是,我國農村電影市場長期以來就未能得到整體性的開發,造成農村電影產業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與缺失。[2]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電影經營鏈條結構單一,二是農村電影產業系統擴容乏力。就經營鏈條結構單一而言,雖然一些地區在個人包場、影政聯姻、影企聯姻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但是未能形成一定規模,農村電影的諸多廣告業務大量來自于地膜、化肥、飼料等農資產品商家,廣告投入費用低,僅夠日常運轉補貼,難以作為主要的財務來源,也阻斷了農村電影向其他行業做更深入的衍生與延伸。農村電影產業系統擴容乏力是指農村電影的經營主體在執行完國家要求的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后,并沒有有效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延伸自己的業務,僅僅滿足于政府提供的場次補貼,缺乏拓展電影市場的動力與勇氣,沒有在經營主要業務的同時去積極拓寬經營思路,主動向多業務轉型。
(一)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農村電影基礎設施包括電影觀影場所條件、電影放映設施與設備等。針對農村地區農村電影基礎設施遠遠落后于城市的情況,各地政府應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資金進入農村電影市場。一方面,加大電影放映設施、設備的購買補貼力度,增加設施、設備的數量,并根據當地實情合理擴展放映隊伍規模,以更好地滿足農村電影放映需求。二是努力改善農村群眾的觀影條件。面對大多數行政村沒有固定場所來放映農村電影這個實際情況,當地政府應當將此項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切實解決農村電影放映場所問題。在具體實踐中,政府還可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3]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有效推動農村電影放映場所的問題,改善農民觀影條件。比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政府主管部門就下文明確:一是各個鄉鎮的文化站要在每個行政村選擇場地寬闊、人口集中、群眾經常來休閑娛樂的場所設定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比如村祠堂、村級文化室、村廣場等。二是設置農村電影放映公示牌,讓農村群眾清楚電影放映時間以及放映什么節目內容,方便群眾集中前來觀看,擴大農村電影的宣傳面以及群眾受益面。截至目前,泰和縣已經設立了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以及放映公示牌的行政村數量近200個,觀影群眾數量明顯增大,大大增大了農村電影的服務力度。又如呼倫貝爾市的農村農牧區數字電影院線公司為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在海拉爾區哈克鎮聯合村、孫家屯村、團結村、扎羅木得村等條件較好的村委會活動室,掛牌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公益電影放映點,開展農村電影放映服務,解決了農民看電影易受氣候、天氣、露天場所等外部因素制約的問題,保障了群眾零距離、無障礙地享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黨員、志愿者和群眾之間開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服務模式,村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影片,增強了觀影熱情,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
(二)創新農村電影的服務模式
黨的“十八大”要求國家建設應當逐漸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靠攏,應當重視科學的規劃與引導,盡可能減少行政干預,不斷規范管理手段,逐漸由傳統計劃、行政干預的方式慢慢向現代的經濟、法律方式過渡。在這樣大的發展趨勢下,為有效解決農村電影受眾層面與區域格局已經改變這一問題,農村電影即便是以公益事業為主的公共服務,也應當結合農村電影的使用效能以及各地事情,努力創新農村電影服務模式[4]。在保障農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益的同時,又能實現農村電影公共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使農村電影公共服務事業將自身的效能充分發揮出來。比如湖南省湘潭市經開區為了讓轄區內的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環衛工人等也能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權益,豐富廣大農民工朋友的業余文娛生活,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于2016年11月24日晚正式啟動了農民工公益電影院,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屬于創造性的舉措。目前,湘潭經開區一共設立了3家農民工公益電影院,分別是賓之郎企業、杉山社區銀都影院、紅旗社區,一共可容納600余人觀看電影。三個場地分別于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晚上輪流放映。農民工可以帶著打工證明和身份證前往社區辦理通行證,今后可憑證觀影。
(三)創新農村電影的發展模式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的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農村電影也應當有所思考,不斷創新自身發展模式,不斷拓展效益性與公益性范圍的業務宣傳工作。首先,充分利用媒介傳播力度大、農村電影覆蓋面廣、數字化播放技術[5]功能多等優勢,吸引更多的商家、企業進入農村電影市場,借助農村電影這一宣傳渠道幫助入駐商家與企業提升自身形象,提升產品美譽度,擴大消費群體,或者與商家、企業等開展業務合作。如此既能保證順利完成農村電影放映任務,又能夠為農村電影服務的正常運轉以及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還能夠有效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實現社會效益與公共效益雙贏的作用。比如重慶市江津區電影公司,讓放映隊在保證完成放映任務的情況下,積極與快遞、保險、物流等行業的企業開展合作,兼營部分快遞業務、代理保險產品、代銷產品等業務。對于這些專業公司而言,去農村地區開展這些業務會產生較高的成本,而對于電影公司而言,原本就需要下鄉放映電影,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流動放映的平臺來實現成本的有效節約,反而更具開展這些業務的優勢。
總而言之,伴隨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對農村電影服務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農村電影應當深刻認清目前農村電影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尋可行的解決對策,只有如此,農村電影才能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更好地為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1]田義貴,黎光容.發展農村電影產業的對策與建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0):7-11.
[2]孫暉.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電影放映研究[J].電影藝術,2015(4):20-26.
[3]劉梓欣.安吉模式:農村電影公共服務個案研究[J].電影藝術,2015(4):27-31.
[4]戴幼玲,劉圣蘭.基于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視野下江西農村電影發展的戰略選擇[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6):670-676.
[5]劉紅艷.農村電影放映主要做法和發展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6(3):141.
J9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