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
2016年,海軍可以說是“出盡風頭”,熱點地區都有海軍的存在。南海,美國軍艦一年內多次強闖中國島礁12海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地中海,俄羅斯航母遠涉重洋首次進行實戰,艦載機參與了俄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那么,在2016年,全球海軍武器裝備發展有什么值得關注的呢?
大國標配:航母發展方興未艾
提到航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艘或多艘航母在“一幫小弟(護航艦艇)的簇擁下”浩浩蕩蕩行駛在廣袤的大洋上,這就是威風凜凜的航母戰斗群。航母戰斗群是目前世界上攻防能力最強的海上艦艇編隊,航母是航母戰斗群中的“大哥”,也是航母戰斗群進攻和防御的主要輸出平臺,同時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國家利益的有力支撐。因此,不少世界大國都在積極地發展航母。
美國是目前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國家,現役“尼米茲”級航母研制成功之后就開始尋求下一代航母,這就是即將完成建造的“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2005年,諾·格公司旗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切割了CVN-78“福特”號的第一塊鋼板。“福特”號航母長330米,寬41米,滿載排水量約為10萬噸。艦首和斜角甲板設置了4具先進的電磁彈射器,航母可搭載75架以上艦載機,包括F-35C、F/A-18E/E、EA-18G、E-2D和MH-60S/R等先進戰機。由于采用了電磁彈射器和新型著艦阻攔裝置,艦載機出動效率較“尼米茲”級提高了25%,日出動量160架次,緊急情況下,可連續4天達到270~310架次/每天。艦載機聯隊一天能打擊的目標數量由現在的700個增加到1200個,打擊能力提高近一倍。但“福特”級航母先進的背后是采用了大量新技術和新設備,導致建造成本上升和服役日期一推再推。據報道,建造成本比原計劃上漲了20多億美元,服役時間則推遲到2017年。
作為第一個建造真正意義上航母的國家,英國航母在2016年也有新進展。“伊麗莎白女王”級首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已經完成艦島的吊裝工作,將在2017年初進行首次海上測試。其姊妹艦“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的建造工作目前同樣正在福斯灣的羅塞斯進行。“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長280米,寬74米,排水量6.5萬噸,比英國現役“無敵”級航母大近3倍,可搭載40架戰機,這也是英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航母,在“玩轉”近40年的小航母之后,英國海軍再次迎來了大航母,對英國海軍來說意義非同一般。
美國著名的海軍戰略家馬漢有一句名言:“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長期以來,印度一直為用自己國名命名印度洋感到驕傲,也一直將印度洋視為“命運之洋”“未來之洋”。為了讓其變為“印度之洋”,印度建國之后一直重視海軍的發展。印度對航母情有獨鐘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獨立后不久在國家百業待興的情況下,不惜重金從英國購買退役的輕型航母“大力神”號,并將其更命名為“維克蘭特”號,由此成為戰后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目前,印度海軍擁有2艘航母—“維蘭特”號和“維克拉馬蒂亞”號,為了實現“三航母戰略”,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在2005年4月11日開工建造。由于“維蘭特”號過于老舊,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港口維修。為了替代“維蘭特”號,目前印度在醞釀建造第二艘國產航母—“維沙爾”號,該航母計劃于2030年或稍晚時候服役。據媒體報道,“維沙爾”號將采用核動力推進,排水量超過6.5萬噸。對于印度雄心勃勃的國產航母計劃,外界并不看好。分析認為,印度建造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的項目因經費和技術問題正屢遭延遲,在此背景下,印度推出雄心勃勃的核動力航母計劃顯然不顧客觀現實。
雖然目前“航母衰弱論”或“航母無用論”仍有不小的市場,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航母這種武器裝備的“生命周期”還有很長。因為電磁彈射器、第四代艦載機、隱身無人作戰飛機等新技術或新裝備的出現進一步增強了航母的進攻和防御能力,航母仍然是未來的“海上霸主”。因此,世界主要大國未來仍會積極發展航母。從目前航母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大型化是主要的技術趨勢之一。無論是傳統的航母大國,還是新興航母國家,在建的航母均是中型以上航母。排水量增加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攜帶更多的艦載機和設備,航母攻防能力更強。此外,各國新型航母都會根據國情和軍情將先進武器或設備應用到航母上,比如先進相控陣雷達、電磁彈射器和艦載武器等。
艦隊核心:驅護艦不斷發展
驅逐艦和護衛艦是海軍裝備序列的古老艦種。通常意義上,驅逐艦比護衛艦“高檔”一些,尤其是大型驅逐艦,其具有排水量大、適航性好、武器齊全等優點,可執行防空、反艦、反潛和對陸攻擊等任務,是各個大國海軍的主要武器裝備之一。比如中國的052C、美國的“阿里·伯克”級和日本的“金剛”級。隨著人類造船技術和相關艦載武器技術的發展,護衛艦演變成海軍裝備序列中的重要艦種,護衛艦噸位低于驅逐艦,自持力和作戰能力也遜于驅逐艦,主要擔負反潛、巡邏、護航等作戰任務。護衛艦造價也普遍低于驅逐艦,是各國海軍裝備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艦種,據統計世界上有超過80個國家裝備了護衛艦,而裝備現代意義上驅逐艦的國家不超過15個。
2016年“最火”的驅逐艦當屬美國“朱姆沃爾特”號(DDG1000),該艦集成了大口徑先進艦炮、雙波段雷達、新型垂直發射系統等大量先進技術。但就是如此先進的一艘戰艦卻頻出“洋相”,最近的一次事故是在2016年11月通過運河下半段駛往母港圣地時發生故障,滯留在巴拿馬運河。在2016年9月,“朱姆沃爾特”號在出海測試前夕被發現故障,艙外的水進入了螺旋槳軸的發動機潤滑系統。
“朱姆沃爾特”號是美國最新研制的驅逐艦,2013年下水,耗資大約44億美元,算得上是美國海軍最貴的驅逐艦。該型驅逐艦采用隱身設計,涂敷了隱身涂料,以降低被雷達發現的概率。雖然驅逐艦長183米,但從雷達上看上去就像艘漁船。由于該型艦艇的自動化程度很高,船員只需148人。

曾頭頂光環、令眾人矚目的“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卻飽受質疑,建造數量也從32艘削減至3艘,整個項目幾乎淪為雞肋,令人唏噓不已。多家媒體與專業人士對其艦體的適航性、過于高昂的成本表達了懷疑與批評。其過于出色的隱身性,又引發漁民、商船等民用船只對海上航行安全的憂慮,迫使其不得不加裝一些特殊材料,以提高在雷達上的可辨識度。此外,最飽受爭議的內容還是火力配置與作戰定位。“朱姆沃爾特”號誕生于美國“由海向陸”的指導戰略,該戰略淡化了冷戰時代在大洋上進行反潛和爭奪制海權的色彩,強化了近海作戰和對陸攻擊,主要任務是提供前沿存在和威懾、支持特種部隊作戰,進行遠程火力支援,以實現“前沿部署”“前沿作戰”等作戰概念。由于無法適應目前的美國海軍戰略,舉步維艱。
在護衛艦方面,英國26型和俄羅斯22350型護衛艦是2016年兩大明星護衛艦。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016年11月5日報道稱,國防部與英國BAE公司達成協議建造8艘26型新型護衛艦,雖然合同仍有細節需要完善,但英國國防部長邁克·法倫稱,對建造時間很有自信。
BAE公司對26型護衛艦做過多次調整,是一級以反潛為主的多用途大型護衛艦。相較于早期的版本,新版26型的上層結構設計有顯著的不同,艦橋容積擴大并完全與船舷融為一體,雷達隱身性能更好。該艦標準排水量5000余噸,滿載排水量超過6000噸,采用模塊化設計。作為一款以反潛為主的多用途護衛艦,26型護衛艦配備了完善的搜潛和攻潛系統,包括艦殼聲吶、拖曳線列陣聲吶、反潛直升機和3聯裝魚雷發射管。除了反潛武器,艦上配備了艦炮、近防系統和垂直發射裝置,可發射防空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
2016年,俄羅斯22350型護衛艦首艦“戈爾什科夫”號進行了多次海試,計劃在年底交付俄羅斯海軍。22350型護衛艦作為俄羅斯冷戰后設計并采購的第一款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護衛艦,改變了蘇聯時期在護衛艦設計傾向于專用化、側重于某種能力而弱化其他能力的發展思想,而將強大的反艦、反潛和防空反導等多種作戰能力集于一身,成為作戰能力均衡的多用途護衛艦。22350型護衛艦采用了當下流行的隱身設計,一條弧形的折線將艦體和上層建筑一分為二,上層建筑向內傾斜,艦體表面光滑整潔并采用了隱身設計的桅桿。該艦艦首前安裝一門A192M主炮,副炮近防武器為卡什坦系統,全艦配有48垂發,其中32垂發配有艦載防空導彈,另外16個可發射“寶石”超聲速反艦導彈或“口徑”對陸攻擊巡航導彈。
雖然22350型護衛艦首艦已經服役,但未來發展前景卻不容樂觀。該級主機組合中的兩具M90FR燃氣渦輪由俄羅斯土星公司和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研究所合作開發,受俄烏關系惡化的影響,烏克蘭中斷供應該燃氣渦輪。據悉,目前該級艦艇只有前2艘裝備了完整的動力系統,后續艦艇需裝配的燃氣渦輪,俄羅斯目前決定由土星公司獨立研發,這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此外,首艦海試過程中暴露了不少問題,也影響了其后續發展。“戈爾什科夫”號在2014年9月就開始海試,本應于2015年11月服役,然而先是發動機著火,之后又發生A-192艦炮故障,一再被迫推遲交付,直到2016年年底才能交付俄海軍。
水下殺手:潛艇
被稱為“水下殺手”的潛艇在2016年也有大新聞。2016年7月,英國議會下院通過了皇家海軍“三叉戟”彈道導彈核潛艇更新計劃,這項計劃包括建造4艘新的核潛艇以替代原有的4艘“前衛”級核潛艇,總造價預計將達到310億英鎊(約合411億美元),預計將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建造完成。“繼承者”級將會采用美國的導彈發射筒和“三叉戟”導彈,其導彈發射筒與潛艇艙段實現了一體化、通用化,每個通用導彈艙段配備了4根導彈發射管,采用2個通用導彈艙段,總共攜帶“三叉戟”II D5LE的數量為8枚。導彈采用改進型“三叉戟”II D5LE,該導彈在“三叉戟”II D5基礎上換裝了新型制導系統,此外可能采用改進型核彈頭或新型核彈頭,綜合性能較“三叉戟”II D5導彈有較大提高。
2016年4月,澳大利亞公布了大洋-1000潛艇項目招標的獲勝者,澳大利亞并沒有選擇外界呼聲最高的日本“蒼龍”級潛艇,而是選擇了“短鰭梭魚”Block 1A。該潛艇是法國DCNS造船公司專門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設計的潛艇競標方案,該潛艇將采用泵噴推進,設計方案參考了法國海軍的“梭魚”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滿足競爭性評估程序要求。潛艇艇長超過90米,水下排水量超過4000噸,能夠服役至2060年,配備了先進的作戰系統、潛射武器,可執行反艦、反潛和對陸攻擊等任務。
俄羅斯海軍副總司令、海軍中將亞歷山大·費多堅科夫在2016年5月31日表示,俄海軍司令部作出最終決定:為太平洋艦隊建造6艘基洛級636.3型柴電潛艇。636.3型潛艇是俄在636M型潛艇基礎上研制的自用型號。636.3型潛艇在艇體結構、主尺度等方面與636M潛艇基本保持不變,主要是采用了功率更大、振動更小的新型發動機,探測設備和指揮控制系統也使用了新設備,綜合作戰能力較636M型潛艇有較大提高,其最大的特點是配備了“口徑”巡航導彈,該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可遠距離打擊陸地固定目標。2015年12月,俄羅斯海軍636.3型潛艇“頓河畔羅斯托夫”號潛艇向敘利亞ISIS發射了“口徑”巡航導彈,這是該潛艇首次使用巡航導彈進行實戰。
從上述三個潛艇領域的熱點話題可以看出,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核大國海基核力量的基礎,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各核大國都非常重視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發展。其實,除了英國“繼承者”,美國SSBN(X)、俄羅斯“北風之神”等都是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典型代表。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更重視潛艇的隱身性能,通過采用消聲瓦、減震浮筏、電推進等降低潛艇噪聲的技術,進一步提高潛艇的生存能力。在常規潛艇方面,大型化和多用途化是常規潛艇的兩大發展趨勢。大型常規潛艇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料和武器,并為裝備AIP系統提供足夠的空間,進一步提高水下續航能力。多用途化的最大特點是可攜帶對陸攻擊的遠程巡航導彈,比如“短鰭梭魚”Block 1A型和636.3型都具備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而這以前往往是核動力潛艇的專利。
責任編輯:張傳良